網頁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四)鶯歌宏德宮鄄城縣孫臏故里有個孫臏殿九天聖帝

          孫臏故里有個孫臏殿九天聖帝

孫臏故里孫臏殿,於2009年農歷10月2日啟舉入廟安座大典。

供奉著主神;(兵聖孫臏)(一代兵師孫臏)(孫臏祖師)(孫臏真人)(天台山教主孫臏)。
副師尊:卜商真人。

袁達為首之九大弟子(九天聖帝)副(黃聖帝青龍)、副(林聖帝)、副(方聖帝)、官小函大(徐元帥漢文)
王禪老祖、卜商真人、白猿真人、毛遂真人、孔明先師(制軍祖師)。
袁達之子:袁剛(袁千歲)
孫臏坐騎(腳力):獨角青牛(太上老君送的腳力)

2010年農歷3月3日啟舉恭祝孫臏聖誕千秋大典盛況全景。
門票︰0元。歡迎參拜不收門票
地址︰山東省 鄄城縣 紅船鎮 孫老家
主持︰孫作善
電話︰86國碼+5302372291

九天大聖帝    九曜山    野龍    袁達九天二聖帝孫燕    九天三聖帝李牧    九天四聖帝田嬰
九天五聖帝李欉    九天六聖帝田忌    九天七聖帝馬昇九天八聖帝吳勝    九天九聖帝獨孤陳(藤)孫臏真人九仙山三擒三縱袁達、李牧、獨孤陳(藤)袁達、李牧、獨孤陳(藤)識主三進三退


2010年孫臏殿農歷3月3日舉行恭祝孫臏(孫臏真人)聖誕千秋


秧歌舞


孫臏(孫臏真人)(孫臏祖師)



前、左:徐元帥漢文、孔明祖師(制軍祖師)、袁達大聖帝、黃聖帝青龍


王禪老祖中間、白猿真人右



(後:白猿真人)、(前:副師尊、卜商真人)齊國師與孫燕請孫臏下山。


九天聖帝袁達為首之孫臏九大弟子、左毛遂真人


啟舉誦經祝壽、祈福法會


敬備鮮花、五果、山珍海味十二盤敬拜


五營兵將

民間認為天界的行政系統和人間是一樣的,因此文武眾神巡視天、地、人三界之外,也統帥天兵、地兵執行軍事及警察任務。另外還有附屬於各廟主神或王爺的神兵。這些神兵神將分成東、西、南、北、中五處,每營都有一名元帥負責調度和指揮,此稱為「五營」。

五營兵將可說是派駐各地方的軍隊,依五方配置來負起守衛境域的責任,而掌理、調動此一部隊的兵權在當境的主神。五營兵將平日除要守衛境域以防邪鬼妖魔入侵外,在有任務需要時,也要遵從地方主神的派遣行事。廟內與五營相關的置物有:五營頭(五營將首)、五營令旗、笏板(令牌)、刀劍等法器,通常齊置於一方形架上,暫時稱此整體為「五營座」。「五營座」擺放於廟內壇桌上之側邊,或放於配祀神神龕內之側邊,也有單獨置於廟內主神旁神龕內或案桌上奉祀。「五營座」裡令牌上寫著諸如「奉玉旨聖令清水祖師聖令」、「奉旨代天巡守五年千歲聖令」、「北極玄天上帝聖令」的文字或其他符文;「營首」則是指僅有頭部的人偶像,有些會穿上衣服,大多是五個人偶,人偶面部、衣服會分別配上青、紅、黃、白、黑色;「令旗」有五支,分別是青、紅、黃、白、黑色,上面繡有龍形圖案,亦有素面者。令旗上面依青、紅、黃、白、黑色旗,寫著諸如:

「東營九夷軍九千九萬人」、「南營八蠻軍 八千八萬人」、
「中營三秦軍三千三萬人」、「西營六戎軍 六千六萬人」、
「北營五狄軍五千五萬人」或是
「東營張公聖者」、「南營蕭公聖者」、「中營李元帥」、
「西營劉公聖者」、「北營連公聖者」等文字。

「令牌」上文字傳達出五營將兵乃受廟內主神之命令而行事,「營首」代表著各營之統帥,「令旗」上文字說明各營軍兵之組成。五營座置物及符文,透露出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即五營將領受主神之命,統領營內兵員,戍守各方。


孫臏殿佔地十五畝地、氣勢宏偉壯觀


山東鄄城孫臏殿捐款功德榜
諸信眾報答孫臏祖師九天聖帝等諸神,父母恩捐資籌建


與孫臏殿主持、法師合影



青牛亭:獨角青牛(孫臏祖師的腳力,孫臏祖師都稱呼它“阿牛”)順其自然…也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腳力是座騎的意思,與宮廟虎爺一樣皆為財神的像徵。)

  青牛救孫臏
孫臏受龐涓陷害後,成了殘廢。龐涓仍賊心不死,又假仁假義地把孫臏抬到他家收養,對外人說他不能看著他的好友受罪不管,一定好好侍候他,而實際上是為了騙取孫臏的兵法。

時過不久,龐涓家一個叫誠兒的侍女來給孫臏送飯,偷偷地對孫臏說:“您要小心,我家主人心太狠,他要等您寫完兵書後殺了您。”孫臏聽後感到絕望。忽然想起臨下山時師傅​​贈給他的兩件東西:一是削鐵如泥的魚腸劍,而是錦囊。他打開錦囊一看,裡面有塊黃綾子,上面寫道:“孫臏要想活,還得裝瘋又裝魔。”心想:師弟不仁,我也只好不義了。他先把已寫好的兵書燒了,又披頭散發,大哭大笑,大喊大鬧,在地上打滾,裝成瘋子。開始龐涓怕他是裝的,叫家人把聽孫臏抬到豬圈裡,後來又抬到馬棚裡、牛欄裡羞辱他,經過多次的考驗都沒有發現他是裝的。心想:立即殺掉孫臏,那兵書得不到手,還是等他好了,寫完兵書再殺不遲。於是吩咐家人好生侍候,別叫他死了。從此放鬆了對孫臏​​的看管。

孫臏整天爬裡爬外,瘋瘋癲癲。有時躺在垃圾堆裡睡覺,有時在牛欄裡過夜,人們都認為他真的瘋了。有一天孫臏坐在牛棚裡休息,一頭大青牛兩眼直盯著孫臏嘆氣,孫臏覺得這牛似乎懂得人情,就自言自語地說:“青牛,你能救我​​逃離這火坑啊?”那牛果然點點頭。

然後慢慢地趴下,孫臏靈機一動,順勢爬到牛背上,青牛立即從地上站起來,前後地走動了幾步又趴下了,並“哞—哞--”連叫三聲,孫臏從牛背上下來,牛便用舌頭親熱地舔舔孫臏的亂頭髮。

從那以後,孫臏表面裝瘋,心裡想著逃走的辦法。等誠兒又來送飯時,孫臏悄悄地告訴她自己裝瘋想逃走的實情,並請她幫忙。誠兒很為難地說:“我很想幫助你,就是想不出法子來。”孫臏輕輕地說出辦法,誠兒滿口答應,並高興地說:“先生放心,只要您能逃走,我死也甘心。”孫臏激動得流下熱淚。

原來孫臏懂天文,他推算三月初三申時有狂風暴雨。果然那天晚上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孫臏爬進牛棚,誠兒也準時帶著準備好的衣物來到牛棚,扶孫臏爬上牛背,然後打開花園的後門。那牛真的通人性,緊跟在誠兒的後面,出了花園的後門就是四蹄生風,一路奔跑。天剛亮,就到了齊國。齊國封孫臏為軍師,每逢出征,孫臏都騎著青牛。打敗龐涓後,孫臏不想當官,便辭別齊王,騎上青牛來到東海邊的甲子山上,修煉成了神仙那青牛也成了神牛,後來經常有人看見孫臏騎著青牛雲遊人間。如今甲子山下的那塊青石板上,還留有青牛的蹄印呢。
獨角青牛歌(台語發音)

摸牛頭:代代子孫攏會出頭。
摸牛嘴:會大富貴。
摸牛角:賺錢穩觸觸。
摸前腿:賺錢親像咧賺水。
摸牛腳:賺錢開嘜乾。
摸牛蹄:賺錢攏甲治吔。
摸牛背:賺錢會春甲歸大廳。
頭摸到牛尾:賺錢攏春傢伙尪某會和好,擱會大耙尾。
摸牛肚:賺錢會裝無路。
摸牛肝:代代子孫攏會作官。
摸牛腩:賺錢會春歸億萬。
獨角青牛 賜福大吉利。



望遠看去一望無際


2011年、年度5月23日、(宏德宮孫臏故里謁祖團)


啟舉一連六天唱大戲,人潮洶湧


換個方向拍,人潮還是多的水洩不通


寧靜的孫老家帶來一公里多的市集


這兒的香都好長,拜拜都插整大把


當地蔬果


衣服式樣應有盡有


孫臏殿弘揚武德扁額


山東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孫臏故里,孫臏殿農歷三月三日孫臏聖誕盛況

2013年5月10日 山東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孫臏殿謁祖

孫臏故里










孫臏真人前是袁千歲  號  袁剛。九天大聖帝袁達之子


袁千歲  號  袁剛。九天大聖帝袁達之子


三叉冠  豆青袍  杏黃旗


浙江省溫州木雕刻神像的孫臏真人神像,上(巡)天都尉真人,杏黃旗


徐元帥  號  漢文
孫臏祖師回天台山撿到的,因青臉父母棄嬰,成為孫臏祖師的契子


九天大聖帝袁達


黃聖帝  號青龍
明朝末年山西太原人,依故護法、黃文瑞口訴黃聖帝最早來找他的,還有卜商真人。
農曆十二月八日黃聖帝聖誕


獨角青牛









孫臏殿位於記念館右側

孫臏故里於山東位置

王禪老祖渡古真言
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順其自然、不可勉強
有緣者渡、有德者助
皆順天理、事事如意
心安  —  是智者
心亂  —  是愚者


上圖是清朝光緒三十三年公元一九O七年孫臏祖師畫像百年歷史今在博物館珍藏

上圖是孫臏真人(孫臏):大明萬歷季歲次己卯瑞月傳影繪制今在博物館珍藏座駕:輜車(帶有帷蓋的小車)

孫臏原始祖姓田姓陳 探微

媯滿
陳完 改姓田
田完 田完的5世孫田無宇次子田書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
孫書 第一世
孫憑 第二世
孫武 第三世
孫操 第四世 長子 孫龍 次子 孫虎 三 伯靈
孫臏 第五世 妻 蘇夫人瑞卿《孫氏族譜》。(族譜記載孫老家提供)


孫臏上壽     壽桃

給高齡的長輩過生日時會準備壽桃拜壽;佛菩薩、神明聖誕時也會供上壽桃祭拜,至於這樣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孫臏十八歲時離開家鄉到千里之外的雲蒙山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一去就是十二年。那年的五月初五,孫臏猛然想到今天是老母親八十歲生日。於是向師傅請假回鄉看望母親。師傅摘下一個桃送給孫臏說:「你在外學藝未能報效母恩,我送給你一個桃帶回去給令堂上壽。」孫臏回到家裡送上桃子,老母親還沒吃完,容顏就變年輕了,全家人都非常高興
人們聽說孫臏的母親吃了桃子變年輕,也都想讓自己的父母長壽健康,便都效仿,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送鮮桃祝壽,在沒有桃子的季節裡,就用麵紛做成壽桃給父母拜壽,這個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下八仙孫臏   鬼谷子

天上人間之喜慶都少不了八仙之參與。民間之喜慶皆喜掛八仙之彩額求吉祥。
上八仙是指﹕福、祿、壽三星,東方朔、陳博、彭祖、驪山老母、張仙等八位仙人。

中八仙是指﹕李鐵拐、漢鍾離、張國老、何仙姑、呂洞賓、藍采何、韓湘子、曹國舅等八位仙人。

下八仙是指﹕廣成子、鬼谷子、孫臏、劉海、和、合二仙、李八百、麻姑女等八位仙人。

八仙有三組﹕世上流傳之八仙即是中八仙,只因中八仙在成道之後,比較常顯化於世間,事蹟所流傳的也比其他還要廣,而其他二組之仙佛大多隱居逍遙,成道後甚少在世間走動,因此就比較少人得知,祂們的行蹤。

老子道德經所謂真人:

天地玄宗、萬氣本根、廣修萬劫、證吾神通、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亡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五百年前師渡徒、五百年後徒渡師

戰國七雄分據天下,烽煙四起民不聊生,雞不啼、狗不吠。孫武子不忍見天下黎民身陷水深火熱,私自寫下三卷六甲無字天書,玉皇大帝知悉後勃然大怒,降旨托塔天王李靖率領天兵天將捉拿孫武至斬仙台受刑。孫武子心知劫數難逃,將無字天書傳予弟子王禪,並告知「五百年前師渡徒、五百年後徒渡師」,要王禪至雲夢山潛心修練,等待五百年後師徒必將再重逢。

一日,齊宣王上山打獵,巧遇黑面鳥嘴的醜女姬無豔,大受驚嚇,而後為免其貌繼續驚世駭俗,遂下令將其終身囚禁冷宮。誰知姬無豔原為燈火神,於夜間燈火照明下便現出原形,美艷無雙。齊宣王驚豔之餘與其春宵一度,隔夜天明後,姬無艷變回原貌,齊王懊悔不已,但木已成舟,只得將其立為昭陽正宮。

後燕國兵犯齊國,逼進貢禮,齊王束手無策,遠想割地求和。姬無豔本為仙家門徒,不願齊王如此忍氣吞聲,遂請命上陣擺下陣圖退敵。燕丹郡馬與郡主皆非姬無艷對手,危急之際,郡主於陣中產下一子,即為孫武子投胎,大破其陣,郡馬遂將其表名為孫臏。齊王謂孫臏帶來和平,乃收孫臏為義子,日後忠於燕、孝於齊,忠孝兩雙全,齊燕兩國亦修好。



高雄大樹孫真府孫臏祖師廟



孫真府:高雄市大樹區龍目村龍目路二二號
(07)3523604 
 高雄大樹孫真府孫臏祖師廟供奉燒炭業祖師爺孫臏真人
緬懷孫臏祖師對燒炭業的恩典孫真府 ,吃水果拜樹頭,流傳高雄大樹兩百多年的憢炭業祖師爺孫臏真人,孫真府也是高雄大樹燒炭業歷史的文化資產。歡迎參觀。

 
供奉:孫臏祖師 王母娘娘  註生娘娘  福德正神  天官武財神  中壇元帥  白猿真人


孫真府孫臏祖師


孫真府興建沿革誌
溯自二百年前,蔡氏族先定居大樹龍目村,以燒炭維生,蒙孫臏仙師神威感應庇蔭蔡氏子孫,感念其恩澤神威,經蔡氏宗親會議,公推蔡松寶為興建 主任委員籌建,擇癸酉年六月二十六日動土興工,經善信及蔡氏宗親鼎力協助,踴躍樂捐,順利進行,歷時年餘,擇定乙亥年二月一日,舉行慶成典禮,供善信朝拜
民國八十四年歲次乙亥年



被遺忘的燒炭業歷史,讓我們重拾兩百年前先祖的開創吏,供奉著燒炭業祖師爺孫臏祖師





福祿壽全



天官賜福


孫真府


孫真府

燒炭業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鬼穀子的教學方法別具一格,生逢開學,他總是先讓學生們共同去做一件事,藉以考察學生的擅長,以便因才施教。並讓學生們以師兄弟相稱,但是稱兄道弟不是以年齡大小而論,而是根據拜師的早晚來定的。

孫 臏、龐涓上山之初,鬼穀子問他們要學什麼藝。孫臏和龐涓都說世道荒亂,要讀兵書學兵法,以求治亂世定太平。鬼穀子答應了兩人的要求。但是孫龐二人同時來鬼 穀拜師,誰為師兄呢?有一天吃罷早飯,鬼谷先生對孫臏、龐涓說:“冬天快到了,咱們先把吃的、燒的備足,一旦大雪封門還能照常讀書學藝。”說罷,交給孫 臏、龐涓每人一把斧頭,讓他們兩個人上山砍柴。並提出在十天之內看誰砍的柴多,好燒而且無煙。領先者為兄,居後者為弟。孫臏和龐捐都尊師命上山砍柴去了。

孫 臏和龐涓在上山路上,各自想著,心事。孫臏覺得自己身小力薄,宜智取不宜強爭。頭一天到山上,先察看地形,依崖頭挖了一個大肚子小門的窯洞,然後用六天時 間把砍來的柴放進窯洞,空手回到鬼穀洞來。龐涓呢?他依憑著,自己身強力壯,砍柴時撿最大最幹的樹枝砍,每天挑一擔乾柴下山,放在鬼谷先生面前,顯示他的 能幹,他見孫臏空手而歸,便暗自高興,心想“大師兄是我的了!”

鬼穀子對龐涓的滿載而歸沒有表揚,對孫臏的空手而歸也沒有責備,只是觀察孫龐二人的表情。只見孫臏沒有因為自己無一乾柴而氣短,而龐涓卻因為有大堆乾柴而氣盛。

到第七天頭上,孫臏把堆滿的柴禾引著,柴禾燃燒起來,等到一定火候封閉了窯門。火完全熄滅之後,孫臏扒開窯洞門,搬出來一堆堆木炭,挑重播在老師面前。

十天期滿,鬼穀子在洞中點燃了龐涓的乾柴,火勢雖然很凶,但濃煙嗆得人透不過氣來,師徒三人只得到窯洞外面去。接著又點燃了孫臏的木炭,火勢既旺又沒有煙。相傳燒木炭的技術就是孫臏發明的,至今有些地區的炭窯還供奉孫臏。

鬼谷先生高興地說:“孫臏當為師兄。”並讓龐涓向孫臏施禮拜師兄。龐涓對孫臏很不服氣。從此,產生了忌恨孫臏的念頭。

鬼谷先生根據考核的結果,按照孫臏和龐涓各自的擅長,讓孫臏側重學謀略而兼戰法;讓龐涓主學戰法而兼學謀略。

 古炭窯
每 年冬季,山民以木頭“燒炭”(木炭),又叫“燒窯”。燒炭人尊崇的祖師爺是孫臏,傳說當年鬼谷子王禪要徒弟孫臏、龐涓在三天內上山辦來無煙柴烤火取暖,龐 涓把山上所有柴草試燒一遍均冒煙,結果空手而來;孫臏則砌小窯把木頭燒到不出煙時悶熄,拿來木炭見老師,從此傳下了燒木炭的手藝。燒炭多用不成材的樹膀、 樹疙瘩(砍伐後的根樁、樹根)做原料,在冬季燒“收漿樹”,以木質堅硬的雜樹為最佳,出炭率可高達三成。最初所燒木炭主要供富人冬季室內取暖或吃火鍋用, 需要量不大,山民亦不以此為主要營生。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許多汽車和小輪船以木炭為能源,致使小炭窯遍布山區,甚至把一些好木材用來燒炭。木 炭要放在磚石砌成的窯內焙燒,俗叫炭窯,砌窯俗叫“盤窯”,除留窯門外,要有迂回出煙(俗叫“回龍眼”)的通道,出煙口不叫煙囪而叫“窯獨”,窯獨的下邊 留一塊空隙(俗叫“後狗窩”),窯獨及後狗窩的大小和造型,直接關系到燒炭的質量。

古炭窯

新 窯盤成,燒第一窯炭時,要祭窯神,富人家祭窯神後用一壺酒澆在窯頂上即可;傳說窯神嘴饞,若不祭酒,會把火苗(俗叫“火舌頭”)伸出窯門外傷人,祭過窯神 後才能點火;平時若有火舌頭伸出窯門外,則認為是“窯饞了”,要馬上用酒澆窯頂,給窯神解饞(俗叫“辣饞”)。炭窯分悶窯和水窯兩類。悶窯裝料時,把木料 豎排在窯內焙燒,一晝夜(俗叫“一復時”)後,把窯門和窯獨堵死,使其悶熄;水窯裝料時,木料橫放在窯內,待燒透後用水澆熄。水窯出炭率比悶窯較高。在盤 窯、裝窯、祭窯過程中,均忌婦女,傳說有婦女在窯前會衝撞窯神,使炭燒不透或燒過火,叫“誤窯”。燒窯人最怕燒誤窯。

民 眾對足智多謀的孫臏十分敬佩,相信許多東西都是他發明的。那麼,他是如何發明燒炭的呢?傳說孫、龐二人的老師鬼谷子先生,經常出難題考驗他的學生,這一次 是讓他們到山裡找“無煙柴”。龐涓接連兩天出去找,找不到。孫臏也出去找,開初沒有結果。他在山裡冥思苦想,終于想出用樹枝燒成木炭,獻給了老師,鬼谷子 十分滿意。後人也照孫臏的辦法燒炭,燒出的木炭,稱作“無煙柴”。 北山玉皇閣供奉 燒炭祖師孫臏

孫真府護法蔡永世


改祭:每年正月初三都會來宏德宮幫忙祭改


道法高深


師承孫臏祖師道法

鶯歌宏德宮高雄大樹孫真府孫臏祖師廟謁祖




103年10月25日總共兩百多人五部遊覽車


根據蔡氏家族先祖兩百多年前以燒炭維業,並供奉燒炭業祖師爺孫臏真人,並且共奉白猿真人,可見孫臏真人流傳到台灣有很長的歷史。也見証孫臏是燒炭業的祖師爺。


護法:蔡永世待人熱誠,有須要幫忙,當時就能幫忙處理,不用跑兩三趟,他說因為鄉下交通不便,給大家方便。





副主委賴文魁






主持黃銣銡 主委李鐘毓 副主委賴文魁 爐主王乾龍


孫真府



感謝孫真府廟方人員熱試的招待,供應我們豐盛的午餐






孫臏祖師  孫臏真人     廟: 傳道  授業  解惑
現代所謂:服務業

鶯歌宏德宮孫臏廟台南濟申宮謁祖


濟申宮供奉白猿老祖  九江聖母  黑面襌師


白猿老祖


白猿真人



白猿老祖

白猿真人

白猿手偷取蟠桃,理由是為了老母治病。其他仙草都無作用,只有用蟠桃來延年益壽。這個情節應該是參考了民間傳說小白猿偷桃救母遇孫臏,後傳天書兵符于孫臏的故事。但是在此戲曲中被改編為白猿偷蟠桃於天宮遇八仙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來源最早的記錄應該是道教道經中的“太上六壬明鑒符陰經”。

太上六壬明鑒符陰經。撰人不詳。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太上六壬明鑒符陰經卷之一
昔孫臏與龐涓結 義,而求師於鬼谷先生,學業軍旅戰鬥之事。師因園看果成實,令臏看之。夜忽有一人,踰垣而九園中,盜果子食之。臏乃潛身,持刀欲補之, 乃是白猿也。拿住,忽言曰:汝勿傷吾身,我與天地同生,日月並長,瘍無道炁,結化成形。吾有玄文,汝來日於此處候吾,我傳與汝。臏乃長跪而退,其猿乃化白 光而去。至次日,臏乃依期而伺之。忽見白猿自西北乘空而來,授臏玄文一卷。隨時化白光,東南而去。臏將其文而歸,本宿房中點檢,一曰六甲天厭一卷,一日六 丁天厭一卷。遺其頭尾,不知是何名目,分上一中下三卷,因日指其白猿為名也。
凡習此法,道可清淨,一百日不可食禁戒之物。虔心,若習百日,使人不見其形,鬼神不聞其聲。一此道最禁,不傳非人,皇天若怒,恐招其咎,可宜秘之。

此經所記載的非後世的白猿偷桃救母,而是白猿偷果傳天書。後世把孝道的含義附加其上。而白猿自述于天地齊壽,從西北而來等特徵也能側面證明後世的齊天大聖的來歷及白猿與西域的王母,或玄女,或者北辰之間的複雜關係。另外一則說明此經的具體年代的是:

似出於宋代。四卷,收入《道藏》洞神部譜錄類。卷首序文稱:昔孫臏學道于鬼穀,在園中遇白猿賜以此書。其書言兵家六壬遁甲之術。大抵以書符念咒、踏罡步鬥、醮祭啟告玉皇上帝等方術,召役六丁六甲來助,使行法者能隱形遁身,造作兵器有靈,或召風雨雷火,破敵成功等等。

此道經是否出於宋代是有疑問,由西夏時期出土的黑城西夏漢文文獻中也有“六壬課秘訣”,儘管內容方面與後世的大六壬等文獻內容可能相同,但是“太上六壬明鑒符陰經”開篇的這個白猿與孫臏的故事則難以被證明。

白猿傳書的典故本身可能是道教一直以“授天書”的方式增加其神秘性和合法性的原因,爭取更多的信眾來抗衡佛教的影響力。道教借用了玄女與白猿的典故,玄女傳天書于黃帝等等複雜關係,確立起來的白猿守天書,傳天書的特徵,影響到後來明代馮夢龍在增補三逐平妖傳”時也添加了玄女,白猿與天書的故事情節。

另 外白猿傳孫臏天書的故事更詳細明確的應當是在明代汪廷訥編的“天書記”中,記載孫龐鬥智故事。以此可能還影響了清代嘉慶初期的小說“鋒劍春秋”,後者儘管 也有白猿等人物,但是主要情節是類似于“封神演義”,不僅僅是孫龐鬥智而是孫臏與眾神仙混戰的複雜情況。這種眾天仙戰下屆妖猴的故事模式可能既有元雜劇中 二郎神擒齊天大聖的因素,也可能是白猿偷桃救母發展至天宮偷桃衍變而來。可以舉例戲劇《七熊盜桃》的故事情節,劇中有羅刹女,白猿,孫臏,及各天神。七熊 兒偷桃救母,又有與白猿救孫臏戰眾天神,最後二郎神楊戩請如來佛降七熊兒。基本上混雜了西遊記,白猿與孫臏等等猴戲故事。

民間的道教的眾神崇拜當中也有“白猿真人”的形象,其背景也是傳書遇孫臏這則典故。今天可以在臺灣及南中國保留的道教文化中看得到。



白猿老祖
白猿真人
民間道教的白猿真人

有關白猿與孫臏故事發生的地點的疑問。一般民間故事記載的地點是雲蒙山。但是現在有北京密雲的雲夢山森林公園,只是名字類似而已。山東的蒙山有水簾洞,孫臏洞等等但是應是後世偽造求名。按照“鬼穀考辨” 文章詳細的資料及論證,河南的汝陽雲夢山應當是中原文化集中之地,符合孫臏與鬼穀子等人所處環境。我把論證摘要如下:

現見歷史文獻最早明確記載汝陽雲夢山為”鬼穀”校址的時間是宋代。此後,元、明、清各時期又有不少地方誌史料,也記載鬼谷先生所居”鬼穀”在汝陽雲夢山。 主要史料有:清道光年間編撰的《伊陽縣誌》記載:宋甯宗嘉定22年(金至寧年,西元1213年)《創修丹陽觀碑記》刻石有”水簾洞為鬼穀子成道之處”文 字。《明汝州全志》引《廣輿記》記載:”鬼穀子嘗隱此,俗傳蘇秦、張儀授書處”。明正德《汝州州志》記載:”雲夢山在伊陽縣城南七裡,相傳鬼穀子修道 處。”明成化《河南總志》卷七記載:”雲夢山在嵩縣東九十裡(即今汝陽),昔鬼穀子游息於此,一名鬼穀山,前有水簾洞”。《清一統志》記載:”雲夢山,在 伊陽縣東南七裡。縣誌相傳鬼穀子修道處,其北有水簾洞,懸崖石,洞闊數武,內穿一道,崎嶇約二里許,洞口有澗隔之,一小石塔,自頂滴水下注”。《河南通 志》記載:”鬼穀子楚人,今伊陽縣東南八里,有石洞存焉”。清道光《伊陽縣誌》記載:”雲夢山,東南五里,鬼穀子隱處,蘇、張授書於此”。可作輔證的《東 周列國志》有載:”鬼穀子在雲夢山採藥。

“鬼穀洞”內有出土文物佐證,此洞自戰國時期始,古代各時期曾有人在此居住。在古清溪河旁的鬼 谷村鬼穀洞內,近年出土一批古代文物有20餘件。經鑒定,其中有時間較早的東周青銅戈,有漢代陶罐和宋代瓷器,還有鐵斧等。洞內還出土有供奉鬼谷先生的石 碑一通。這些文物的出土,證明此洞的始用年開始于戰國,歷經漢、宋、元、明、清都曾使用。

。淇縣之說的最早文獻記載是近年發現的元代摩崖 題記,石刻有”鬼谷先生隱處”幾字。明嘉靖二十四年《淇縣誌》在介紹雲蒙山水簾洞時稱”世傳鬼穀子隱居處”。水簾洞口至今保留有明代萬曆十一年竇文的摩崖 題記:”鬼谷先生隱處水簾洞”,並書七絕讚頌當年鬼穀子辦學盛況:”天開玄竅授名賢,地湧靈泉在裡邊,萬古水甘簾不卷,有誰讀易絕韋編。”淇縣沒有再早的 志書,明代的記載應該說是有其依據的。清順治六年何士琦撰寫的《雲蒙山遊記》中說:”水簾一洞尤極幽玄,乃鬼谷先生仙棲之處。”河北省臨漳縣穀子村清光緒 九年《鬼谷先生祠堂記》:”先生名詡姓王氏,道號鬼谷,曾修道于雲蒙山”。民國三十一年重修毛遂洞碑刻:”雲蒙山鬼谷先生隱居地也。”從明嘉靖至民國 400多年的文獻碑刻,都記載鬼穀子在雲蒙山隱居。太行山脈是我國較古老的山脈,其石質風化嚴重。唐代甄濟在此隱居較鬼穀子晚1000多年,他的遺存現已 全部不見,即使元明時期的碑刻也早已風化得難以辨認。




愛心天使與星媽合照

愛的抱抱按個贊

















此回分五部遊覽車,人數兩百多人
白猿偷桃獻天書


“白猿偷桃獻天書”。 傳說,當年孫臏隨鬼谷先生學藝期間,在山上開闢了一片荒地,種植了很多桃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桃園,孫臏種植的桃樹,是按鬼谷先生教他的陣方法種植的, 孫臏種的桃果大、肉厚、味鮮。 在雲夢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因孩子長得滿身白毛,又像猴子,人稱“小白猿”。 母親常年臥病不起,偶而一次做夢夢見仙人指點,“吃了雲夢山上的仙桃,你的病就會痊癒。”白猿是個孝子,知道後,就到桃園偷桃,結果進入桃園還沒來得及摘 桃,迷失了方向,被孫臏抓住了。 孫臏問他為何偷桃,白猿便把原因告訴了孫臏,孫臏聽過之後,知道白猿是個孝子,就摘下了桃子送給了白猿。 白猿母親吃過桃之後,果然病好了,為了感謝孫臏,就把祖傳的兵書送給了孫臏,以謝救命之恩。 這就是“白猿偷桃獻天書”。

天台山教主孫臏

相傳古代軍事家孫臏得道升天,化作神仙來天台山陝西寶雞顯赫之處今尚有其遺跡,燕麥嶺孫臏洞,陝西寶雞天台山孫臏仙跡



天台山教主孫臏

相傳古代軍事家孫臏得道升天,化作神仙來天台山陝西寶雞顯赫之處今尚有其遺跡,燕麥嶺孫臏洞,陝西寶雞天台山孫臏仙跡


天台山教主孫臏祖師天台山之傳說今尚有遺跡
風透玄關位於伯陽山。「風透玄關」被喻為寶雞八景之一。伯陽山是天台山風景區的第二大景觀,亦為第一大險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它是以老子(李耳)之字伯陽而命名。傳說當年老子在華山潛心修煉,混元老祖感其心誠,便為他指點迷津。混元老祖說:華山雖好,但在此修煉者多,極不清靜,你可到寶雞天台山去修行,那兒山高景深,極為幽靜。老子聽了師傅的話,便打點行裝,騎著青牛,西奔而來。到了寶雞天台山後,為這裡的青山綠水所吸引,便選定了此山(伯陽山)居住。因有玄關擋道,老子便催動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5米,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了「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動人故事。在伯陽山,還傳說伏羲氏、鴻鈞老祖、孫臏、葛洪等在此留居過。現在這裡有一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寬3米,深31米,內供老子坐像一尊,高14米,正襟危坐,神態安祥。在此山道,還有支鍋石、老鷹石、回心石、八卦石等景點,它們都流傳有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天台山 燕麥嶺 天台洞

燕麥嶺位於天台山東北方距其半里路處。傳說,炎帝教民稼耕,種的第一季糧食是蕎麥,第二季是麥子。當時,麥子沒有名字,大家起名為「炎麥」。這種麥子隨部落的遷徙、擴大,傳遍黃河中上游,甘肅人稱其為「燕麥」。因這座嶺遍種此麥,亦叫「燕麥嶺」。此嶺的半山腰有一石洞,直徑約1米,深3米。相傳,此洞為古代軍事家孫臏得道升天,化作神仙來天台山修身養性、面壁坐禪之處。距孫臏坐洞20米處,有一平台,方圓約有10平方米,可容二、三十人,名曰:觀景台。站在台上,若是晴天,可看到瑰麗壯觀的日出。


人工合成的山洞內供老子坐像一尊


 風透玄關
因有玄關擋道,老子便催動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5米,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了「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動人故事。



天台山



關於孫臏在中國各地史料及建廟之資料整理甚多下回有空博圖文



相關孫臏史料整理成冊

      宏德宮孫臏真人孫臏故里謁祖1997年

        臏公字嘉謀,號伯靈。世乘第五代後,孫武之孫子。生于山東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村。1 “史記載臏生阿鄄之間”2 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先後發現兩部《孫氏族譜》及 3 孫臏傳影和畫像兩幅(一代兵師孫臏),且經宏德宮孫臏祖師指示其護法令黄文瑞、廖翠英等諸契子女飲水思源回孫臏故里謁祖。弘揚孫臏文化九天聖帝(九大弟子),宏德宮師尊孫臏真人。副師尊卜商真人。下圖孫臏故里


在黃河母親河孕育下,山東鄄城孫老家村,這塊孫臏諸神聖護持的寶地,彌漫著特殊的文化風情與氣息。由於因緣合和,本人多次入孫臏故里謁祖,踏著孫臏的足跡,沐浴諸聖帝的神聖,見證山東豪放民情。特將多次孫老家村的見聞、心情、觀感,化作精彩的圖片,邀您一塊兒拜訪孫臏的故鄉,觀照並見證孫老家村的轉變。

始祖臏公生平略傳

臏公,字嘉謀,號伯靈。世乘第五代後,孫武之孫子。于田齊侯剡五年,即公元前379年三月初三,生于山東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村。史載,臏公的爺爺孫武,生有三子,其二子孫明又稱孫操,字景浩,是臏公生父,食采于富春。以因越王勾踐滅吳,孫操不得已,于周安王(姬嬌)十六年即公元前386年,携眷至祖地山東古鄄之東的冷莊村定居。數年以後生臏等。臏公兄弟三人,長龍次虎三臏。七歲時于,本莊冷善人放牛。放牛間隙勤奮學習文字和爺爺的兵法,决心學武習兵,以備投身戎馬。十二歲上鬼谷山(今汝陽縣雲夢山),路遇龐涓同學于王禪門下。公日夜苦讀,三天之後,將孫武的《孫子兵法》背誦如流。鬼谷子驚奇地贊道﹔“孫武子真是後繼有人哪!"龐涓因鬼谷先生不喜歡他,忌恨先生,妒忌臏公,自以為能不及臏公,恐公超過他湮殁前程。學成後,龐涓到魏國當上將軍,便陰使召公,假借罪名,處以“臏刑”,造成終身殘廢。因而,公將號改為“臏”,意在記其剜骨之冤。為避禍,公在魏裝瘋苦熬三年,後有齊國使者暗中用車運回齊國。被齊將田忌看重,向齊王推薦,任命軍師。上任後策劃指揮有兩次名垂華史之戰役。一次是公元前353年的圍魏救趙,史稱齊魏桂陵之戰。公使“批亢搗虛"戰術,大破魏軍二十萬,活捉魏太子和龐涓﹔十二年後齊魏馬陵之戰,採取“能而士之不能”之戰術,大破魏軍馬陵狹道,殲滅十餘萬,迫使龐涓自刎于馬陵樹下,又一次活捉魏太子申。即拯救了韓國,又雪剜骨之冤,名振諸侯,威服列強,晉升為左丞相。數年後,辭官返鄉,著書收徒,撰寫流芳百世的《孫臏兵法》89篇,插圖四卷,後代與其祖父的“兵法”合稱為《孫子兵法》,流傳于今而不朽,頌稱世代而不衰。

孫臏原始祖姓田姓陳 探微
媯滿
陳完 改姓田
田完 田完的5世孫田無宇次子田書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
孫書 第一世
孫憑 第二世
孫武 第三世
孫操 第四世 長子 孫龍 次子 孫虎 三 伯靈
孫臏 第五世 妻 蘇夫人瑞卿《孫氏族譜》。(族譜記載孫老家提供)
此外,孫氏來源還有如下若干: 1、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據《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第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3、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孫臏故里發現孫臏族譜
清朝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孫氏族譜 証明孫臏誕生于茲


上圖第七行第八記載
也傳吾始祖諱臏號伯靈者,曾為齊威王軍師,因功晉封左丞,誕生於茲,後世丁繁眾多,故定名孫老家,世代冠賞簪纓代不乏人
清朝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孫氏族譜 証明孫臏誕生于茲

   孫臏故里1997年謁祖
山東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村


下車前往兵法堂整隊出發孫臏故居


兵法堂孫臏祖師誕生故居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


兵法堂全景


前故護法黃文瑞


宏德宮孫臏祖師神像歸故里


中宏德宮故前護法黃文瑞、右宏德宮前財務長廖翠英
左四聖帝故前簡護法


兵法堂孫臏祖師、乍見有如多年在外之遊子,投入慈母之懷抱。


諸信眾虔誠禮拜、多少的期待、多少的盼望。幾乎相擁而泣。


參觀孫臏記念館


孫臏記念館之孫臏真人

 

 設計一張海報   運籌帷幄

小檔案:偷愉告許你們,我看到老信徒禮拜時,感動到好像看到自己的父親淚流滿襟。接下來把孫臏故里相關史料簡明博上。下篇博文雲夢

        孫臏故里在鄄城紅船鎮孫老家有以下無可辯駁的事實:1.地處“阿鄄之間”;2.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先後發現兩部《孫氏族譜》。一為清順治十年(1674) 寫成,一為清光緒九至十一年(1883-1885) 寫成,經專家鑑定家譜年代無誤;3.在鄄城縣箕山鎮孫花園村發現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修的億城寺碑,有“臏墓址深邃”字樣;4.孫老家和孫花園兩村先後發現收藏于民間的“孫臏傳影”和“畫像”兩幅;5.在孫老家村發現明初建的孫氏家祠;6.在孫花園村至今還保存著孫臏著書館遺址。

        孫老家是紅船鎮的一個大村,2300多人中百分之95的人姓孫,村內至今尚有孫氏祠堂,祠堂正中供奉著孫臏牌位,上寫“齊國軍師晉封左丞始祖孫公諱臏字伯靈暨蘇夫人(瑞卿)之神位”。孫臏出生在孫老家,是孫氏家族始祖。1991年7月9日至12日在菏澤召開“全國孫氏族譜及孫臏故里論證會,66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通過對發現資料的鑑定分析考證,確定今鄄城縣孫老家為孫臏故里。向世界報導孫臏故里──   考古新發現:明代孫臏畫像,引起巨大轟動,美、英、法、日等國著名電視台相繼播出。
 
 
 依依不捨的與孫老家鄉親道別
謹以此博文給偉大虔誠默默奉獻之信眾
    四川  成都  武候祠
述: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真真天下第一軍師、劉伯溫添字

諸葛亮字孔明,道號臥龍,漢,瑯琊陽郡人,有經天緯地之大才,出鬼入神之大智,初因天下大亂,躬耕南陽,不求仕進,受劉皇叔三顧草廬敦請之恩,始出輔佐,善用智慧,運謀戰略,收四川定西蜀,開蜀漢基業,定安國家之良謀,漢中主駕崩,臨終受命,力輔後主,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卒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
劉基字伯溫,明太祖朱洪武的開國軍師,輔佐太祖一統天下。有一日行兵過定軍山,與將軍常遇春,進謁諸葛武侯墓,見武侯之墓牌上刻著:天下第一軍師諸葛武侯之墓字樣,心中甚是不滿,說道:諸葛亮輔佐劉皇叔打天下,不過得到三分之一的蜀國而已,竟敢稱為天下第一軍師,我輔佐太祖一統天下,尚未敢自稱天下第一軍師。乃命常遇春將墓牌取下。常遇春欲取下墓牌之時,竟被墓牌吸著不能動作,常遇春驚出一身冷汗,適時在墓牌上浮現兩行小楷字:卸我牌,常遇春,添我字,劉伯溫,欲免出厄,脫甲而逃。常遇春乃速將戰甲脫卻,始得逃出。
劉伯溫看此情景,始驚駭而慚愧,心服諸葛武侯之智慧,有預知未來一千數百年後,所發生的事情。既提筆在武侯墓牌上添題、真真、二字,為:真真天下第一軍師諸葛武侯之墓。
此乃諸葛武侯有經天緯地的奇才,預知未來之智慧,莫怪劉伯溫拜服的五體投地驚駭不已。
蓋因古之戰士,均穿著鐵製的戰甲,諸葛武侯的墓乃用吸石所製,故鐵甲被吸石吸著,不能脫身也。

風姿花傳  

作詞:谷村新司 

歌:谷村新司

風(かぜ)は叫(さけ)ぶ  人(ひと)の世(よ)の哀(かな)しみを  
風兒呀在嗚咽,道不盡世上憂愁哀怨。 
星(ほし)に抱(だ)かれた  靜寂(しじま)の中(なか)で 
無垠的寂靜星空,輕輕地擁懷中。
胸(むね)を開(ひら)けば  燃(も)ゆる血潮(ちしお)の赤(あか)は 
豪氣壯敞開胸膛,燃起澎湃熱血滾滾流淌。
共(とも)に混(ま)ざりて  大(おお)いなる流(なが)れに 
齊聚首不分你我,匯成巨流卷起驚天浪! 
人(ひと)は夢(ゆめ)見(み)る ゆえにはかなく 
人生啊總在尋夢,終變成一片虛幻。 
人は夢見る ゆえに生(い)きるもの
人生啊總在尋夢,夢想啊永留人間。   
ああ  ああ  誰(だれ)も知らない 
啊…,啊…,不知何人能知曉? 
ああ  ああ  明日(あした)散(ち)る花(はな)さえも  
啊…,啊…,明日落花呀你可知道? 
固(かた)い契(ちぎ)り  爛漫(らんまん)の花(はな)の下 
生死約歃血立,爛漫花下恍如在昨夕。
月(つき)を飲(の)み甘(ほ)す  宴(うたげ)の杯(さかずき)  
杯中酒一醉方休,月下舉盞情長留。 
君(きみ)は帰(かえ)らず  殘(のこ)されて佇(たたず)めば 
望斷歸路君未歸,孤獨佇立苦苦地等候。 
肩(かた)にあの日(こ)の  誓(ちか)いの花吹雪 (はなふぶき)
憶當年千金一諾,雪如桃花飄落肩頭。 
人は信(しん)じて そして破(やぶ)れて 
信義啊此生不渝,到頭卻壯志難酬。 
人は信じて そして生(い)きるもの 
信義啊此生不渝,千百年不絕不休。 
ああ  ああ  誰(だれ)も知(し)らない  
啊…,啊…,不知何人能知曉? 
ああ  ああ  明日散る花さえも 
啊…,啊…,明日落花呀你可知道? 
國(くに)は破(やぶ)れて  城(しろ)も破(やぶ)れて
故國啊早已破亡,斷壁殘垣映斜陽。  
草(くさ)は枯(か)れても 風(かぜ)は鳴(な)き渡(わた)る 
枯草啊遍荒野,風嘶鳴去向遠方。 
ああ  ああ  誰も知らない 
啊…,啊…,不知何人能知曉? 
ああ  ああ  風のその姿(すがた)を 
啊…,啊…,那英姿在風中縈繞。 
ああ  ああ 花が伝(つた)える 
啊…,啊…,桃花傳頌舊歌謠, 
ああ  ああ  風のその姿を 
啊…,啊…,那英姿在風中縈繞!


鶯歌宏德宮淡水宏龍宮97年6月2日四川武候祠進香謁祖



 請點閱風姿花傳MV,進入三國時代,回憶那英雄輩出,夢一般的年代。


四川成都武候祠孔明先師,此回先到古田臨水順天聖母陳奶夫人謁拜再到成都武候祠謁拜。拍攝的很滿意順便作張海報。真真天下第一軍師、劉伯溫添字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不出三天、料事如神。
                 古田  臨水順天聖母
古田臨水順天聖母、陳奶夫人,婦科醫生,婦女的守護神、求子很靈驗。這張是臺灣人拿到這掛在廟裡,將其拍攝回來,在臺灣苗栗獅頭山上空拍攝。
孫臏真人 九天聖帝
九天大聖帝 九曜山 野龍 袁達
九天二聖帝孫燕 九天三聖帝李牧 九天四聖帝田嬰
九天五聖帝李欉 九天六聖帝田忌 九天七聖帝馬昇
九天八聖帝吳勝 九天九聖帝獨孤陳(藤)
孫臏真人九仙山三擒三縱袁達、李牧、獨孤陳(藤)
袁達、李牧、獨孤陳(藤)識主三進三退

揭開孫臏祖師九仙山九天聖帝神祕面紗

丹土古城藏遺蹟 豐厚文物處處見

“周末兵營牌孤城 激戰留蹟“百將口”
距五蓮縣城東南約25公里,在九仙山南麓即王世疃鄉遲家莊西北1.5公里處為戰國時期牌孤城遺址。此遺址由該村村民于1964 年冬首次發現,後經專家多次發掘考證,遺址東西長3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75000平方米。古城堡城牆的遺蹟尚存,平均高度3 米,基寬 6.5 米,頂寬 3 米,由沙土夯築而成。



宏德宮九天聖帝、九曜山 野龍 袁達 聽這名就知當年多威猛


山東省日照九仙山


2010年農歷3月2日宏德宮黃主持九仙山謁祖拍攝 入口大門


九仙山孫臏書屋、共有五十五台階沒有護欄爬上去要小心。


九仙山孫臏書屋孫臏真人聖像,前面有個小香爐,用手禮拜。


孫臏書屋合影謁祖任務達成、兩千多年人們還紀念著孫臏祖師、袁達、李牧、獨孤陳,親自特別來見證九仙山齊歷史遺跡 ,憑吊之餘,不勝滄桑之感!


孫臏書屋之天泉長年滴水



地泉


九仙山莊歐式建築

此城址位于群山環抱之中,北倚鳳凰嶺,南瀕遲家河,東鄰“百將口”,西望牌孤山。城東西兩側各有一排長方形土坑,每坑長3.5米,寬2.5米。各坑間隔10米左右,沿山腳延綿遠伸,形成一條很長的防禦線。經發掘發現戰國時期銅璽 13 枚,諸多銅劍、戈、鏃及人骨等遺物,由此推斷,此城為戰國時所建。就城內外遺蹟、遺物考察,其湮廢時間當在秦統一之際。
據清光緒《日照縣志》稱: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牧)營”。清乾隆《諸城縣志》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睦(牧)、袁達、獨孤陳(藤)于此。”九仙山東北部,有一片廣闊的的山頂平地,樹茂草深,有巨石壘砌的建築遺蹟,古名石倉,今名敖倉嶺,距牌孤城約7.8公里。清乾隆《諸城縣志》稱,相傳此處為“李睦(牧)等貯糧之所”。



評析:我們從牌孤城遺址可得知: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吞並和征討地方王寇的戰爭已相當慘烈,據傳說在此處各參戰方曾損失過百員戰將,故稱“百將口”。
這個“百將口”在牌孤城的東側,東倚鐵固山,西傍鳳凰嶺,居高憑險,地勢十分險要,素稱要衝,相傳是戰國時期李睦(牧)的營壘所在,是古代溝通東方沿海南北交通的咽喉。現在縱貫該地區的通道,仍從此處經過。由此遺址中也可看到,戰國時期據險建城,防禦城牆固,銅制各種武器已相當發達,尤其13枚銅璽的發現,更證明了以銅制印已成為那個年代的時尚,這些銅璽象征著威嚴的軍政權力已形成,分析璽印的文字特征,據其部分出土于齊都臨淄的類似文物,推斷它們應是齊國官璽,又一說為關稅銅印,即是在出關貨物上簽蓋印章。
古代一些傳說有一定道理,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當時孫臏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這些銅璽和銅劍、戈、鏃等極有可能就是孫臏及其將領們留下的武器遺物、遺蹟,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隨著考古不斷深入,一些歷史懸念將逐步被解開。希望有關考古專家再去做進一步探索和論證,以便給予人們一個有關歷史真相的更明晰解釋。


九天聖帝
何謂:九天聖帝

何謂九天

道教的九天為:鬱單無量天、上上禪善無量壽天、梵監須延天、寂然兜術天、波羅尼密不驕樂天,洞元化應聲天、靈化梵輔天、高虛清明天、無想無結無愛天。

佛教中的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 六為廓天,七為減天,八為沈天,九為成天。
漢揚雄“太玄太玄數“:”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減天,八為沉天,九為成天。“按“呂氏春秋有始“謂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九天:九重天九天,也有解釋為天的中央及八方。但此處應解釋為天之極高處,即九重之意天的中央及八方。

楚辭˙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天之極高處。孫子˙形: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亦作九霄,九重。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

何謂聖帝

猶聖主,聖君。漢 東方朔《答客難》:〝今則不然,聖帝流德,天下震懾,諸候賓服,威振四夷。〞
唐 白居易《泛渭賦》:〝我為人兮最靈,所以愧賢相而荷聖帝。〞



老子道德經所謂真人:

天地玄宗、萬氣本根、廣修萬劫、證吾神通、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亡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真人的境界,“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道家學派的莊子中亦有真人的描述如“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莊子內篇逍遙遊“。

道教祖師多稱為真人莊子稱關尹老子古之博大真人“。在無量壽經中也有真人的說法
道教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全真道祖師王重陽馬丹陽丘長春張伯端等均尊為真人“。正一道張天師在明代改敕正一嗣教大真人
另外一些具有一定修為的道士僧人亦會被尊稱為真人“。天武天皇定八色姓把真人定為第一等授予子孫

九天聖帝聖紀

李牧將軍
武安君
九天三聖帝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譽名,最早出自西周,
周朝歷代國之能安邦勝敵者均號,武安 武安君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關,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將。
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請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原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涀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玘。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清坲凜凜,壯氣熊熊。各竭誠義,遞為雌雄。和璧聘返,澠池好通。負荊知懼,屈節推工。安邊定策,廉頗、李牧之功。


山西雁門關李牧廟

山西雁門關李牧廟武安堂已修建完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飛將指李廣、李牧後代…王昌齡《出塞》靖邊寺 李牧廟



靖邊寺 李牧廟



靖邊寺 李牧廟

河北省邯鄲市武靈叢台──邯鄲古城

景區地址:河北省邯鄲市中華北大街80號武靈叢台──邯鄲古城的象征,趙都歷史的見證,位于邯鄲市中心中華大街中段西側的叢台公園內。相傳始建于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台。武靈叢台是趙武靈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名稱源于當時有許多亭台建築連接壘列而成,“連接非一,故名“武靈叢台”


叢臺公園
位于邯鄲知縣于縣城南門外叢台北側。據《史記》載:“程嬰死,趙武為之祭邑,春秋祠之 ,世世勿絕”。趙氏立程嬰等“三忠祠”早已有之,趙都何時始祠難考。舊志載,明萬歷十九年縣令盧龍雲于叢台下建三忠祠。清雍正年間邯鄲知縣于縣城南門外恢復三賢祠,加入趙奢為四賢。民國十一年,駐軍孫禹行、邑紳王文山合三忠四賢于叢台湖北岸建“七賢祠”,為卷棚式磚木結構,進深一間,寬三間。1983年10月遷建于叢台北,為歇山式琉璃頂,進深一間,面寬五間,建築面積131平方米,佔地524平方米,內有程嬰、公孫杵臼、韓厥和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七君子塑像。


武靈叢台


武靈叢臺

七賢祠


七賢祠


由左側:李牧、趙奢、藺相如、廉頗、韓厥、公孫杵臼、程嬰


左 李牧、右趙奢

據稱李牧墓在山西省襄汾縣西考村、歷史至今仍時常提及︰邯鄲學步、圍魏救趙、竊符救趙、價值連城、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一夢、胡服騎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退避三舍、紙上談兵、還有很多,不僅僅是一處處遺蹟,還有浸入我們血液的傳統文化,誰都離不開



七賢祠是記念為趙國,建國做出卓著功勛的七位賢人,他們是:李牧、趙奢、藺相如、廉頗、韓厥、公孫杵臼、程嬰

靖郭君 田嬰將軍
九天四聖帝
史記卷七十五孟嘗君列傳第十五所載


孟嘗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一] 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用事,與成侯鄒忌及田忌將而救韓伐魏。成侯與田忌爭寵,成侯賣田忌。田忌懼,襲齊之邊邑,不勝,亡走。會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賣田忌,乃復召田忌以為將。宣王二年,田忌與孫臏﹑田嬰俱伐魏,敗之馬陵,虜魏太子申而殺魏將龐涓。[二] 宣王七年,田嬰使於韓﹑魏,韓﹑魏服於齊。嬰與韓昭侯﹑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三] 盟而去。[四] 年,復與梁惠王會甄。[五] 是歲,梁惠王卒。宣王九年,田嬰相齊。齊宣王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也。[六] 楚威王聞之,怒田嬰。明年,楚伐敗齊師於徐州,而使人逐田嬰。田嬰使張丑說楚威王,威王乃止。田嬰相齊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位三年,而封田嬰於薛。[七]
注[一 ]索隱按:戰國策及諸書並無此言,蓋諸田之別子也,故戰國策每稱「嬰子」﹑「子」,高誘注云「田」﹑「田嬰」也。王劭又按:戰國策云「齊貌辯謂宣王曰:『王方為太子時,辯謂靖郭君,不若廢太子,更立郊師。靖郭君不忍。』宣王太息曰:『寡人少,殊不知。』」以此言之,嬰非宣王弟明也。
注[二]索隱紀年當梁惠王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改為後元也。
注[三]正義東阿,濟州縣也。
注[四]索隱紀年當惠王之後元十一年。彼文作「平阿」。又云「十三年會齊威
王于鄄」,與此明年齊宣王與梁惠王會鄄文同。但齊之威宣二王,文舛互並不
同。
注[五]集解音絹。
注[六]正義紀年云梁惠王三十年,下邳遷于薛,改名徐州。
注[七]索隱紀年以為梁惠王後元十三年四月,齊威王封田嬰于薛。十月,齊城薛。十四年,薛子嬰來朝。十五年,齊威王薨,嬰初封彭城。皆與此文異也。正義薛故城在今徐州滕縣南四十四里也。


戰國時地圖封田嬰於薛、故城在今徐州滕縣南

田忌 將軍
九天六聖帝

田忌賽馬
田忌賽馬齊國將軍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他為門客。田忌經常與齊王賽馬,卻屢次敗陣。孫臏在得知賽馬分上中下三等進行後,便向田忌建議,要與齊王賭上千金,並且保證必勝。田忌信任孫臏,照其話做了。孫臏便叫田忌以其下等馬裝作上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賽,這場會大敗,接著,將其上等馬裝作中等馬,將其中等馬裝作下等馬,分別與齊王的中等馬及下等馬比賽,便可反勝兩場,獲得最終勝利。田忌結果贏了這場賽馬,得了齊王千金,而孫臏亦因此名震齊國。而「田忌賽馬」在後世亦成為「錯位競爭」的代名詞及典型案例,在商戰及體育競賽中時有運用。

擒龐涓

(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 昔者,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於茬丘。齊君聞之,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 境。龐子攻衛,取□□,將軍忌[子]……□ 衛□□救與……救衛是失令。田忌曰:“若不救衛,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邑,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當途有市丘,是吾糧途絕也。吾將示之不知事。”於是徙舍而走平陵。[□□]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
“事將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曰:“齊城、高唐。”孫子曰:“請取□□□□□□□□□□二大夫□□□□臧□□都橫卷,四達環塗,□橫卷所□陳也。環塗[車+皮]甲之所處也。吾未甲勁,本甲不斷。環塗擊?其後,二大夫可殺也。”於是段齊城、高唐為兩,直將蟻傅平陵,挾[艸世]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蹶。事將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寡。”於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兼取捨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禽(擒)龐涓。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 四百六



宏德宮孫臏真人、九大弟子九天聖帝

老子道德經所謂真人
天地玄宗、萬氣本根、廣修萬劫、證吾神通、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亡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THE   END
牌孤山

驀然回首齊戰國時代古戰場

袁達、李睦、獨孤臣  研究史料

        據清光緒“日照縣志”稱: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營“。清乾隆”諸城縣志“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袁達,李睦,獨孤陳於此。“筆者也為此篇幅到了九仙山見証歷史古遺跡,與各位分享。

        本篇幅帶領各位進入當時兩千多年的古戰場,當地縣誌記載,與老人們記億中的傳說,仿佛進入群雄並起的時光隧道,用簡潔圖文描述當時的情况。有一座山、有齊牌孤城遺址、古遺跡銅劍、銅戈、銅鏃、8枚古印等文物、“百將口遺址”齊長城等見証著歷史袁達、李睦、獨孤臣,牌孤山到了…牌孤城遺址以北為牌孤山,是九仙山的一個分支。

        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盡管、袁達、李睦、獨孤臣這三員大將驍勇無比,終抵不住孫軍師的精兵強將和神機妙算,經過幾天鏖戰,三擒三縱袁達、李睦、獨孤臣,終不得不臣服孫臏智擒,在九仙山拜孫臏為師。


鶯歌宏德宮九仙山謁祖


牌孤山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是戰國時的古城堡 因北依牌孤山,故名為“牌孤城遺址”。城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面積為7.5萬平方米。現存城牆東面較高,平均高度約3米,局部高度為4米;城基寬6.5米,頂寬3米,均為沙土分層夯築而成。其東北部城牆之夯土特別堅硬,上面寸草不生,被風蝕之突出部分,敲擊有聲。牌孤城遺址發現于50年代初,此後,在城內外出土許多銅劍、銅戈、銅鏃等文物。其中尤以1964年秋出土的8枚古印最為珍貴,印文均為“左桁正木”。據此推斷,“左桁”與“左關”當同是齊國東部沿海一帶的重鎮。 距城東北約500米處,有一地名曰“百將口”,其週圍每年都有不少青銅兵器出土,同牌孤城內出土的兵器相同。據傳,在此曾損折過百名戰將,故名“百將口”。據出土文物的分布情況及民間傳說推論,此處是一古戰場,這裡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與牌孤城有直接聯系。牌孤城遺址對研究戰國時期齊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牌孤城遺址以北為牌孤山,是九仙山的一個分支,山上有一片佔地十數畝的廢墟,據傳為戰國時期古城壘,袁達、李睦、獨孤臣曾在此佔山為王,被孫臏降服為將。此處現已成石材開發區。


九仙山中倉廒嶺上的楚兵糧倉一座,嶺上曾有石碾12盤

        遺址面積約7500平方米。雖經兩千多年大自然的剝蝕,但古城的範圍仍然清晰可辨。東面城牆殘基平均高3米,東南角最高處5米,底寬9-12米,頂寬1-1.5米,系由沙土分層夯築而成,至今夯層十分明顯。城東西側各有一排長方形土坑,每坑長3.5米,寬2.5米,深約1.5米,各坑間隔10米左右,沿山腳綿延眼伸,形成一道防禦線。西側與南側城外有護城河,城北牌孤山前有古道相通,城東北約500米出有一“百將口”,古城北面牌孤山上有點將台,傳與楚軍作戰前孫臏曾在此點將。 據史料記載,牌孤城系戰國時期兵營遺址,是楚齊的邊界要塞,此城堡是守邊大將李睦在這裡建的兵營。 當時袁達、李睦、獨孤臣不時要七國進貢,齊國軍師孫臏,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盡管袁達、李睦、獨孤臣這三員大將驍勇無比,終抵不住孫軍師的精兵強將和神機妙算,三擒三縱袁達、李睦、獨孤臣經過幾天鏖戰,袁達、李睦、獨孤臣三進三退,終不得不服孫臏智擒,在九仙山拜孫臏為師。 在這次戰役,齊軍還繳獲了九仙山中倉廒嶺上的糧倉一座,嶺上曾有石碾12盤,晝夜不停的輾米,供軍隊食用。解放後石碾被村民拉下山去做碾糧之用,現在只有一碾台還在孫臏書院下的溝底。 得勝後的孫臏為進一步鞏固邊防,隨即重整旗鼓,繼續在牌孤山頂修繕營房、寨柵,派重兵把守,並樹碑立傳,將此城劃歸齊國版圖。現在牌孤山頂的斷碑上仍記載著孫臏的軍功業績,可惜已被千年的苔蘚所淹沒,只留下一部分模模糊糊的字蹟。


        至于孫臏在馬陵道打敗龐涓,報仇雪恨,隨棄軍師之職隱居九仙山的靴谷之首抱犢峰下 ,建茅屋修兵書,永不出山,並根據《孫子兵法》和自己的實踐,寫出了萬古流芳的《孫臏兵法》。
        該遺址遺存豐富,陶片俯拾皆是,現存五蓮縣博物館有銅鼎、青銅劍等銅器及各類陶器 。其中有一套刻有“左桁正木”的銅璽,為1964年冬季村民在古城發現,據考應為守邊大將的官印。






        據史料記載,牌孤城系戰國時期兵營遺址,是邊界要塞,此城堡是的守邊大將李睦在這裡建的兵營。




 

         齊長城遺址齊長城經莒縣東莞段稱“東莞齊長城”,經五蓮縣部分稱“齊長城五蓮段” 。齊長城經莒縣境內的保護地段位于東莞鄉的北山村以北15公里的一段,和曾家山東長嶺的一段, 高約3米,寬逾10米,系黃土粘土夯築而成。該段197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蓮縣地段,西起河湖山,長約50公里,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齊長城遺址


齊長城遺址東南段(今五蓮段)
        1996年10月,由山東省華夏文化促進會組織的“齊長城”考察隊來五蓮段進行了考察,對該段長城的修築時間、經由路線、歷史背景做了進一步論證。認為,齊長城始建于齊桓公(公元前685年)以前,成于齊威王(公元前356年),齊宣王(公元前319年)又加以修茸,加固,使其終成霸業的重要軍事設施,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長城,比秦始皇的萬里長城早470餘年。齊長城今五蓮段橫跨縣境北部丘陵、山脊之間30餘個村莊、91座山頭、10餘條河入諸城境,全長60餘公里,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利用好它,作為兩山旅遊配套工程,對于進一步提高五蓮的知名度和山區觀光旅遊業的開發有著重要意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

   牌孤城和牌孤山
位于今街頭鎮東北九仙山南麓,東西南北各300米左右,據考,是戰國時期一座古城。自50年代至今已陸續出土青銅兵器,還出土8枚古銅璽為國內罕見。在東北,有“百將口遺址”,出土文物與牌孤城遺址大致相同,據傳為古戰場,曾損失百員大將。牌孤城遺址以北為牌孤山,是九仙山的一個分支,山上有一片佔地十數畝的廢墟,據傳為戰國時期古城壘 ,袁達、李睦、獨孤臣曾在此佔山為王,被孫臏降服為將。此處現已成石材開發區,應加以保護利用,不勝讓人噓唏……


牌孤城遺址


夯土而成的齊長城


 護城河
牌孤城遺址。背景為牌孤山,前景為城南護城河


百將口山峰


百將口山峰


百將囗與牌孤城遺址


東觀牌孤城山


東觀牌孤城山


古戰場百將口


九仙山主峰卡山垛

      西側與南側城外有護城河,城北牌孤山前有古道相通,城東北約500米出有一“百將口”,古城北面牌孤山上有點將台,傳孫臏曾在此點將。


五蓮山風景區





九仙山風景區


山東日照市九仙山地圖

THE   END
THE END

甲子山孫臏洞 孫臏 袁達 李牧史料

山東省 莒南縣 東北36公里處朱蘆鎮 石汪村 據文獻記載,該洞于唐朝、明朝、清朝都曾整修過。 銀雀山漢墓發掘者之一劉心健,在算不上很有名的《莒州志·古蹟》中,查到了一條“莒縣東南百里甲子山前麓有孫臏洞”的記載。 孫臏洞的東面不遠處有一座高山,號稱蒙山,據當地傳說是鬼谷子當年在此設壇授徒的地方






甲子山孫臏洞

就在菏澤地區課題組在鄄城孫老家一帶探尋並為取得的成果而沾沾自喜之時,亦有其他的學者在不同的地方也為此展開了廣泛的調查與考證,並根據考察結果得出了諸如孫臏故里在今陽谷縣、鄆城縣、廣饒縣等等結論。當然還有更奇特的甲子山之說。 銀雀山漢墓發掘者之一劉心健,在算不上很有名的《莒州志·古蹟》中,查到了一條“莒縣東南百里甲子山前麓有孫臏洞”的記載。此後他曾幾次按這個記載到甲子山一帶調查,不但真的找到了“孫臏洞,並于1989年底出版的《孫臏兵法新編注譯》中首次公布研究成果,雖沒認定甲子山是孫氏的故里,但認為“孫臏晚年在此隱居是很可能的”。 甲子山的孫臏洞今已屬山東省莒南縣朱蘆鎮的石汪村管轄範圍,確切位置在石汪村北三里拉子山西“樓頂”山的後山坡,即甲子山主峰玉皇頂以東半山腰上。此處群峰起伏,層巒迭嶂 ,是個隱居的好地方。 據載孫臏洞“洞旁有泉,下有飲牛汪。山水環繞,境極幽僻”。實際觀察便可發現,此洞洞口朝東南,洞深4米多,高3米多,寬10米許。洞內巨石參差,台坎天然。



甲子山孫臏洞隱約可看到孫臏塑像

洞口有長形磚牆,牆內有孫臏師徒3人及其坐騎的泥塑像一尊。孫臏像高4尺,兩個徒弟,李睦和袁達侍立在側,3尺高的獨角牛作為坐騎居右的塑像叫“小谷達”,是孫臏的放牛娃 ,“小谷達”。 岩洞另設有單獨的鍊丹房,內有鍊丹爐和鍊丹童子塑像。 現依然可見。孫臏洞的東面不遠處有一座高山,號稱蒙山,據當地傳說是鬼谷子當年在此設壇授徒的地方。 蒙山中有鬼谷洞,傳說當年孫臏、龐涓就曾在此讀書受教,也就是說當年鬼谷子搞的那個訓練基地就在此處。甲子山上的孫臏洞選在他曾讀書就學的地方不遠處,當是思鄉和落葉歸根的意思。 孫臏洞前有平地一塊,由東、南、西三面的殘存石垣圍成一個院落,院中央有一飲水池泉,水由洞內石壁縫中流出匯此。暗流至澗,匯成小溪,再下流三裡,抵村東北角斜坡,則嘩然成瀑。瀑下就是個石汪,傳說這就是孫臏當年在此從事耕作休息和飲牛的地方,山村即以此石汪而得名。在村的東北角流淌的一條河邊,現仍可看到在一塊大青石板上有一串串茶碗大的小洞,據說這是孫臏的牛來飲水時踏踩而出的印痕。 按當地風俗,地名以人名命之,並立祠塑像紀念,一定與其人在此活動過有關。莒地既非孫臏的家鄉生地,也不是其採邑封地,而竟然能以孫臏之名命洞,且祠以師徒塑像,一定是有 些來頭。


左李牧 中孫臏 右袁達

按照銀雀山漢墓發掘參與者劉心健的考察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此洞很可能與孫臏當年離開齊國官場和戰場後,曾在此隱居過有關。此地遠離齊國都城臨淄,可避開政敵的注意,又不出齊境,還可慰其愛國之心。再加上“山水環繞,境極幽僻”,正是一難得的隱居“聖地”。
洞內塑有其二徒,亦與史料記載相符。《孫臏兵法·威王問》篇即有“孫子出而弟子問”的話,但沒書其弟子姓名。根據孫臏洞現有的塑像印證,其弟子中較親近的可能就是在民間傳說中的李睦和袁達,後隨師傅隱居于此。

洞中孫臏的塑像有坐騎,更合情理。孫臏刑餘,不能行走,需要坐騎。官場失意隱居,乘不起車馬,牛即可代步,又可從事耕作,恰合隱士之需。據當地人說,1955年以前,這裡有傳統的“牛旺香”山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群眾會于此地,燒香祈禱牛旺豐收,雖然這一做法帶上了迷信色彩,但從當地農業世代相傳並把孫臏和他的牛神化的情況來看,也似乎說明孫臏在此隱居很久,影響很深。

按劉心健的說法,孫臏的故裡應是司馬遷所說的阿、鄄這間,也就是今菏澤地區內,而離開齊國官場之後,可能來到了甲子山一帶,在此隱居並從事著書立說的事情,只是著名的《孫臏兵法》是否就產生于甲子山這個洞中尚難作出定論。


THE END

《水滸傳》詩詞大全



第六十四回 呼延灼夜月賺關勝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古來豪傑稱三國,西蜀東吳魏之北。 臥龍才智誰能如? 呂蒙英銳真奇特。 中間虎將無人比,勇力超群獨關羽。 蔡陽斬首付一笑,芳聲千古傳青史。 豈知世亂英雄亡,後代賢良有孫子。 梁山兵困北京危,萬姓荒荒如亂蟻。 梁公請救赴京師,玉殿絲綸傳睿旨。 前軍後合狼虎威,左文右武生光輝。 中軍主將是關勝,昂昂志氣煙雲飛。 黃金鎧甲寒光迸,水銀盔展兜鍪重。 面如重棗美鬚髯,錦征袍上蟠雙鳳。 親衫淡染鵝兒黃,雀靴雕弓金鏃瑩。 紫騮駿馬猛如龍,玉勒錦鞍雙獸並。 寶刀燦燦霜雪光,冠世英雄不可當。 除此威風真莫比,重生義勇武安王。

宋江振旅暫回營,飛虎坡前暗伏兵。 殺得李成無處走,倒戈棄甲入京城。

征袍穿蜀錦,鎧甲露銀花。 金盔鳳翅披肩,抹綠雲靴護腿。 馬蹄蕩起紅塵,刀面平鋪秋水。 滿空殺氣從天降,一點朱纓滾地來。

西江月

漢國功臣苗裔,三分良將玄孫。 繡旗飄掛動天兵,金甲綠袍相稱。 赤兔馬騰騰紫霧,青龍刀凜凜寒冰。 蒲東郡內產英雄,義勇大刀關勝。

亡命呼延計最奇,單人疋馬夜逃歸。 陣前假意鞭黃信,鉤起梁山舊是非。

千丈凌雲豪氣,一團筋骨精神。 橫槍躍馬盪征塵,四海英雄難近。 身著戰袍錦繡,七星甲掛龍鱗。 天丁元是郝思文,飛馬當前出陣。

西江月

捲縮短黃鬚髮,凹兜黑墨容顏。 爭開怪眼似雙環,鼻孔朝天仰見。 手內鋼刀耀雪,護身鎧甲連環。 海騮赤馬錦鞍韉,郡馬英雄宣贊。

生居河北最英雄,累與朝廷立大功。 雙鳳袍籠銀葉鎧,飛魚袋插鐵胎弓。 勇如袁達安齊國,壯若靈神劈華峰。 馬上橫擔金蘸斧,索超名號急先鋒。

爛銀深蓋藏圈套,碎玉平鋪作陷坑。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一部曾經失傳千年的兵書孫臏兵法:師渡徒 徒渡師102年5月11日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後,原臨沂行署在竹簡出土地原址上建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後,原臨沂行署在竹簡出土地原址上建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一、銀雀山漢墓的發掘時間

     關於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最早、最權威的官方報導是新華社197467日的通稿:“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西漢前期墓葬中,發現了著名的《孫子兵法》和已經失傳一千多年的《孫臏兵法》等竹簡四千多枚。”

 

:“這批竹簡是山東省博物館和臨沂文物組,經過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組織有關單位專業工作者用了一年時間進行整理,文物出版社把這批竹簡的影印材料和有關研究文章,編輯成《孫臏兵法—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等書籍,準備陸續出版”。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內容及其出土的重大意義
     在銀雀山一號漢墓中,共出土竹簡及殘片4942枚,內容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等兵書,《管子》、《晏子》、《墨子》等先秦文獻及《曹氏陰陽》、《相狗經》、《雜占》、《風角占》、《災異占》等十三種。二號墓中出土的竹簡較少,僅有三十二枚,內容為西元前134年的《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曆譜了。


左為一號漢墓  右為二號漢墓

    在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之前,我國史學界對孫子、孫臏是否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是否各有其書一直存有疑問。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中說,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兩人各有兵法傳世。由於孫武是春秋末期吳王的客卿,孫臏在戰國中期的齊國擔任過軍師,因此,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把孫武 的兵法叫《吳孫子》,把孫臏的兵法叫《齊孫子》。《吳孫子》就是一直流傳於世的《孫子兵法》,而《齊孫子》在魏晉時已無記載。唐宋以後,有人對《孫子兵 法》及作者提出了疑問,也有人認為此書源出於孫武,完成于孫臏,種種疑問頗多。銀雀山漢墓中失傳1700多年的兵書《孫臏兵法》竹簡與傳世兵書《孫子兵法》竹簡同見天日,一下子澄清了歷史上孫武、孫臏確有其人,各有其書的歷史事實,解決了困擾史學界上千年的歷史懸案。從這個意義上說,其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銀雀山一、二號漢墓的墓主人及它們的具體年代

    因 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很難說清這兩座墓的墓主人是什麼人。不過從隨葬品來看,一號墓內多兵書簡,還有陰陽及風候雜占等書簡,卻無兵器,墓主人可能不是武 將,大概是將軍幕府中的謀士。至於墓的具體年代,從這兩座墓葬的墓坑形制,隨葬器物的組合、風格等特點,以及從墓內發現的“半兩錢”、“三銖錢”及《漢武 帝元光元年曆譜》等的使用年代可以推斷出,這兩座墓的年代,最早不超過西元前134年,最遲不晚於西元前118年,應是漢武帝劉徹時代的墓葬。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後,原臨沂行署在竹簡出土地原址上建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之前,我國史學界對孫子、孫臏是否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是否各有其書一直存有疑問,也得以澄清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銀雀山位於臨沂故城東南部  地下有規模較大的漢代墓群  一九七二年四月  從一  二號墓中  發掘出七千五百餘枚極為珍貴的西漢竹簡  《孫子兵法》與失傳千餘年的《孫臏兵法》簡書同時出土  使自唐宋以來關於孫武其人其書真偽的爭論得以解決為之轟動

















宏德宮主任委員李鐘毓  左二率團參觀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宏德宮副主任委員賴文魁





THE END

周朝秘史

第九十一回 吳起棄魏死於楚 齊威王正國朝周

田文歸至井陘,以地界獻於武侯,又將趙侯願相結盟之事報知,武侯大喜!即日遣使報聘,大軍班師東歸。以田文之功為第一,拜為上卿。吳起自負雄才,不得為相,乃謂文曰:「吾有汗馬之勞而不得居相位,子徒以口舌說復中山之地,便居大位,武侯何不明之甚耶!」田文以吳起之言告知武候。武侯曰:「吳起何為出此怨言?」田文曰:「吳起為人殘刻,曾受業於曾參,母死而不奔喪,故曾子拒而不納。及歸於魯,殺妻求將,魯人疑之,故又背魯降魏。今又怒怨大王,大王如不早圖,必為國患!」武侯然之曰:「待吳起入朝,擒而殺之。」

吳起聞知,是夜單騎走人於楚。田文忙告武侯曰:「吳起若在楚則必用兵攻魏,宜速遣大將追而斬之!」武侯令王鍾引輕騎追起,王鍾迫及江邊,起已渡河矣!抽兵復命。武侯曰:「然則若何?」田文曰:「必使人將起之過,密告楚之宗族,使其自相妒忌,吳起必死於楚!」武侯即錄其過,遣人人楚。

當時,吳起人荊州,楚悼王親迎人朝,問曰:「久聞將軍名譽,今日幸得承教,將軍請展謀猷,與孤富國強兵,孤之願也!」

吳起頓首曰:「臣乃亡國之將,不足談智,然承大王賜問,不敢有違。楚國地方數千里,帶甲百餘萬,宜羈中國。今乃服屈於晉,又敗於吳,非是甲兵不利,米粟不多,皆由公族食祿太重,自相弄權所致也!王如削宗族之權,使其不得干預朝政,減其爵祿,便可得田頃有餘,則國內重而外威可拒矣!」王曰「然!」將與群臣議奪宗族之權。

悼王之叔沈茂春聞知,召諸昆弟正欲上表訴不可奪公族之祿,而魏侯使人遞書至,茂春視之,乃錄吳起之過,遂人奏薄王曰:「臣聞國家有公族猶木之枝葉也!枝葉不繁其樹必枯,百足之蟲至死不休,以其扶者眾也!今大王聽吳起之謀,而欲奪公族之祿,何其愚也?」悼王大怒,曰:「吳起有經邦大策,魯、魏不能任用,故獻與寡人,將欲雄伯荊襄,爾等不肯削祿,必欲專大謀而反耶!」茂春恐懼出朝。吳起謂悼王曰:「事機不密,其謀先泄。今公族不肯削祿,明日必然作亂,大王火速發兵處置!」悼王然之。

正欲發兵,忽然吶喊連天,近臣奏:「公孫茂春率宗族作亂,大兵殺至朝門。」悼王急召吳起,力敵茂春,打死數十小卒,茂春之子米騮架弓射中吳起,吳起倒翻殿上,米騮近前斬之。悼王先人後官,茂春追及刺於宮中。遂率群臣,立悼王之子即位,是為肅王。後人有詩歎吳起曰:術抱姜公經濟策,才追孫武俊豪名,只緣殘忍非忠孝,致使經營不保身。

東屏先生詠史詩云:

殺妻求將岜人心,母沒如何喪不臨,詩詠關關忘返哺,哀哉此輩不如禽。

武成王廟吳起贊曰:

兵盡其法,士盡其力,西河建功,魏侯守國。

無以恃險,弗如在德,致君一言,干戈乃息。

史臣評曰:吳起為人好色而貪,然至用兵則臥不設席,行不騎乘,凡有甘苦,輒與士卒同分,故得人之歡心,而與孫武齊名。然其喪母不哀,殺妻求將,皆由殘忍貪得而致,遂至不能以保其身。

悲夫!

肅王即位,謂群臣曰:「先王無大過失而茂春妄行篡弒,不斬何以懲眾?」遂收茂春、米騮及同作亂者七十餘人,盡斬於市。又錄其子孫各復原爵。於是,滿朝文武及宗族百姓,皆憚其威而感其德。王又曰:「齊候田氏新代姜氏而有齊國,僭稱王號,不可不伐。」眾臣曰:「王欲復伯,必先伐齊!」王曰:「善!」即日下詔招兵蓄糧,以便出征。

早有人報知齊威王,威王乃田和之孫,齊國威王初立,軍民未安,聞楚起兵來伐,問群臣曰:「誰敢治兵出守!」臣下無一敢對。威王大怒!左大夫鄒忌奏曰:「大王厚眷群臣,一旦國家有急,無一出班任事者,皆由刑賞不施,以致群下朦朧,貪位而已。大王必先考察在朝得失,又遣使臣遍訪外郡官員,有功則賞,失職則罰。所謂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也!何憂無人出敵乎?」威王大悅!即宣內外大小官員皆約入朝考功獻績。不數日,東齊管下七十五城官員皆至營丘,朝見畢,序班以候考問。

即日殿前,列兩行刀斧手,立五口大油鍋,然後逐一考校。

及考至即墨,召其大夫朱尚賢曰:「自汝居守即墨,群臣有謗汝不能者甚多,然吾密遣使臣察汝之政,則田野辟,人民富,東方寧靜,此汝敬守本職,不以金帛賄吾左右,所以謗汝者多也!」遂將即墨封尚賢,以平日謗尚賢者二人烹於油鍋。召阿邑大夫毛軾曰:「自子居守四邑以來,群臣有譽汝賢能者甚多,吾密遣使者察汝之政,則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楚魏屢侵疆界,汝不能攻,有曠本職,此汝以金帛賄吾左右,所以譽汝者多也!」即令將士以毛軾及平日譽之者皆烹之。舉朝文武皆失色,不敢不敬執事。於是,威王大設筵宴,鄒忌為太師,段於綸為大司馬,檀舒守南城,田盼守高唐,黔夫守徐州,張丑總督內政,種首巡綽皇城。

即日便欲發兵伐楚。淳于髡曰:「昔者齊桓公羈諸侯,以其尊周故也!當今諸侯強傲,不知朝周,大王誠能率三晉之君入朝天子,則大義堂堂,主伯之業可成矣!」王大喜!即遣使約三晉之君會獵於郊,使者星夜投告三國。時,魏侯已死,其子名瑩初立,僭稱為王,是為魏惠王。即會趙成侯、韓昭侯至郊。時,威王亦與數文武先至迎接,相見序爵而坐,獻酬已畢。

魏王謂齊王曰:「大王期會孤等,莫非續鬥寶之會耶?」威王言曰:「寡人此會公等,欲人朝周王,非鬥寶也、然亦邦微地淺,無以為寶。」魏王曰:「寡人敝國微小,然有光明寶珠十枚,黑夜出行,置珠於車,前後數百步光明如晝,況千乘之國,豈無寶乎?」齊王笑曰:「寡人雖無大寶,然有四件小寶,與大王之寶不同。」魏王曰:「何謂也?」齊王曰「檀舒、田盼、黔夫、種首四臣出鎮外邦,秦楚不敢加兵於齊,此寶可照千里,豈特數百步而已哉?」韓昭王起曰:「然則魏王所寶者明珠,齊王所寶者賢臣,所以二公不同也!」魏王滿面羞慚,心下含怒。宴罷,齊王欲率三晉君臣朝周,魏王乃佯稱疾不往,齊王亦不強行,自與韓、趙二公人周,不在話下。

且說魏王歸國,謂群臣曰:「齊王辱孤太甚!孤欲親征,與之較一雌雄,卿等有良策,試為我獻之!」大夫公孫座奏曰:「齊有四賢,又有田勝、田忌,皆是萬夫不當之勇,不可輕伐,必得善用兵者,運籌畫策,方可興兵。」魏王降詔,問國中有能薦一賢士者,封以萬戶。忽階下一人進曰:「大王欲掃強齊,必待臣薦一人,可為主帥。」眾視之,乃陳留人氏,下大夫徐甲也。不知徐甲所薦何人,且看下回分解。

第九十二回 魏征龐涓下雲夢 公孫鞅徙木立信

魏王曰:「卿所舉者何人也?」徐甲曰:「大梁城東龐衡之子龐涓者,現在洛陽水簾洞鬼谷子處學業三年,兵機武藝為世第一,大王誠能遣使請其下山,授以元帥之職,則破齊如掃浮雲矣!」魏王從之,即令徐甲齎詔以聘龐涓。徐甲領旨逕投雲夢,不在話下。

且說龐涓在水簾洞習業,時齊國孫武之孫名臏亦同在焉,臏寬厚重信,而龐涓暴戾不仁。鬼谷傳得異人三卷天書,見孫臏正直,每欲授之,又恐龐涓相爭。一日,帶孫臏臏、龐涓出遊,至廣城澤畔,鬼谷坐於白石之上,顧謂二人曰:「二子從學三年,未嘗聞其志,今日清閒,其各言己志,吾可因而取裁。」孫臏遂起曰:「吾願明王在上,政治隆昌,便耳不聞金鐵戈馬之音,目不見烽火煙塵之亂,而臏得為太平草木,此臏志也!」鬼谷作色曰:「爾乃懷安處士,不足以處當今之世!」龐涓大聲出曰:「奉一人之命,握萬人之權,戰必勝,攻必取,使天下諸侯率從賓服,此涓之志也!」鬼谷佯笑曰:「處戰國之世,非龐生不足以成大事。」遂令道童擺石,列成陣勢,召龐涓曰:「此戰國諸侯併吞之勢,它日得志,但依此圖征伐,則列國可並為一矣!」龐涓頓首曰:「弟子不知其術,望先生施教指示!」鬼谷曰:「天下大勢,西北為雄,東南次之,它日下山,先取西北,以為建本之基,然後席捲東南,則天下斂手而服。」遂以兵書三卷授與龐涓。龐涓拜謝,引車歸洞,朝夕誦讀,試演不倦。孫臏不諭其意,反疑鬼谷子不以兵書教己而以教龐涓也!

會徐甲到洞,鬼谷延入草堂,各序禮畢,問曰:「大夫何國王臣,辱臨小洞,有何見諭?」徐甲曰:「下官乃魏國大夫徐甲也!久聞先生高徒龐涓,從游有年,兵機出類,今奉王命聘召下山,議論政事!」鬼谷大喜!忙召龐涓,謂曰:「大丈夫勤學壯行,今魏王有詔召子,子宜下山,匡扶社稷!」龐涓辭以學業未成,不可委用。徐甲再三勸諭,龐涓即辭鬼谷、孫臏,與徐甲下山人魏。鬼谷即以三卷天書傳授孫臏,令其誦讀,以備聘用。

且說徐甲引龐涓至魏,魏王降階迎接。問曰:「寡人處戰國之世,地狹民貧,屢被齊國侵辱,久仰先生名譽,幸為寡人籌之。」龐涓曰:「臣伐齊則如囊中取物,伯魏則若決水朝東,何難之有?」魏王大悅!即封涓為東征大元帥,與兵二十萬,謀議伐齊。龐涓曰:「臣聞欲取左則交右,此戰國率制諸侯之道也!今強秦在魏之西,現吾東伐,必乘虛虜魏。不如卑禮厚幣,遣使人秦結好,牽制其勿動兵,伐齊之後,鼓兵西攻,則秦亦可破矣!」魏王曰:「善!」遂使殿上都校尉朱亥遣人西秦。太子甲曰:「欲結兩國之好,必得能言之士,方可不辱君命,臣觀朱亥勇有餘而辯不足,似非秦使之人。臣舉一人乃衛人姓公孫名鞅即商鞅,能言善論,現為上大夫公孫座門下之客,父王必以衛鞅同朱亥入秦,庶不失魏國體面。」魏王納其奏,即以金帛數車與衛鞅、朱亥,同使西秦。公孫座諫曰:「衛鞅有大才,大王當舉用於朝,使其商議國政,若遣之人秦,必然不返為秦謀!」魏王笑曰:「衛鞅不過口辯之士,以之處大任不亦悖乎?」遂下公孫座之諫,復詔速行。

二子謝恩出朝,即日西往。當時,秦孝公承先朝遺業,威振四方,然中國諸侯,以秦僻在西土,俗染夷風,常不與會盟。

孝公問群下曰:「昔我穆公,修文演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伯戎狄,據地千里,天子頒賜金鼓,海內諸侯降西人貢。

夫何至今,中國諸侯,以夷狄待秦,不通盟會。吾欲伐列國,以強秦邦,卿等誰獻奇策,為寡人謀之!」右庶長甘龍、左司空杜摯奏曰:「秦地雖廣,僻在西方,海內英傑,皆燕、韓、趙、魏,主公欲振伯業而服諸侯,必須出榜遍招天下游士,但能獻奇計以強秦者,裂土封官,則天下豪傑皆西歸秦。於是,賢才眾聚,必能強國。」孝公大喜!即出榜以招賢士。

衛鞅素有大志,每欲將經國之才獻與魏,魏王鄙而不用,及至出使,與朱亥行至函關,見秦之招賢榜,便有仕秦之意,及至咸陽,入見孝公,獻上金帛。孝公問曰:「魏王所遺寡人金帛何也?」衛鞅曰:「寡君以秦魏連界,久失音問,故遣小臣貢上微禮,聊備起居之敬!」孝公受其禮物,令衛鞅、朱亥宴於殿上。朱亥形體壯大,飲食似豹虎,舉箸食肉無遺。孝公見其量大,乃戲之曰:「使臣尚能再飯乎?」朱亥對曰:「大丈夫死尚不怕,何懼酒肉乎?」孝公再賞豚肩斗酒,朱亥頃刻啖之。衛鞅與秦之文武獻酬接論,對答如流。孝公自思得此二人,必能定國。

次日,二人入朝謝恩,孝公問曰:「孤聞雲扶龍行,風從虎生,吾秦乃大伯之國,二公皆經綸之器,倘不以魏為念,委質於秦,扶寡人以展其志,孤必裂土封爵,豈不勝為魏之下僚乎?」魏鞅久有降秦之志,聞孝公之語,但俯伏不對。朱亥乃厲聲曰:「臣聞父教子孝,君教臣忠,未聞有君令臣叛者也!

明公欲臣降秦,有死而已!」孝公欲嚇其降服,故不斬首,令囚朱亥於虎圈。武土即押亥人圈,圈中有二虎,見亥入圈,爭欲啖之,亥即怒髮衝冠,大喊一聲,如雷震地,其虎咆哮數聲,逡巡遠伏,亥在圈中立一晝夜,二虎不敢近視。

孝公聞知,次日取出,令其降秦,朱亥不屈,孝公喝令斬之。大夫景監曰:「圖王爭伯,各為其主,主公豈可囚人賢使而塞來聘之路。且觀衛鞅有管仲之才,主上誠能尊禮任用之,足可定伯,何必務求朱亥乎?」孝公俯思良久,令取金帛,厚待朱亥,遣歸,即拜衛鞅為左庶長。問曰:「卿何策以強吾國,試與我獻之!」衛鞅曰:「臣欲獻帝王之道,君必不行。當今海內鼎沸,群雄爭伯,然非富國強兵之法,則伯道又不行矣!」

孝公曰:「何為國可富而兵可強?」鞅曰:「國無定法,皆由賞罰不行。今分百姓五家為保,十家相連,一家有罪,九家俱要發首者重賞,隱匿者腰斬,百姓既不相犯。使其男務農耕,女務蠶桑,多致粟帛者則收入官府,免其差役;其懶惰者,並收其妻子為官奴婢。凡有征戰,不論軍民,能退一敵者,即賞官一級,有退一步者夷三族。及百姓凡有私下爭鬥者,不論曲直,並皆處斬。自公卿以下,一人有罪,坐其妻子,此法既行,民知務本,又勇於公戰,而不敢私鬥,此富強之大略也!」孝公將條陳之法細審一遍曰:「卿法甚善,但恐百姓溺於故習,不樂奉行耳!」鞅曰:「是何言也?夫民不可與樂成,今法一立,有功者雖仇怨必賞,有罪者雖強橫必罰,如此行過三年,秦若不強,兵若不盛,鞅請甘罪!」

孝公嘉納其策,令鞅編定法律,施行於邦內。衛鞅退編數十餘條,呈上孝公,令在次月朔旦施行。鞅曰:「信者治國之器,今邦內百姓,但守常法,一聞新法,必有不肯奉行者。宜先立三丈之木於西門,出令定賞。」百姓不知其故,皆不敢動手徙木,過三日又出令,能徙此木於北門者,賞金五百兩,百姓又不動。有一賢民出曰:「秦法素無重賞,今忽行此令,必有計議,決不失信!」即令子弟移木於北門,孝公即令有司,賞以五百金。百姓皆驚懼,至朔旦,果頒新法。百姓行至數月,皆有不便,欲訴於朝,又恐見誅。眾老者曰:「主上感衛鞅以變法度,必不肯許。不如訴於太子,令太子轉奏朝廷。」眾皆從之。訴於太子,太子虔極惡衛鞅變法,遂令百姓循行舊法,不必拘守新律。鞅告孝公曰:「法之不行,自上撓之,今太子私結下民,擅禁新法,刑當處斬,但太子不可加刑,請治其師傅!」孝公大怒!喝令黔其師傅公孫賈,其訴法之百姓三千餘人,盡流於海濱,畿內百姓,各皆依法而行,不敢異議。衛鞅又告哀公廢井田,開阡陌,更為稅法,孝公皆准其言。行至期年,國中強富,路無盜賊,不在話下。

第九十三回 齊田忌大敗投趙 王敖破牌薦孫臏

且說朱亥歸魏,具告秦王拘留之事,魏王大怒!曰:「吾不先伐強秦,亂砍衛鞅,誓不回軍!」龐涓諫曰:「能屈一時之辱,必伸長久之策。齊有內患,不先伐齊,而先攻秦,非長久之計也!」魏王然之。令涓調兵伐齊,龐涓點集諸兵,以朱亥為先鋒,大發精兵十五萬,直奔桂陵,打戰書入齊。威王問群下曰:「誰敢引兵守桂陵?」公子田勝、田忌出班願往!太師鄒忌索與田忌不和,因告齊王曰:「臣聞魏用龐涓為帥,妙算如神,田忌非其對手,請召田玢、檀舒督兵出守可也!」田忌讓鄒忌曰:「太師以忌非涓之對手耶?何壯敵國而小忌耶?

吾若不生擒龐涓,盡掃魏師,願以頭來贖罪!」齊王壯之,遂與精兵五萬,令守桂陵。鄒忌又曰:「大王必欲以田忌守桂陵,須令公孫閈與日忌同行。」至桂陵二十里,相對下寨。田忌問閈:「用何計出戰?」閈令哨馬探魏兵勢強弱,哨馬回報,魏兵老弱,不滿十萬。閈曰:「魏兵勢弱,將軍可速戰數陣,便能建功!」

次日,田忌出馬大叫:「龐涓匹夫!何不出來答話!」魏將朱亥挺槍殺出,忌問:「來者何人?」亥曰:「吾乃獨使西秦,威服兩虎,魏將軍朱亥也!」田忌大詈:「無名匹夫!非吾之對手,可令龐涓出馬!」朱亥大怒!搶槍直取田忌,戰不數合,朱亥詐敗北走,田忌勒馬追至十餘里。桂陵左右鼓角齊鳴,兩彪軍馬,分道殺出。田忌回視,左徐甲、右巴寧,劍戟如林,將田忌困於核心。田勝忙欲殺出相救,公閈受鄒忌之囑,恐田忌成功,故對田勝曰:「宜守大寨,不可輕出!」田勝恐失田忌,不聽閈言,拍馬殺人重圍。時,田忌被重傷,猶自奮發力敵三將,又得田勝助力之兵馬,亦相繼殺開血路。巴寧截住去路,田勝奮力殺至二十餘合,魏兵不退。田忌拍馬共攻,朱亥挺戈望田忌一刺,忌即拋盔棄甲,仰翻馬下。徐甲用刀便砍。田勝左衝右突,魏將方不敢近前。

忽然,東南角上一彪人馬,直殺至核心,為首一員大將,打起趙將旗號,原是齊公子田嬰詐扮趙兵來救也!魏將聞趙兵救齊,列開以待交戰。田忌、田勝乘勢殺出,徐甲追上田嬰,擋住一陣,魏兵方止朱亥,收田忌盔甲,歸見龐涓。龐涓軍士挑向齊寨,大罵索戰。田忌、田嬰再欲整兵出敵。公孫閈曰:「公等非龐涓之敵明矣!不如乘夜班師,又作區處。」田嬰亦勸回軍,田忌不從曰:「吾曾有誓,不能捉龐涓,願斬頭謝罪!今損兵折將,豈可黑夜逃歸。」田勝曰:「龐涓兵機奇妙,吾等非其對手,姑且班師,再整軍馬,以決雌雄!」田忌不聽,令田嬰守桂陵,自入趙求救。

龐涓見齊兵堅閉不出,疑其有詐,乃今朝夕攻寨。公孫閈渭田嬰曰:「田忌在齊,號為名將,一戰便挫於魏,為天下笑,公等更欲守孤城而抗銳兵,何其愚也!」田嬰曰:「吾知齊魏不敵久矣!然田忌往趙求救,吾豈可棄城而逃哉?」言未畢,魏兵在外索戰!田嬰出馬,魏將分道殺至,田勝望見忙出救護,戰不數合,龐涓引本軍從寨殺出。齊兵望風而散,田勝正欲抽兵回救大寨,魏將朱亥打入大寨,四面俱是魏將。田嬰弟兄肩膊相挨,捨命往東南走出。朱亥、徐甲一齊趕上。

忽哨馬報:「田忌求趙救兵殺至!」龐涓急令諸將勿追齊兵,乘此勝勢,大戰趙兵。諸將一齊殺回,遇田忌領趙兵於桂陵之南,更不紮寨,一鼓便戰。趙將馬如龍當先迎敵,朱亥大喊一聲,斬卻如龍。趙兵望風奔潰,龐涓曰:「兵貴神速,諸將乘夜直至邯鄲!」田忌引敗兵走入趙城,再乞起兵,趙成侯不允,曰:「魏兵甚銳,吾趙不足擋抵。」乃遣使資金帛與龐涓,願求退兵。龐涓日令攻城,忽報趙使至,涓即召人,問曰:「吾魏與趙素無仇怨,今日何得助齊攻我?」使者曰:「寡君一時不察,誤起助齊之兵,今日折兵損將,敢奉勞軍之禮,萬乞解圍班師!」龐涓曰:「吾不攻趙,只令送出田忌,方肯班師!」

使者回告,趙侯問群臣可否?太子奏曰:「田忌乃齊王之弟,豈可甘作魏囚,臣請見魏師,以解此圍。」趙侯許之,太子出城至魏寨,龐涓延入中軍,序禮而坐。太子告回:「吾聞齊桓公威征強楚,召陵一盟,遂即班師,後世以為美談。今將軍一戰威權便屈齊兵,名報當世,誰不敬仰?若釋田忌而旋師,使天下愈稱公義,豈不美哉!」涓曰:「不除田忌,終為魏國之患!」太子曰:「田忌一戰便挫於魏,衣甲現被將軍所奪,更有何能,以成大事?」龐涓然之,取酒款待太子,相辭而別。

龐涓即拔大寨,移屯桂陵。卻說田勝引敗兵回見齊王。齊王便欲親征,鄒忌諫曰:「龐涓用兵如神,故臣前諫田忌非其對手,今果敗兵誤國,大王不可親出,以陷聖駕,不如暫割桂陵一城,遣使求和,候再養精蓄銳,以圖報怨!」齊王不從,群臣皆曰:「大師之議極是!大王請割地遣使,暫安社稷。」

齊王不得已遣田駢至桂議和。田駢領旨直投魏營,呈上地界,請求退兵。龐涓辭齊王之命,不敢擅許。田駢曰:「齊桓管仲之伯曾存邢立衛,後世稱德,豈不聞兵法云:『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而將軍不絕齊祀,受地而歸,則列國懼其德威,誰敢不朝於魏!」龐涓被田駢說動,即受地界,留巴寧以守桂陵,即日班師。卻說趙太子歸國,趙侯即將送田忌歸齊。田忌曰:「臣與鄒忌不和,故使公孫閈誤臣,此敗何顏更入於齊,大王不棄卑微,臣願執鞭引駕,以圖報魏之仇!」太子奏曰:「鄒忌竊弄齊權,公子實難歸國,父王可處重任,與其並力破魏,俟其得勝立功,然後送其歸國可也!」趙侯即拜田忌為上大夫,令其同聽國政,不在話下。

卻說龐涓得勝歸國,魏王親率群臣出迎,龐涓呈上田忌盔甲,桂陵地界,魏王大喜,遂封龐涓為鎮國飛虎大將軍兼內外諸軍事,令在都城外造府堂,賜其帶劍出入,龐涓謝恩歸府。

朱亥、徐甲一班武將,參賀已畢。徐甲進曰:「將軍受魏玉隆遇,威馳天下,諸侯聞名,俱各敬服,當在府前設一牌,刻頌大言,使列國使者至吾魏邦,見此威權,方能懾服心志。」龐涓大悅,遂書二十八字,令木工刻於牌曰:魏國城中一大蟲,威名獨鎮列邦雄。

忽朝牙爪乘風動,天下權威在掌中。

將牌立在府前,令軍士把守,凡將相過其牌前,各皆下馬,滿城都服。時,魏國賢士名尉繚者,亦鬼谷之高弟也,善理陰陽達兵機,但隱而不仕,與弟子處於夷山中,聞龐涓立大言牌,遂問群弟子曰:「龐涓之學未及孫臏,今乃妄自尊大,旁若無人,它日孫臏下山,用於鄰國,魏邦必危!吾欲破其大言,舉進孫臏,汝等誰願一往?」右班一人,布袍草履,越席願往!

眾視之,乃魏人王敖字薄若也。尉繚許之。

王敖即辭下山,袖藏細斧,扮為游士,直至龐涓府前,將大言牌速繞數遍,取出細斧,將牌劈破。軍吏即欲拿執王敖。

敖曰:「誰敢動手?」乃端莊容色,直入府堂。左右以敖之事告之。龐涓大怒!曰:「爾何處人氏?敢破吾牌!」喝令斬首。

敖曰:「且勿動手,吾聞盛名之下,難以久居,故智者不誇,能以速禍,勇者則晦,武以收功,今足下初出大梁,僥倖一敗齊兵,輒欲揚威耀武,吾知列國賢能,隱匿山谷者,一聞足下大言,必然爭秦楚以留足下,敢欺天無全才乎?吾乃尉繚先生弟子王敖也!吾師學於鬼谷,有同宗之誼,恐足下名挫望外,故進此言,足下必欲見責,敖何敢辭!」言罷,脫衣受戮。

龐涓慌忙虛席迎上所堂,待以賓禮,曰:「不聞先生明教則涓幾至自損也!敢問當今賢士,隱匿山谷者幾人?」敖曰:「英才遍天下,豈能一一舉哉?且足下與孫臏同業三年,自以兵機默較長短,則他人可知也!」涓曰:「先生以孫臏之術為何如?」敖曰:「孫臏當今第一流人物也!」龐涓鼓掌大笑曰:「適聞先生明教,孫臏同學三年,其賢愚智慮,吾已素知,昔者言志於!」城澤畔,鬼谷譏其不足以處當今之世,故以兵書授我而不授臏,今先生甚羨孫有臏,不亦謬乎?」敖曰:「足下之料過矣!自足下入魏以來,鬼谷以三卷天書授於孫臏,孫臏得之,呼風喚雨,策電鞭雷,若使行兵演武,則草木成陣,砂石皆兵,豈吾俗機常法所能對敵!」龐涓大驚曰:「孫臏之術一高於此,何日得觀其用,實涓之幸也!」敖曰:「足下宜將孫臏之能薦於魏王,使王聘其下山,同理國政,如此則魏有泰山之安,公無毫末之損,而天下諸侯必然相率朝於大梁矣!」

龐涓大喜!欲留王敖於府,敖辭入山甚急,涓即相送而別。

涓自思欲薦孫臏入魏,恐奪己權,不薦又恐見用於鄰國,不如先奏魏王聘其下山,奪其法術,然後絕之。次日,具表入朝,魏玉覽罷,即遣使,命齎禮入雲夢,以聘孫臏。欲知孫臏如何下山,且看下回分解。

第九十四回 孫臏下山服袁達 龐涓謀刖地孫臏足

卻說孫臏在水簾洞內,朝夕侍於鬼谷,講求法術。一日,越席問曰:「胎息之事、神仙之術既聞命矣!敢問兵機戰略,其道何如?」鬼谷曰:「儒者用世沫嘗不知兵略,然用兵之道,上達天氣,下達陣勢,而陣勢之說,不外遁甲變化而已。」孫臏再拜受命,旦夕觀演,歲月既久,學術精通,鬼谷每勸其遍謁諸侯,辭不下山,及聞魏使齎禮物至,便有就聘之志。鬼谷曰:「龐涓為人暴戾妒忌,吾恐二子必難並立!」臏曰:「彼雖暴戾妒忌,吾必以忠信待之,焉失其義?」鬼谷曰:「吾觀天文,子之星像甚晦,吾試為子演其度數,觀其吉凶何如?」

孫臏謝曰:「諾!」遂安置使者。是夜,鬼谷先生縛一草人,置孫臏年庚於草人腹內,點動四十九盞明燈,視之曰:「此無大患,但防刖足之災。」即以錦囊秘藏一計,授孫臏曰:「謹受此物,但龐涓有妒忌之心,事至危急則拆此,以變應變,倘若成功之後,即宜歸山。」孫臏遂拜別下山。

行至黑陽山下,忽然一彪草寇,阻其去路,當先兩員賊首,自稱九仙山左寨主袁達,右寨主獨孤陳。大叫:「爾等何人?

且留買路之資!」孫臏欠身告曰:「吾乃鬼谷弟子孫臏也,受魏玉聘召下山,囊中並無金帛,且容車馬一過何如?」袁達曰:「魏王既聘,必有金帛,聘禮何不留下,然吾劍無情,斬你猶小,且掩卻鬼谷之高名!」孫臏大怒!口雖柔相推阻,心中默演法術,以手揮退從者,打馬走入林中,袁達、獨孤陳追入深林,不見孫臏。頃刻,天昏日暗,遍林樹木盡成將卒,二將困於陣中,不知所向。孫臏高叫:「袁達、獨孤陳知吾術乎?」

二將迷而不見,但乞赦放,再不敢阻行。孫臏曰:「吾之路費已盡,爾能資路費車馬之勞,則赦爾死罪。」二將對曰:「諾」

。孫臏即收雲撤霧,頃刻天晴日朗,草木如故。

二將出林,即獻金馬,願送行軒。孫臏受其金馬,辭其勿送。及行至碧楊橋,天色已晚,暫投草居安歇。孫臏謂使者曰:「強人無義失信,吾料袁達二人,今夜必然復來,汝等宜將橋邊大石,擺作八門遁甲之陣,準備捉此二賊。」從者依其號令,排列石堆,各仗短劍,伏於橋下。及至三更,袁達二人果然追至,聞碧楊橋口喊殺連天,似有兵馬迎敵之勢,不敢近前,令小卒以火照之,則並無人馬,只有大石八堆而已。袁達驚曰:「此又孫臏困吾之陣矣!」獨孤陳曰:「吾兄何畏怯,豈有石陣能困吾乎?」遂拍馬殺過,袁達從之。及至八石,果然四面八方殺聲復振,二人左衝右突,不能得出。孫臏又高叫曰:「二賊背義失信,今則難赦汝罪!」喝令從者斬之!袁達二人迷在石陣,但望空哀求,孫臏本要心服二將,復令小卒從生門入,引其從開門而出。袁達等叩首謝曰:「自今不敢冒犯先生!」孫臏取酒與之壓驚,令其勿得再居山寨,別作生涯。袁達等唯唯而退。

次日,車馬行至博浪城外,驛中安歇,從者喜曰:「今夜可得安樂矣!」孫臏曰:「爾等不知此賊今夜必來,何得無憂。」從者曰:「然則若何?」孫臏即安置眾人歇息,自於驛堂階下密將絆馬索縱橫布列,自剔孤燈在廳上看書。時至半夜,二賊果然接踵而至,只見驛門大開,四壁無人,惟見孫臏孤燈看書。二賊喜相謂曰:「匹夫此夜必死吾劍矣!」遂揚聲大喊,殺人廳堂,蹈入條索圈中,二將俱被絆倒,手足不能起伏,孫臏大罵:「背義賊徒,堂堂六尺之軀,不思立功顯名,乃甘心落草,陷害良民。」自持劍下階,欲劈二賊之首。二人哭告曰:「先生三擒我等而不揮劍,吾等心悅誠服,從今不上山寨,願從執鞭。」孫臏曰:「汝等既改前非,肯從吾游,它日建功立業,為大國名將,豈不勝於無名強寇哉!」遂釋二人之縛,二將再拜願從。孫臏取赤旗二面,密計二帖,令其各收旗帖,出驛拆帖讀之,乃令插赤旗於荊山,候在明年春末夏初,即許殺至大梁城外,接應車馬。二人自相歡喜,即引九仙山寨上散卒,隱於荊山而去。

次日從者起見孫臏曰:「先生昨夜果捉二賊乎?」孫臏曰:「此賊果至,被吾恐嚇而去,料今不來矣!」從者曰:「先生真是神機妙算,誠可敬仰矣!」車馬遂望大梁而進。

孫臏入魏,惠王率群臣延入,勞之曰:「久仰尊名,無由得遇,今辱屈高軒,願聞明教。」孫臏對曰:「臣乃齊之牧夫,未達治體,然受業師指教,讀先祖遺書,頗識天文地理,略知虎豹龍韜,今承大王威德,龐涓智術,如東扼強齊,北制韓趙,有如伐朽枯,何難之有?」魏王大喜!謂群臣曰:「寡人初得龐涓,如得左臂,及聞孫先生之教,又如左右臂全,何愁不怕!」即封股為中軍大夫兼參軍務機謀,建造府堂,與龐涓會計往來,但不露一主角。龐涓自思王敖之言,未得見孫臏手段。

一日,請臏宴於春苑臺,因談及兵機,孫臏對答如流,及孫臏問於龐涓,涓不知其所出,乃起謝曰:「吾兄正別一年,高談闊論固非愚弟所能及也!」自是,龐涓遂生害臏之意,而孫臏亦行保身之術,兵機智略亦不輕泄。會天大旱,都城赤地千里百姓哀告,龐涓密奏魏王曰:「孫參謀善能呼風喚雨,大王何不召臏行雨,以蘇下民。」魏王然之,詔孫臏祈雨。孫臏領旨,令壯士築壇於城西北,布四十九號青旗,設明燈香燭,齋戒沐浴,跳足入朝,請魏王親自行香,王即整駕臨壇,行香已畢,孫臏蓬頭散髮,手仗寶劍,登壇作法。須臾,雲主西北,風起東南,大雨淋漓,遍滿魏都,百姓鼓舞大悅!魏王率群臣謝雨回朝。

次日,惠玉宣孫臏,加封為鎮魏大國師兼參軍務事。龐涓見孫臏果有手段,自思曰:「當留善事以傳其術,然後殺之,不然,孫臏一投鄰國則魏國危矣!」朱亥曰:「將軍與孫國師有同學之義,薦之極是,焉可脫其術而陷其人哉?」龐涓大怒!令斬朱亥,徐甲諫曰:「將軍無故斬朱亥,則此計泄矣!」

龐涓沉思半晌,矯稱朱亥故違軍令,決四十杖,罷職歸家。涓乃問計於徐甲,徐甲恐軍中耳目漏泄,乃具一計進於龐涓。涓大喜!即日請孫臏會宴。孫臏至,涓延而賀曰:「吾兄一展妙術,便救遍國生民,誠為可賀!」孫臏謙遜不已。飲至半酣,涓曰:「吾兄自登雲夢三年,又入魏一年,豈無故鄉之思乎?」

孫臏掩淚曰:「每欲歸齊,省親祭祖,爭奈羈於外國,正此躊躇。」涓曰:「何不上表辭歸!」孫臏然之,相辭而別。

次日,孫臏未及進辭,徐甲先奏魏玉田:「孫臏齊人也!

兵機智略雖高,臣察其心,必有為齊之意,若不早禁,它日歸齊,悔之何及?」魏王曰:「孫臏焉有是事?」言未訖,孫臏果然上表辭歸。王曰:「卿入魏寡人喜而不寐,今奇謀未展,何欲歸齊之速耶?」服曰:「臣自云夢入魏,已經四載,親情在念,暫欲歸省祭祀,隨即回朝,以備僉役。」魏王不許。孫臏退朝,王召龐涓曰:「卿薦孫眼,智略雖高,今足跡未穩,便有歸齊之意,徐甲每奏其通齊謀魏,寡人不信,適間孫臏果上辭表歸省,卿料虛實何如?」龐涓曰:「臣察孫臏忠君,諒必無此意,然數日以來,通齊書信,往來不息,但不知其故?」

徐甲奏曰:「當今諸侯吞並,一才一藝之士亦獻本主,況齊乃孫臏父母之邦,豈肯背齊事魏乎?」王曰:「然則奈何?」徐甲曰:「大王但令龐涓默察其虛實,倘孫臏果有此意,即便斬首!」惠王大驚:「孫臏賢人也!入魏未久,反形未彰,便欲殺之,寡人豈不得妄殺之名乎?」徐甲又曰:「孫臏一棄魏,便為齊而伐魏,今王不殺,豈不為齊國借寶耶?」魏王沉思良久,即令龐涓默察孫臏,龐涓領旨歸家,密令徐公明、張一桂部五百壯士,陰伏東門之外,或齊有迎孫臏動靜,即便斬之!

又遣心腹之士五十人,遍巡皇城內外,不在話下。

卻說孫臏見魏玉不准辭表,怏怏不悅!請涓會宴,以陶性情,涓至謂孫臏曰:「吾兄何為不樂?」孫臏曰:「歸心似箭,魏王不准,故不樂耳!」涓曰:「何不暫寄問省之書,侯魏王決悟,復辭一表,有何不可?」孫臏曰:「謹奉教!」遂修書遣使歸齊。涓辭而回,即召徐甲往東門,截捉孫臏之僕,詐寫通齊之書,換其省問之書,入奏魏王。魏王見書大怒!即詔龐涓斬孫臏回報。涓忙入孫臏之宅,佯哭曰:「吾兄赤心為國,不知魏王信讒,投兄家書,通齊作反,令涓處斬回報,涓與兄情深,何忍殺之?」孫臏曰:「主上既以臏為作反,吾當趨朝訴明本心。」涓止之曰:主上之怒正熾,兄若入朝,則不能保全矣!吾當代兄訴之。」涓即人朝奏魏王曰:「孫臏雖然謀反,其事未成,念臣與股同學三年,有交誼之契,乞赦臏死,但廢其官職,刖其雙足,與臣全卻朋友之情。」魏王許之。龐涓拜謝,以王命告臏。孫臏痛哭受刑,龐涓亦佯悲啼,有不忍之狀。

臏曰:「君必刖足回報,豈可以私廢公哉?」涓即刖臏之足,並收官職印綬回報。欲知孫臏刖足之痛,且看下回分解。

第九十五回 孫臏被刖詐瘋魔 茶車竅孫臏歸齊

時孫臏被刖,且處龐涓之宅,自思鬼谷之言有驗,取其所遺錦囊,拆而讀曰:「龐涓妒忌,必不能容,事至危迫,速直佯狂免禍。」孫臏即時倒翻地下,佯作嘔吐之狀,不省人事。

龐涓回奏魏王,欲挾孫臏傳天書,及至回見孫臏,散髮橫臥於庭,口吐鮮血。詢諸左右,左右曰:「自刖雙足,即中此疾。」

龐涓急取湯藥救治,臏即佯為不飲,或談笑自若,或悲啼不勝,或朝出不還,或夜臥於市。龐涓猶恐其假狂,令左右以酒食遺之,孫臏知是龐涓遣來試探之意,將食拋於地下,乃取糞土自吃。少頃,復僕於地,口吐津涎,狂言妄語,左右歸告龐涓,涓曰:「此真中狂疾,焉能再成大事?」遂令左右勿禁,任其出入。一日,孫臏游於城西僻道,拍手閒吟曰:

孤高百尺一株松,蔽雲遮日觸蒼空。

枝柯茂盛乘吳楚,根鬚盤桓燕趙宮。

綠葉枝枝迎彩鳳,青柯曲曲臥蒼龍。

若逢天地光明照,散漫清香七國中。

有一樵夫無耳目,手中握定無情斧。

靠崖砍倒棟樑材,枝葉不堪蓋茅屋。

既好哭時又好笑,日日朝朝街上叫。

淺潭三尺錦鱗魚,誰人肯把絲綸釣。

人不彩時我不彩,到處只媒天地窄。

若把困魚救出來,敢與蛟龍爭大海。

又詩曰:

浩氣漫漫滿胸臆,皇天何事困男兒。

世人再莫登雲夢,雲夢學成反自迷。

時,朱亥被廢為庶人,見孫臏談笑自若,乃踵其前,聽其閒吟,知其非狂,以手拍其背曰:「先生得非真狂乎?」孫臏佯而不答。亥又曰:「先生無隱,吾乃都校尉朱亥也!因陳龐涓勿害先生,故被降為庶人。」孫臏見四顧無人,遂揖亥曰:「校尉念臏在困苦之中,幸垂救援!!」亥曰:「途中不便,可到吾宅商議。」孫臏即隨亥歸家,商議歸計,不在話下。卻說徐甲告龐涓曰:「吾觀孫臏行徑,非真中狂,將軍不行防備,倘一旦歸齊,終為吾患。」涓曰:「吾已遣徐公明、張一桂先防城東出入,孫臏如何得脫、』徐甲曰:「將軍誠遠見也!」

少頃,緝探軍報,朱亥隱藏孫臏于家。龐涓大怒!率三千鐵騎圍朱亥之宅,孫臏合朱亥曰:「校尉勿懼,速出迎接,吾自有躲身之策!」朱亥出迎。龐涓罵曰:「匹夫!恨吾免汝之官,欲與孫臏謀反耶?」朱亥正色曰:「將軍請搜吾宅,如有孫臏,亥即其罪!」涓即令軍士遍搜。時,孫臏牽一朵黑雲,隱身於西廊下,魏兵遍搜不見。涓曰:「孫臏善能演晦具。」

令四門堅守,朱亥送涓上馬。及回宅,孫臏復在堂上。朱亥大服曰:「先生齊人也!何不歸國,投策於王,以報刖足之恨!」

孫臏曰:「吾每計及於此,但禁御甚嚴,難以通透。」亥曰:「先生請修書,吾令家僕附帶,則龐涓不知禁備。」孫臏然之,遂作家書,令亥僕投齊。亥又曰:「吾聞龐涓頗達天星,倘觀先生之宿未設,保不再來搜捉乎?」孫臏曰:「吾有疑涓之策。」

是夜,在亥園後,布壇作法,口合清水,望本星一噴,揮劍望西北一招,黑雲遂起,掩住本星。時,魏國饑荒,貧民餓死幾萬,孫臏乃取餓夫之屍刖去雙足,以己衣冠於其上,令左右將屍密抬於龐涓府前,以疑其心。

卻說龐涓自搜孫臏以後,常夜觀天象,見其星不沒,心甚憂之。忽一夜,又望其宿,全然不見。次日,謂徐甲曰:「孫臏必死矣!」遂將星沒之事告甲。甲曰:「孫臏既有法術,豈無掩星手段?」龐涓復自遲疑。忽小軍報,孫臏死於府前。涓令徐甲驗之,果孫臏也!龐涓大喜,合左右收其屍,自是不復更疑。卻說朱亥之僕,帶書投齊,見孫臏之父孫操,孫操得書,放聲大哭,次日入朝,奏齊王。齊王問於群下,大師鄒忌曰:「國有賢臣而今見辱於鄰國,大不可也,王速發兵,使迎孫臏,以報桂陵之恨!」孫操曰:「龐涓欲陷臣之子,若發兵迎接,必不得回,不如遣一有智略之士,詐稱進貢香茶,設計密載而歸,可保萬全。」齊王大悅!即令上賓淳于髡髡進茶於魏。

淳于髡領旨,帶茗三十六車,至大梁,入朝進上貢表,魏王大悅!宴類於偏殿,酒及數巡,王問曰:「昔者桂陵之戰,齊國喪師折將,田忌不敢東歸,齊王亦怨寡人乎?髡對曰:「大王威德著於天下,自桂陵一戰,列國皆服,寡君焉敢蓄怨?

如蓄怨則無此貢矣!」魏王大笑曰:「先生之言雖是,然齊有孫臏,舉業雲夢,寡人曾聘下山,委於國事,不意其與齊通謀,故寡人疑齊王有報怨之舉。」髡頓首曰:「臣國並無此意,大王何出此言?」魏王曰:「此特往事,孫臏亦死,寡人但因來貢之由而問也。」髡辭謝而出於客館。

是夜,思設一計,次日謀見孫臏而竊歸。卻說朱亥之僕得回書歸告孫臏。孫臏知己災星未滿,不可輕動,迨及春末夏初,南風乍作,乃告朱亥曰:「吾料救兵目下將至,即當出。」朱亥囑其珍重形跡,不可露出根芽。孫臏謹受,相辭而出,扮為遊客,密訪細民,言齊使淳于髡進茶至魏,現在公館。孫臏即扮作奴隸,入見於髡。髡見其話語異眾,乃屏左右,密問曰:「子非孫操大夫之令郎乎?」孫臏默默點頭。髡曰:「先生何能至此?」孫臏以其情實告。髡曰:「吾實奉齊王詔迎先生,吾觀魏城防禦且嚴,先生何計能出?」孫臏曰:「吾聞大使進茶,曾有幾車?」淳于髡曰:「茶車三十六輛。」孫臏曰:「有此數輛茶車,何憂吾不得出?」遂藏於茶車內出城。

次日,髡入朝謝魏王,欲辭歸齊。魏王詔龐涓檢點茶車,親送齊使出城。孫臏聞知,即披甲執旗,立於第一輛車旁,扮作守靷之卒。龐涓設祖道,餞於城門,淳于髡迎而戲之曰:「髡非奸細,何必檢點回車?」涓笑曰:「此非防公為奸細,但魏有常典,不拘往來車馬,皆要盤請回報。」於是,龐涓被類一言所挾,即略而不檢,眾車遂擁出城。行不數里,城外百姓有認得孫臏者,奔告龐涓。涓不信,頃刻哨馬又報,孫臏乘茶車出城。龐涓大驚!即點鐵甲兵出城追之。

卻說袁達獨孤陳,奉孫臏之令,隱在荊山,插赤旗於山上,而候南風生動,然後下山接應。忽然一夜風生習習,袁達視之,旗飄轉南,忙同獨孤陳率兵殺至大梁城,將近九十里前,有軍馬殺至,袁達掄大斧出馬相迎,喝問:「來者何人?」當先二將曰:「我等魏將徐公明、張一桂也!奉涓將軍之令,聞孫臏出城,故來追訪。」袁達大怒,拍馬便戰,四將各持四般兵器,混戰三十餘合,不分勝敗。淳于髡督催茶車來至,張一桂獨馬來戰,袁達搶入公明懷心,劈落其首。張一桂正欲來搜孫臏,獨孤陳趕來,一槍刺死。袁達見茶車打齊國旗號,忙問:「來者有孫先生否?」孫臏揭帷視之,乃袁達、獨孤陳二將也。連忙謂袁達,速來救護。二將望見下馬拜伏於道,曰:「違令救遲,達等之罪也!」孫臏甚加慰勞,謂淳于髡克曰:「此二將乃吾下山相從之人,遺在荊山,以候相救於難,今日故來接應。」淳于髡曰:「先生誠非俗士,見識通神。」孫臏遜謝。又謂袁達曰:「吾料龐涓必然部兵追至,汝可截其後。」袁達即欠身上馬,要去斬龐涓。孫臏止曰:「吾觀龐涓之宿,尚未當盡,汝有武藝,可顯一手,借以服魏兵可也!」袁達唯唯。

袁達遂行至三峰山下,後面金鼓振天,一彪人馬洶湧殺至。

袁達回視其旗,果是龐涓之號也!遂抖擻精神,拍馬迎敵。龐涓見達相貌兇惡,渾似殺神,亦不敢近,但問何人?敢阻吾道!袁達高聲對曰:「吾乃孫先生部將袁達是也!久奉先生之令,隱伏荊山,專候接應,今日果然遇汝匹夫!」龐涓大罵:「強賊!斬吾二將,不擒更待何日?」挺槍殺進,袁達掄斧迎敵,戰至十合,袁達以斧斬其馬足,龐涓倒翻地下,徐甲奮力救起龐涓,望魏而走。袁達乘勢大殺一陣,孤陳守其器械,保茶車而歸。將近齊城,一起壯士向前,眾人視之,乃大夫孫操也。

孫臏連忙下車,父子見面,相抱而哭,各訴舊情。淳于髡曰:「大夫焉知我等至此?」操曰:「先生久使於魏,吾恐小兒被難,故率家人前來防備。賴先生維持,得全其命,佩德不負。」

髡曰:「皆大夫之福,非髡之力也!」遂令士卒排列隊伍,奏凱入城。

第九十六回 龐涓巫魅陷孫臏 孫臏救韓擄魏申

齊威王聞知,率群臣出接入朝,曰:「寡人目不識珍,故使賢臣窘辱於外,皆孤之罪也!」孫臏頓首遜謝。齊王又問曰:「寡人不度德力,驅兵與魏戰於桂陵,損兵折將,田忌奔趙不返,孤實悔之無及,願先生一言指教,以消前仇,是孤之幸也!」孫臏對曰:「龐涓暴戾矜功,魏瑩貪得無厭,大王欲洗國恥,則結連韓、趙,迎歸田忌,蓄兵練將,待魏有隙,驅兵東出,則大梁破竹而下矣!」齊王大悅!拜孫操為上大夫,孫臏為中軍謀土,袁達、獨孤陳為左右校尉,重賞淳于髡,遣使往迎田忌。

卻說龐涓引敗兵歸魏,便奏魏王,言:「孫臏歸齊,終為魏患.許臣發兵攻齊,生擒孫臏!」魏王不從,曰:「齊始割地求和而欲征之,是失信於鄰國也!不如息兵講武,待其有隙,然後發兵,庶幾出師有名。」龐涓歸府,怏怏不樂。徐甲曰:「吾聞將軍曾得鬼谷陰魅之術,何不行之,以絕禍根。」龐涓然之,即在後國,布一迷魂局,縛一草人新去雙足,安於局中,又書孫臏年庚,置於草人腹內,燃七盞明燈於腳下,侵晨龐涓行符祝咒,射中草人一箭,滅卻一盞燈光,過七日又射一箭,復滅二盞燈光。徐甲在旁,起而清曰:「此名何術?」涓曰:「此巫蠱滅蠻之術,草人者敵人之身也。七燈者,按敵人之星也,人憑七孔而生,災困七星而滅,每至七日射一箭,傷其七孔也。七日滅一燈者,埋其七星也。殆至七七四十九日,敵人七星俱滅,七空皆傷,縱不至死,亦為廢疾之徒。」徐甲曰:「將軍有此奇術,何愁孫臏不死?」一面行演巫術,一面差人往齊打探孫臏之生死。

卻說孫臏自承封職以來,立朝未及一旬,即染疾不起,父母諸將俱備驚惶,及至七日,忽左耳殘傷,聾而失聲,百計求治無效。又七日右耳亦如是。孫臏曰:「吾被龐涓所魅矣!」

父母曰:「然則若何?」臏曰:「昔者鬼谷,曾以此術援我。我厭其為巫蠱之事,辭而未傳,然此書現在笥中,待撿其書,看何術可救。」於是,命僕撿得其書而閱之。孫臏大驚曰:「危矣哉!更延數旬,則吾為泉下鬼也!」遂召袁達吩咐,在讀書軒下,布一破巫局,縛一草人,置年庚於腹內,燃七盞明燈於腳下。親自演法作咒,安置草人左耳,增一盞燈,過七日又安草人右耳,復增一盞燈。將滿四十九日,孫臏病痊如故,全家歡喜。孫臏曰:「彼既巫蠱以陷我,必遣緝探者來訪吾之生死,吾若一出,探者必報,龐涓必生它毒以害。」父母曰:「然則若何?」孫臏曰:「先具表以安齊王之心,然後舉家發哀,詐稱吾死,以絕此賊圖後之心。」

父母從之,即具安表以奏齊王,舉家號哭,城內謠嚷孫臏病死,龐涓緝探在齊,忙歸告涓曰:「孫臏果死!」龐涓大喜曰:「孫臏既死,吾復何憂?」遂遣緝探之土,暗訪列國動靜,欲舉征伐。時,齊威王遣鄒行往趙迎田忌,趙肅侯欲留田忌。

大夫成午曰:「當今魏用龐涓,恐嚇齊、楚、韓、趙累年致貢,甚為不忿。今孫臏歸齊,正是伐魏之時,合宜送還公子與其備用,若是齊能滅魏,是亦韓趙之幸也!」肅侯大悅!即使壯士護送田忌歸齊,復遣成午往韓結子約,同時伐魏。

成午到韓。韓昭侯召問其故?成午曰:「寡君以韓、趙、魏為三國,今魏用龐涓而恐嚇韓、趙進貢,甚為失義。近聞齊王欲伐強魏,故今小臣會兵助敵,以釋前恨!」昭侯勃然曰:「吾忿貢魏久矣!爭奈兵微將寡,難以輕舉,齊、趙有意攻魏,孤何不從?」成午拜謝回趙。昭侯遂絕本年之貢,以韓敏為主帥,開幕府招兵,準備會齊攻魏。魏之緝探者歸報龐涓。

龐涓次日,即具表奏魏王曰:「臣聞憂在內者緩圖,憂在外者急攻。今訪得韓、趙連兵,欲助齊攻魏,不可緩圖!」魏王曰:「韓趙致貢於我,今又加兵,何以示信於諸侯。」涓曰:「臣聞先發者能制人,後發者受人制。目今,韓、趙連兵,送忌歸齊,此謀魏之機也!豈可待其大兵壓境,然後興師?」

魏王曰:「三國連兵後,卿將出計以何者為先?」龐涓曰:「兵法云,欲得強先攻弱,韓之兵勢不及齊趙,況其今歲未貢,不如乘此為名,先伐北韓,則齊趙必救,我即分道衝擊,則一舉而三國可破矣!」魏王與兵一十五萬,復召太子申監軍,同議伐韓。

龐涓領旨出朝,次日升帳,召將即申號令,以巴寧、厖蔥為先鋒,徐甲、厖英為左右翼,鄭安平為總督,即日大兵出三山,屯虎頭山。韓侯聞知大懼!田右曰:「急召韓敏率兵出守青龍山。一面差人求救於齊、趙。」韓侯然之。令張車為先鋒挑戰,厖蔥以本部兵連打韓寨。張車出戰,殺至二十餘合,不分勝負,兩下收軍。韓敏在高阜處,望見魏兵威勢甚銳,號令將卒,每十卒共結二柵,從青龍山下三里紮一小寨,五里紮一大寨,俱調弓弩手,只許堅拒,不許出敵,候齊、楚救兵至,然後撤寨交鋒。眾軍依令而行,沿路樹大小寨柵三十餘所。

魏兵不敢進前。厖蔥令步軍束乾柴,馬軍帶火箭,晝則鳴金吶喊,若攻寨之勢,疲其軍力,費其箭矢,殆至三更,然後密以火攻,將率奉令而行,果然一夜攻下五寨。韓兵恐懼!張車選勁弩手五百人,列於兩山,夾住前寨,戒令勿得妄動,魏兵復以前術攻之,被韓兵箭傷死者,不計其數,相持數旬,不得進前。

卻說使者往齊來救,威王問鄒忌曰:「孤欲發兵救韓,以田忌為將可乎?」鄒忌曰:「田忌敗兵於桂陵,抱盔棄甲,魏人鄙之,若以其為將救韓,何異驅羊入豺群乎?」齊王默然不語。孫臏力請拜田忌為將,齊王以鄒忌之言告知。孫臏曰:「是不知用兵之術也!龐涓乃田忌仇人,使其為將,激其勇怒,此正用將之道!奚為不可?」齊王猶豫不決。公孫閈密告鄒忌曰:「太師必欲將田忌,何不同保其為將救韓伐魏!勝則太師之功,敗則因忌之罪!」鄒忌次日轉保田忌為將,齊王即封田忌為中軍參謀,詔與孫臏督兵救韓。

孫臏承旨,次日升帳,田忌問孫臏曰:「先生救韓,兵從何出?」孫臏曰:「直去大梁!」田忌曰:「兵本救韓,何攻大梁?」孫臏曰:「兵法有云,救遠必擊近,且龐涓聞吾已死,大兵悉出攻韓,必不防備守國,我抵大梁,出其不意,魏人喪氣落膽,則擒龐涓必矣!」田忌曰:「韓國受圍日久,倘被魏破,咎不在齊乎?」孫臏曰:「韓地峻險,弓管勁強,況有申不害謀事,吾料龐涓不能深入其地,決無陷城之理!」田忌連點其頭曰:「先生高見,鬼神莫測矣!」即以袁達為先鋒,田勝、田忌為左右隊,大發精兵二十萬,即日出城,望魏而進。

時,龐涓以孫臏已死,不慎東方關隘,故齊兵長驅直抵大梁。魏王聞齊兵將至大懼!急令中軍都護劉狸與公子理率兵出守東平關,兵至南郊壇,遇齊兵殺至。劉狸列陣迎敵,袁達掄斧便戰,不上五合,田勝雙馬夾攻,魏兵披靡,敗走入城。齊兵奄至,魏之軍民謠嚷,孫臏在齊為軍師。魏王不信,率群臣登城遠望,齊兵盡打田忌旗號。魏王謂群下曰:「孫臏不在,田忌無能為也!」遂差星馬催龐涓救城。時,龐涓日攻韓寨,百計不下,忽得魏王之書,顧謂太子申曰:「田忌有勇無謀,韓城破在目下,汝可速歸急救大梁,我收韓即班師歸助。」

太子申欣然許諾,分巴寧、厖蔥之兵殺回大梁。過外皇城,城外一起百姓擁太子馬頭告曰:「殿下驅兵東敵,臣等有百戰百勝之法,願與獻上。」太子曰:「父老有何奇策?願聞其詐。」父老曰:「殿下實為東宮,富有魏國,今捨富貴而欲邀功於鋒敵之下,勝則富貴無及,敗則萬世無魏,此是臣等百戰百勝之術,願殿下熟思之。」太子申在馬上俯思良久,曰:「吾亦知東宮不可出敵,爭奈齊兵圍城,君父危迫,豈可不救!」言未訖,哨馬報齊兵攻城甚急,太子速宜救駕。太子即驅兵至城下紮寨。

時,孫臏令諸將田忌旗號盡改孫臏旗號,令田忌、田勝挑戰,自乘小車與袁達在門旗下觀敵。次日,魏兵擂鼓搖旗,太子親自殺出,見田忌當先,其旗又是孫臏之號,逡巡不敢近前。

巴寧曰:「孫臏已死,此是田忌挾詐其名,以威吾眾,殿下不必狐疑,速直殺進。」太子拍馬直衝其陣,田忌、田勝摧馬挑戰,巴寧亦橫槍殺出。四馬戰酣,只見齊陣門旗開處,推出一輪逍遙車,孫臏綸巾羽扇,在呼:「太子別來無恙乎?」太子視之,乃孫臏也!披靡大敗,巴寧忙止曰:「此田忌詐扮孫臏,殿下何畏其如虎也?」指揮轉太子殺向車前,袁達、獨孤陳左右殺出,太子措手不及,被袁達活捉而歸。厖蔥、巴寧奮力搶救,田勝、田忌四面殺進,二將各自奔歸本寨。齊兵攻打不息,厖蔥謂巴寧曰:「齊有孫臏,我等非其對手,切宜堅固營壘,我投韓國,請元帥抽兵與交勝負。」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九十七回 孫龐排陣賭劉魏 馬陵萬弩射龐涓

卻說厖蔥單騎投青龍山,以孫臏在齊生擄太子之事告龐涓。龐涓不信曰:「孫臏已死,此必田忌設詐,汝等落其圈套!」厖蔥苦告,孫臏果在。少頃,王與巴寧文書,累次不息,皆言孫臏攻城甚急,龐涓猶豫不決。忽報孫臏遣使至,龐涓召入,拆書看了一遍,其書曰:

鎮魏大將軍龐契兄閣下,憶昔三年雲夢,連業同師之情,雖交誼恩逾骨肉,擬約韜略既成,各事一主,聲名相望,平生願足。何期人面獸心,遽生嫉妒,聘賢之詔初頒,刖足之刑便至。不行佯狂,焉得脫難?幸得皇天常祐於吉人,后土不窘於善士。茶車出魏,匹馬歸齊。獻大策於王庭,握總柄於邦國。迎還田忌,同復冤仇。今擁百萬之兵,勢如貔貅出穴。調千員之將,威似豺虎離山。長驅渤海,直抵大梁。滾滾旌旗,遮掩九天日月;林林劍戟,環圍魏國城池。兩兵一接,活擄魏申。今奉尺書,先達守將,火速抽兵一戰,決定雄雌,否則倒戈拜降,來首謝罪。上全魏國山河,下免生民塗炭。若夫執迷不悟,推阻不進,則雖鐵統,大梁城打破,止在目下矣!戰書到刻,乞照不宣。時周顯王二十八年,秋九月上旬。征魏中軍大謀主孫臏書。

看罷來書,龐涓心中大驚曰:「孫臏雖在,刖足顛狂,乃人間之棄士,何足道哉?」即留弱卒數十,虛張旗鼓,以守本寨,乘夜班師。不數日,巴寧出接入寨,具告孫臏攻城之事。

龐涓令諸將,次日用心一戰,可破齊兵。

卻說孫臏閉龐涓回兵,田忌便欲出攻,孫臏止曰:「魏兵素號驍勇,每輕齊楚,今龐涓居韓而歸救魏,其銳氣已喪,更示弱以誘之,則魏兵片甲不歸矣!」遂令將士,各自披掛,以待斬殺。次日,兩陣對圓,田忌橫矛勒馬,高叫:「龐涓何不出陣?」龐涓見是田忌,左帶朱倉,右帶徐甲,洶湧殺出。大詈:「田忌匹夫!自桂陵一戰,盔甲尚在,汝軍今日焉敢又來犯界?」喝令左右擒之!徐甲、朱倉雙馬殺出,田忌迎敵,不上十合,齊兵門格開處,推出孫臏。孫臏在車上欠身高叫曰:「龐涓契兄,別來無恙乎?」龐涓一見,唬得魂飛膽顫,背汗沾流,亦欠身答曰:「人言吾兄已歿於齊,今日之出,小弟之幸也!」孫臏笑曰:「三年同業,尚忍刖足行巫,百計坑陷,今日何承慮吾之深也?」龐涓滿面羞慚,但曰:「刖足巫蠱,皆魏王命令,非弟之過也!兄何得蓄怨懷恨,命兵犯界?」孫臏曰:「吾奉齊王之詔,此來決欲破魏建功,圖王爭伯,各為其主,豈為無名犯罪乎?」龐涓曰:「往事不必閒論,今兄在齊,吾在魏,試與兄賭國!」孫臏曰:「何謂也?」涓曰:「各排一陣,爾能打破吾陣,則以魏降齊,我能打破爾陣,則以齊降魏,倘兩下俱不能破,則講和休兵可乎?」孫臏曰:「可!」

龐渭即將本寨軍率分為五隊,各樹五色旌旗,靠城排成一陣。問孫臏曰:「識此陣乎?」孫臏曰:「此乃五龍奔海之陣,焉有不知?」涓曰:「兄敢打陣乎?」孫臏密令袁達、田盼、田勝、田忌、獨孤陳備引長槍步軍三千,各攻一方,孫脹率大軍從龍口衝入,以白旗一指揮,五方齊兵大喊,將魏兵圍作一團,龐涓反被困於核心,其軍卒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龐涓忙謂孫臏曰:「可速收兵,吾以魏降齊!」孫臏抽兵,龐涓又集殘卒歸寨。孫臏遣使去言,龐涓背約。

次日,涓復引兵出陣,孫臏責其背約不祥。龐涓曰:「今日仍排一陣,吾不能破,然後心服納降。」孫臏即令九員大將,屯作九方,各服一色袍鎧,各執一般器械,又將軍卒少長相敵,強弱相兼,分為八陣,穿插在九將之中,排成九宮八卦之陣。

臏曰:「識吾陣乎?」涓回:「焉有不識?」臏曰:「汝敢打乎?」涓曰:「何為不敢?」龐涓乃暴悍兇惡之人,本曉此陣,當從乾門打入,見孫臏獨車立於巽門,乃引諸將直往孫臏殺進。

孫臏抽身一指揮,九將往來穿插,塞住八門。孫臏密演神術,頃刻天昏日暗,走石揚砂,魏兵困迷於陣,莫知所向。孫臏心知龐涓未肯屈服,亦不剿滅,特設此以恐嚇之耳!自辰至未漸漸清朗,龐涓引兵殺回本寨,查各部兵,十喪五六,旗鼓半折,拍胸大怒曰:「吾自命兵以來,來損一兵,不折一將,今日肯以雄名挫於刖足之夫乎?」

正怒間,孫臏遣使督降。龐涓大怒,喝將來使斬首號令。

諸將改換鎧甲、器械,再欲出攻,龐涓中軍參謀韓隨進曰:「吾聞信智仁勇,行兵之具,不可缺一,元帥面許孫臏破陣賭國,吾兵連輸二陣,又欲令斬來使,更欲出兵強戰,非守信之義也!吾料齊兵久出糧必不繼,請憑三寸之舌,往說孫臏請和,兼察其糧,孫臏倘許,則與講和休兵,否則堅守營壘,出奇兵絕其糧道,不上數旬,二十萬齊兵,悉死於大梁矣!」龐涓大悅!遂放其來使,即令韓隨游說。

韓隨扮作游士,直投孫臏大寨,具貼請見,孫臏覽其名姓,顧謂諸將曰:「韓隨此來,非游說即是奸細,吾欲決計以斬龐涓,此人既至,極中吾策。」遂令各寨作十萬火灶,盡匿糧米,詐囊砂草於各寨,然後召韓隨入寨。隨參見孫臏曰:「吾乃燕人韓隨是也!」孫臏曰:「來此有何計議?」隨曰:「吾欲投雲夢學業,聞齊魏交兵,詢之乃謀主與龐元帥為敵對,故從逕道來見謀主,欲有所請!」孫臏賜其坐位曰:「韓兄既欲受業鬼谷先生,亦為道契,有何教益?臏願從命!」隨曰:「吾聞二公皆雲夢之派,何必自相攻擊,以致害道傷義乎?」膠曰:「龐涓失義妒能,故用百計刖吾之足,吾何容忍?」韓隨曰:「元帥度量狹小,嫉妒同業,誠得大罪於謀主,然謀主乃仁人君子,誠體江海之量,釋往日之怨,議和尋好,使天下談公為重義高賢,豈不美哉?若驅東海之兵,久羈外國,吾恐兵疲糧盡,勝敗未知。且魏兵素號強悍,受困既久,一旦軍民激怒,盡心效力而出,則謀主之威望挫於輕戰之下,惟熟思之!」孫臏正色曰:「韓兄何言也?龐涓失義,雖三尺之童,亦皆唾詈。吾今擁二十萬眾,破大梁只在目下,而子欲以口舌戰退吾兵,豈非欲為龐涓作說客耶?子以齊兵遠出不可久屯,始與子觀之。」

遂攜韓隨之手,遍遊各寨,觀閱器械糧草已畢,曰:「子觀吾之兵甲利銳,米粟充盈,以此下魏,誰曰難破?煩兄拜復龐涓,期在旬日,降表不至,必無魏矣!」韓隨兩腮通紅,但曰:「吾非說客,但恐足下有傷同學之義,故進此言,謀主何見責之深耶?」孫臏陪笑送出其寨,忽先鋒袁達突入,詐曰:「前部糧草已盡,乞謀主早為處置!」孫臏斥曰:「軍中粟積如山,何優糧盡?」

韓隨相辭而去,孫臏遂令三軍乘夜班師。田忌曰:「破魏在目下,又何班師?」孫臏笑曰:「吾所謂以柔弱勝魏,在此舉也!」大軍即拔寨東歸。卻說韓隨回寨,龐涓問其動靜,韓隨曰:「孫臏外雖強辭大話,但話內有班師之意。」涓曰:「何以知之?」隨曰:「吾見各寨囊砂,必是糧盡,士卒收拾,豈非班師?」言未畢,哨馬報:「齊兵秘密班師。」涓即欲擊,龐英曰:「刖足之夫,詭計百端,不可輕追!」龐涓不從,率兵打入齊寨,見囊砂狼藉,各寨火灶約有十萬。涓曰:「十萬火灶,焉能遠繼糧餉哉?」催兵急追將近五十里。孫臏令獨孤陳勒兵回敵,不許取勝。又令軍中減為五萬灶。獨孤陳且戰且怯,走退二十里。龐涓追見齊灶,撫掌大笑曰:「吾知齊兵怯入吾境久矣!過三日兵亡大半,不追更待何日?」遂令棄步卒,率輕騎,又追一日。齊兵至幡龍山下,孫臏以地面按之,前去八十里,有地名馬陵道,崎嶇險峻,樹深葉密,遂令田勝、田忌各引勁弩五百人,每人帶弩箭一百枝,夾伏馬陵兩邊,又令小卒,砍大樹橫塞前隘,大書:「龐涓死此樹下!」六個大字於樹,侯樹下火起,方許放箭。又令獨孤陳、田盼各引本部兵伏馬陵後五里,候奪器械。諸將奉令去訖,又令各寨減為三萬灶,自與袁達斷後,緩緩而退。

龐涓追至馬陵道口,時天色已昏,查齊兵之灶,惟二萬而已。催兵進前,諸將咸曰:「前去馬陵道險,恐有埋伏,不如姑待,次早追趕未遲!」涓問道旁百姓:「齊兵去此幾里?」百姓曰:「前軍昨已陸續而去,獨孫臏之車,適去二十里餘!」龐涓謂諸將曰:「吾兵星夜追齊,只爭二十里地而得孫臏,爾等何必狐疑?」遂催兵追至十餘里。厖蔥回告曰:「前路隘險,馬難進步,乞容明日早趕!」龐涓叱曰:「功在目前。」便脫鞍步趕,諸軍又追十餘里。前軍回報:「有樹塞道,難以前進!」涓又叱曰:「先鋒何為早不處置?」小卒曰:「樹有一行白字,昏暮難辨清,請元帥驗之!」龐涓以火照而讀之,心中大驚曰:「中其計也!」遂令後軍抽回,田勝、田忌望見樹下火起,即令弓弩齊發,箭如雨下,龐涓身被重傷,死於萬弩之下!胡曾先生詠史詩云:

墜葉蕭蕭九月天,驅贏獨過馬陵前,路旁古木蟲書處,記得將軍破敵年。

潛淵讀史詩云:

萬弩森羅伏馬陵,深談孫子會行兵,血漬重鎧流紅雨,傷布殘軀揮箭林。

名利解開連業志,機開打破共師心,英雄須信當懷義,莫學龐涓自殞身。

東屏先生論史一絕兼歎孫龐之事云:

鬼谷同師昔未仇,功名心勝竟相尤,假饒黜詐懷仁義,禍自潛消福自來。

龐英匹馬出入箭下,不見其父,將欲殺進。前率回報:「元帥被箭傷死!」龐英抽兵救屍,齊兵又四面殺至,鄭安平保龐英、龐蔥殺出,田盼、獨孤陳截其歸路。五馬交戰,田盼斬卻鄭安平,龐英、龐蔥捨命而走。徐甲從後殺至。獨孤陳奔前大喊一聲,徐甲被砍為兩段,截住歸路,魏兵各拜伏投降。只有公子印與朱倉二技兵在後,聞前兵被陷,即引本部退守仙翁山。孫臏催兵來回,公子卬、朱倉走入魏城。孫臏下令斬魏太子申懸於高竿,攻打城池。魏王欲率城內壯兵出敵,公子赫曰:「孫臏用兵如神,龐涓尚且被陷,父王焉可輕敵。」魏王躊躇之間,忽報齊使田駢至,魏王今放吊橋接駢入朝,問其來故?田駢曰:「臣奉齊王之旨,孫謀主之令,言齊與魏相鄰之國,望大王收龐涓家屬出獻,即便退兵。」魏王曰:「龐涓實有大功於魏,寡人焉忍滅其家屬?」乃辭田驕,田駢回告孫臏。

孫臏令三軍攻城,時朱亥被龐涓所黜為民,聞知是事,即具龐涓欲害孫臏之由,奏知魏王。魏王覽罷,大罵:「匹夫!

挾私仇而誤大事,如何不敗?」遂下詔收龐涓家屬,時涓妻妾各自刎死,其子龐英,又被齊兵追迫,奔逃衛國,獨有龐蔥在軍,魏王即以金帛十車,遣未倉解龐蔥至孫臏大寨。孫臏大詈一番,顧謂諸將曰:「龐涓無義,刖吾之足,吾豈不義而殺其弟乎?但訴明平日仇恨,令其妻子無怨而已。」遂受降表金帛,管待朱倉,令取酒與蔥壓驚,放其回家,即日拔寨班師。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九十八回 醜女獻策為皇后 衛鞅擄魏建奇功

孫臏行不數日,將近齊國,時威王已死,其子宣王嗣位,聞孫臏伐魏得勝回朝,率文武出城迎接入朝,大加宴賞。孫臏獻功已訖,自思鬼谷先生吩咐之言,遂有歸山之意。次日具辭表,解印綬,奏宣王願歸雲夢,與鬼谷子同游。宣王苦苦相留,孫臏次日連上辭表,宣王不得已,賜逍遙車十輛,良馬十乘,金帛各數車,詔滿朝文武,餞於西門。孫臏辭其賞物,獨受小車一輛,良馬一匹,拜謝出朝,辭父母出城,車馬如蟻,冠蓋相望。孫臏與眾同僚盡歡暢飲,相辭而去。後人有詩云:

雲夢三年師豹略,齊邦一出試龍韜。

功成便拂歸山袖,誰似當時孫子高。

武成王廟有孫臏贊云:

孫子知兵,翻為盜憎。

刖是街冤,坐籌運能。

攻韓攻魏,軍振成稜。

削諸五類,伏弩馬陵。

功錐鼎彝,書按箴膝。

龍豹之韜,何愧典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