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二十二)甲子山有個孫臏洞流傳千年孫臏真人 袁達 李牧 獨角青牛

甲子山有個孫臏洞流傳千年孫臏真人 袁達 李牧 獨角青牛

癸巳年庚申月未己日探尋 2014年08日22日甲子山
  註:2010年農曆3月2日九仙山

吃水果,要拜樹頭

「感恩」不是口號,更不是口頭禪,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親善的行動。台灣過去有一句諺語:「吃水果,要拜樹頭。」意思就是要我們不僅要有感恩的心,也要有感恩的行動。一個有感恩之心的人,才懂得飲水思源、才懂得謙恭自持、才懂得彼此尊重、才懂得相互關懷、才懂得付出助人、才懂得與人為善。如果人人能時時心懷感恩,時時善解包容,社會當然就會繁盛祥和,家家當然就會安和樂利。


飲水思源

            庾信是南北朝人時南朝人。樑元帝派他出使北朝的西魏。在他出使期間,樑朝被西魏滅亡,庾信也被扣留在長安(西魏都城),這一年庾信42歲。
雖然北朝封他做大將軍,但是庾信卻很想回去,南朝也幾次向北朝討要庾信,但都沒有成功。在北朝的28年中,庾信常常思念故國和家鄉,他在《徵調曲》中寫道:“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吃果子的時候要想一想結果的果樹,喝水的時候要想一想流水的源頭)。”

“飲水思源”比喻不忘本。


路遇貴人

日照火車站我們住宿錦江之星,因暑假日照海邊遊泳人潮之多,飯店住宿費與平常漲一倍。
早睡早起五點清晨,車站人們準備一天的行程,到書報攤買份莒南地圖,順口與老闆請教地圖中甲子山如何走,(公交車不可能到達,方便的方法是打車)老闆問我那兒來,我細訴原由,老闆便說我是莒南人,到甲子山應沒問題。說好九點半出發。


08 22;  0930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甲子山沿路種植綠茶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門前拴上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


柿樹園村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辯,“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地圖中的柿樹園村


柿樹園村


地圖中的趙家村


臨沂市莒南縣


過了宋家彩村


大山水庫


滿相逢好比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大山水庫


水暖水寒魚自知,花開花謝春不管。


知恩報恩天下少,反面無情世間多。


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


越奸越狡越貧窮,奸狡原來天不容。


。美人賣笑千金易,壯士窮途一飯難。


之氣,免百日之憂


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


枯木逢春猶再歲,人無兩度再少年。


多情自古空遺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莫把真心空計較,唯有大德享萬年。


神仙難斷陰騭命,皇天不昧苦心人。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書中有真就有假,世人認假不認真。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也真。


真真假假難分解,假者自假真自真。回憶世情般般假,借假修真破迷津。


08;22  10.27

山東省  莒南縣  東北36公里處朱蘆鎮  石汪村 據文獻記載,該洞於唐朝、明朝、清朝都曾整修過。

銀雀山漢墓發掘者之一劉心健,在算不上很有名的《莒州志•古蹟》中,查到了一條“莒縣東南百里甲子山前麓有孫臏洞”的記載。


孫臏洞的東面不遠處有一座高山,號稱蒙山,據當地傳說是鬼谷子當年在此設壇授徒的地方。

  蒙山: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

依文博圖:



依文博圖:
孫臏洞的東面不遠處有一座高山,號稱蒙山,據當地傳說是鬼谷子當年在此設壇授徒的地方。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山


依文博圖: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山王襌殿供奉鬼谷子王襌老祖


依文博圖: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山王襌殿供奉鬼谷子王襌老祖


依文博圖: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山王襌殿供奉鬼谷子王襌老祖


依文博圖:鄄城孫老家兵法堂

就在菏澤地區課題組在鄄城孫老家一帶探尋並為取得的成果而沾沾自喜之時,亦有其他的學者在不同的地方也為此展開了廣泛的調查與考證,並根據考察結果得出了諸如孫臏故里在今陽谷縣、鄆城縣、廣饒縣等等結論。當然還有更奇特的甲子山之說。



依文博圖: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宏德宮

銀雀山漢墓發掘者之一劉心健,在算不上很有名的《莒州志•古蹟》中,查到了一條“莒縣東南百里甲子山前麓有孫臏洞”的記載。此後他曾幾次按這個記載到甲子山一帶調查,不但真的找到了孫臏洞,並于1989年底出版的《孫臏兵法新編注譯》中首次公布研究成果,雖沒認定甲子山是孫氏的故里,但認為“孫臏晚年在此隱居是很可能的”。



山中自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茫茫深山羊腸小徑 蒼蒼千里甲子山中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甲子山的孫臏洞今已屬山東省莒南縣朱蘆鎮的石汪村管轄範圍



甲子山的孫臏洞今已屬山東省莒南縣朱蘆鎮的石汪村管轄範圍,確切位置在石汪村北三里拉子山西“樓頂”山的後山坡,即甲子山主峰玉皇頂以東半山腰上。此處群峰起伏,層巒迭嶂,是個隱居的好地方。


神泉左邊門內有煉丹爐和煉丹童子塑像

據載孫臏洞“洞旁有泉,下有飲牛汪。山水環繞,境極幽僻”。實際觀察便可發現,此洞洞口朝東南,洞深4米多,高3米多,寬10米許。洞內巨石參差,台坎天然。


左 九天三聖帝 李牧 中 孫臏真人孫臏祖師 右 九天大聖帝 袁達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左 九天三聖帝 李牧 中 孫臏真人孫臏祖師 右 九天大聖帝 袁達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九曜山 野龍 袁達 九天大聖帝 袁達〝不出三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孫臏洞內泉水


洞口有長形磚牆,牆內有孫臏師徒三人及其坐騎的泥塑像一尊。孫臏像高4尺,居右的塑像叫“小谷達”,是孫臏的放牛娃,“小谷達”。


孫臏的坐騎獨角青牛與牧童小谷達仿佛在嗚咽道不盡世上憂愁哀怨,獨守甲子山孫臏洞。


獨角青牛,主財之神獸
青牛神獸

道教認為老子即是「太上老君」在人間的化身;「青牛」為老君下凡時的座騎。此尊下凡的太上老君,手持拂塵法器,騎獨角青牛(老君騎青牛有雙角與獨角者,上前篇-」牛角吹」的由來,十五姨已經告訴大家,老君慈悲為渡化「徐甲真人」特別拔下青牛之角。)。道教又流傳當臨 水 夫人-陳靖姑下凡除妖時,老君特將「牛角吹」賜之,囑咐危難之時,可吹牛角聲感應天神相助,道法延用至今呢。

獨角青牛

道傳「青牛」牠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是服侍老君的五行童子之一木童。話說:太上老君為三千年一熟的蟠桃盛會,準備為王母娘娘祝賀萬壽,故以晶奧八卦玄爐提煉法寶,是日老君奉召面見玉皇大帝,特命木仙童在側添柴加火,孰料見爐中」毫光閃爍,耀眼非凡」 一時魔考臨身難敵慾望;木仙童竟偷取老君『金剛琢』寶貝據為私有,下凡四處招搖作怪,這『金剛琢』真是相當神奇寶貝,弄得凡間神仰將翻,連請來天兵天將均莫可奈何,最後靠如來佛的暗示,才請出老君出面降服,傳說老君就是騙木仙童將寶貝戴在鼻頭上,唸動」化形咒」咒語將木仙童變成一隻青牛由『金剛琢』鎖住要害,輕易就被收服。從此成為老 君下凡時必定跟隨的神獸「青牛」座騎。

相傳獨角青牛是太上老君的腳力,獨角青牛屢犯天庭規矩,於是太上老君送給孫臏真人管教,也常下凡轉世於人世間。


煉丹童子,斷壁殘垣映斜陽,枯草啊遍荒野,風嘶鳴去向遠方


煉丹房珍貴的壁畫不知在記憶述說著什麼不知何人能知曉?


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真藥醫假病,心病無藥醫。





岩洞另設有單獨的鍊丹房,內有鍊丹爐和鍊丹童子塑像。 現依然可見。孫臏洞的東面不遠處有一座高山,號稱蒙山,據當地傳說是鬼谷子當年在此設壇授徒的地方。

蒙山中有鬼谷洞,傳說當年孫臏、龐涓就曾在此讀書受教,也就是說當年鬼谷子搞的那個訓練基地就在此處。甲子山上的孫臏洞選在他曾讀書就學的地方不遠處,當是思鄉和落葉歸根的意思。




孫臏洞前有平地一塊,由東、南、西三面的殘存石垣圍成一個院落,院中央有一飲水池泉,水由洞內石壁縫中流出匯此。暗流至澗,匯成小溪,再下流三里,抵村東北角斜坡,則嘩然成瀑。瀑下就是個石汪,傳說這就是孫臏當年在此從事耕作休息和飲牛的地方,山村即以此石汪而得名。在村的東北角流淌的一條河邊,現仍可看到在一塊大青石板上有一串串茶碗大的小洞,據說這是孫臏的牛來飲水時踏踩而出的印痕。

按當地風俗,地名以人名命之,並立祠塑像紀念,一定與其人在此活動過有關。莒地既非孫臏的家鄉生地,也不是其採邑封地,而竟然能以孫臏之名命洞,且祠以師徒塑像,一定是有些來頭。




煉丹爐和煉丹童子塑像

按照銀雀山漢墓發掘參與者劉心健的考察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此洞很可能與孫臏當年離開齊國官場和戰場後,曾在此隱居過有關。此地遠離齊國都城臨淄,可避開政敵的注意,又不出齊境,還可慰其愛國之心。再加上“山水環繞,境極幽僻”,正是一難得的隱居“聖地”。洞內塑有其二徒,亦與史料記載相符。《孫臏兵法•威王問》篇即有“孫子出而弟子問”的話,但沒書其弟子姓名。根據孫臏洞現有的塑像印證,其弟子中較親近的可能就是在民間傳說中的李牧和袁達,後隨師傅隱居於此。

洞中孫臏的塑像有坐騎,更合情理。孫臏刑餘,不能行走,需要坐騎。官場失意隱居,乘不起車馬,牛即可代步,又可從事耕作,恰合隱士之需。據當地人說,1955年以前,這裡有傳統的“牛旺香”山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群眾會於此地,燒香祈禱牛旺禾收,雖然這一做法帶上了迷信色彩,但從當地農業世代相傳並把孫臏和他的牛神化的情況來看,也似乎說明孫臏在此隱居很久,影響很深。

按劉心健的說法,孫臏的故里應是司馬遷所說的阿、鄄這間,也就是今菏澤地區內,而離開齊國官場之後,可能來到了甲子山一帶,在此隱居並從事著書立說的事情,只是著名的《孫臏兵法》是否就產生於甲子山這個洞中尚難作出定論。







臺灣新北市鶯歌宏德宮九天聖帝

九天大聖帝袁達  九天二聖帝孫燕  九天三聖帝李牧  九天四聖帝田嬰  九天五聖帝李欉  九天六聖帝田忌  九天七聖帝馬昇  九天八聖帝吳勝  九天九聖帝獨孤陳

袁達、李牧墓    │臨淄城辛店鎮辛店街西          │墓高13米,東西90米,南北40米              │完好



鳥瞰大山水庫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甲子山孫臏洞很難發現,由下往上望只見森林,石壘參砌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圍牆上油漆寫著保護塑像,可見兩千多年的文化遺產有人注意到了


圍牆上油漆寫著保護塑像


白璧易埋千古恨,黃金難買一身閑。人生究竟歸何處,看破放下隨萬緣。


傳彬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守口不談新舊事,知心難得兩三人。欲知世情須嘗膽,會盡人情暗點頭。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人生七十古來稀,問君還有幾春秋。




答父母恩。感謝祖師此次三地探尋之行,每到之地必逢貴人相助,及祖師之兵將隨行暗中保護,每到尋路困境之時,〝轉個彎就到〞。也使我唔了人在逆境之中如何沉的住氣,探源之行順利圓滿達成,也是一種修行。

甲子山孫臏洞

九天大聖帝袁達〝不出三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被遺忘千年的孫臏洞,甲子山當地人們重塑孫臏祖師及徒兒,重拾記憶千年歷史



11:54離開甲子山孫臏洞〝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且感謝書報攤諸老闆,用其新轎車跑山路。



九天大聖帝袁達總是呢喃著〝不出三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臺灣新北市鶯歌宏德宮、淡水宏龍宮孫臏真人、九天聖帝。

 登臨沂蒙山翠雲觀王禪殿第一次謁祖





 蒙山停車塲可停好幾百輛車輛



神農時代的赤松子。他在久遠的年代便來到蒙山,保護這裡風調雨順、百姓安樂。傳說裡蒙山古代仙人羨門子和鬼穀子、鐘離子都曾在此祭神祈雨,仙氣氤氳,源遠脈長。


 傳說蒙山上有座蟠桃園,是王母娘娘領著仙女親手栽的。王母娘娘查看了許多名山大川,覺得蒙山有一種其它地方所沒有的靈氣和仙氣、雨水足,氣候適宜,就在  這裡種了七棵蟠桃樹。每年三月初二,王母娘娘都派仙女到雲蒙山摘蟠桃,然後在昆侖山西瑤池開蟠桃大會,請各路神仙都去嘗鮮。那蟠桃園,王母娘娘一直托鬼穀子王禪照管著。王禪在照管蟠桃園的時候,偶然發現大小雲蒙山峰的懸崖峭壁上長著一種苔蘚地衣似的東西,把它采來泡茶喝,味道甘美清爽無比,就把它獻給王母娘娘品嘗。王母娘娘發現它果然具有一種獨特的風味,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到這裡來品茗蒙山的雲芝茶,天壺峰就是王母娘娘泡茶用的壺。據說每年七月十五風清月高的夜晚,在棲鳳山上還能聽到天壺峰發出的嘩嘩的倒水聲呢。


穿過“翠林道”就是蒙山的古老建築“翠雲觀”,觀內觀外破舊不堪更顯得古老滄桑。翠雲觀內有三件寶:“古井、千年何首烏、江北第一杉”。古井;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井深6米水深2米,長年不枯,為道人生活用水來源。井富含礦物質,清冽甘甜,傳說那治百病,譽為“神水”。有時井中由然出雲,預示蒙山必下大雨。


翠雲觀進門右側牆角有幾棵“千年何首烏”,為廖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經葉均藥用,具滋補、活血、養神、烏髮等功效。據記載此何首烏于宋宣和年間建廟時已在,至今已達900餘年,現長於廟基內,估有臉盆經粗,傳說雌雄成雙,狀如人形,又為赤首烏,更為名貴。








  

入蒙山入口處打火機不準入山否則罰金設有保管處





杉木步道

蒙山藥園
順著石板路開始進山,兩側植被茂盛,溪水長流。首先進入“藥園”,一尊5米多高的漢白玉李時珍雕像佇立在路旁。該藥園彙集了蒙山大部分名貴藥材,如天麻、靈芝、何首烏、紫草、紫白、花丹參、黃苓等100400餘種是山東藥用植物資源決議庫。園內景觀別致,茅草、藥園子錯落有致,如果時間充盈,細細參觀一定受益匪淺。



 蒙山藥園


李時珍雕像


下山腳那長達三公里的滑道漂流。坐在橡皮滑艇上,順著滑道漂流而下,過彎道,下急流,緩急交替。下山回來打算乘座人民幣五十元


走過石階“修行”不好走還在開發中


回頭照一張 





往左邊座索道登蒙山,往右邊走石階登蒙山“修行”


 蒙山森林漂流


 蒙山森林索道


 蒙山森林索道入口處來回人民幣一百元



穿過“翠林道”就是蒙山的古老建築“翠雲觀”,觀內觀外破舊不堪更顯得古老滄桑。翠雲觀內有三件寶:“古井、千年何首烏、江北第一杉”。古井;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井深6米水深2米,長年不枯,為道人生活用水來源。井富含礦物質,清冽甘甜,傳說那治百病,譽為“神水”。有時井中由然出雲,預示蒙山必下大雨。



孫臏洞 參考就好


 翠雲觀


  翠雲觀


 翠雲觀
 此次參加的朝聖團


翠雲觀

 

“翠雲觀”的道觀,入口處有一幅太極陰陽圖,左右對聯書:“虔心秉燭神如在,沐手焚香神有靈”


翠雲觀王蟬殿

翠雲觀進門右側牆角有幾棵“千年何首烏”,為廖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經葉均藥用,具滋補、活血、養神、烏髮等功效。據記載此何首烏于宋宣和年間建廟時已在,至今已達900餘年,現長於廟基內,估有臉盆經粗,傳說雌雄成雙,狀如人形,又為赤首烏,更為名貴。



蒙山翠雲觀王禪殿王禪老祖神像
命相師的祖師爺王禪老祖



蒙山翠雲觀王禪殿王禪老祖神像
命相師的祖師爺王禪老祖

 這是此次來最大目的趕快照相,回去博照片,王禪老祖在中國有許多道場,信仰的人也很多,能流傳兩千多年,且保留在這蒙山深山中,實在不容易。王禪殿裡供香火讓人禮拜,不收門票,香和臺灣一樣,來參拜的香火鼎盛。


 翠雲觀王禪殿內王禪老祖
當地人真心禮拜
命相師的祖師爺王禪老祖


賜福殿人潮不絕


賜福殿


觀音殿


觀音神像備有香爐及香供人參拜
三叩九拜有夠真誠


道氣氤氳王禪殿人潮


翠雲觀盛開的紫滕 


在翠雲觀的“王禪殿”大門右側有一棵“江北第一杉”枝葉茂盛,名稱:三尖杉,粗榧科、常綠喬木,亞熱帶樹種,浙、、鄂、川、雲等南方大量分佈。據考證,在北方很難成活,該樹康熙年間由道人由南方帶回植入,距今已有300餘年。其樹有藥用價值,全株入藥抗癌、潤肺、止咳、消積。種子含油30%以上。能達此樹之茂密絕無僅有,實為“江北第一杉”。



翠雲觀的下面就是“雨王廟” 廟中所祀主神——雨王,是蒙山地區專祀的司雨神靈,這位雨王即不在薑子牙《封神演義》七十二部正神當中,也不在中國民間普遍信仰的專司風雨的神祗譜系中(如龍王、關公等)。雨王神的來歷眾說紛紜,但最被認可的說法是認為雨王是神農時代的一位雨師赤松子。看來這位神仙對蒙山情有獨鍾,在很早的年代便來到蒙山,保護此地風調雨順,百姓安樂。傳說裡蒙山古代仙人羨門子以及稍後的鬼穀子、鐘離子都曾在此祭神祈雨,仙氣氤氳,源遠脈長,可見蒙山祭祀雨神的傳統之久遠。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雨王廟建于金朝明昌年間,“祈雨輒靈,香火頗盛



雨王廟


 登索道下山


覽車上觀景  

《新問鼎》中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或利),又名王禪,號玄微子,春秋末戰國初時人。祖籍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雲霧山鬼穀嶺。“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穀子的稱呼,是先秦諸子之一。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其實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他通天徹地,兼顧數家學問,人不能及。一是神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二是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軍,鬼神莫測;三是遊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四是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學究精深。

 《鬼穀子》一書是其後學者根據其言論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主要講述有關謀略的理論。

文獻記載

卻說周之陽城,有一處地面,名曰鬼穀。以其山深樹密,幽不可測,似非人之所居,故雲鬼穀。內中有一隱者,但自號曰鬼穀子,相傳姓王 名詡,晉平公時人,在雲夢山與宋人墨翟,一同采藥修道……其人通天徹地,有幾家學問,人不能及。那幾家學問: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卻病延年,服食異引,平地飛升。 ——《東周列國志》

孟軻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翱翔,墨翟執儉確之教,尹文課名實之符,野老治國於地利,騶子養政于天文,申商刀鋸以制理,鬼穀唇吻以策勳,屍佼兼總於雜術,青史曲綴以街談。

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辭雅;管晏屬篇,事核而言練;列禦寇之書,氣偉而采奇;鄒子之說,心奢而辭壯;墨翟隨巢,意顯而語質;屍佼尉繚,術通而文鈍;鶡冠綿綿,亟發深言;鬼穀眇眇,每環奧義。情辨以澤,文子擅其能;辭約而精,尹文得其要。 ——《文心雕龍•諸子》

鬼谷先生,晉平公時人,隱居鬼穀,因為其號。先生姓王名利,亦居清溪山中。蘇秦、張儀,從之學縱橫之術。二子欲馳騖諸侯之國,以智詐相傾奪,不可化以至道。夫至道玄微,非下才得造次而傳。先生痛其道廢絕,數對蘇、張涕泣,然終不能寤。蘇、張學成別去,先生與一隻履,化為犬,北引二子即日到秦矣。先生凝神守一,樸而不露。在人間數百歲,後不知所之。秦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禦草以覆死人面,遂活。有司上聞,始皇遣使賚草以問先生。先生曰:“巨海之中有十洲,曰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長洲二字原缺,據黃本補)元洲、流洲、光生洲、鳳麟洲、聚窟洲、此草是祖洲不死草也。生在瓊田中,亦名養神芝。其葉似菰,不叢生,一株可活千人耳。(出《仙傳拾遺》)

【譯文】

 鬼谷先生是戰國時代晉平公對人,因為隱居在鬼穀山中,就用鬼穀作了他的名號。鬼谷先生原名叫王利,曾住在清溪山裡。戰國時的蘇秦、張儀曾向鬼谷先生學習“合縱連橫”的策略。他倆打算去遊說各國的諸侯,用狡詐和鬥智互相傾軋爭奪,而不是用道家的主張去感化諸侯,消除征戰和紛爭。這是因為道家的理論是非常深奧玄妙的,一般的平庸淺薄之輩是不可能得到道家真傳的。鬼谷先生因為他尊崇的道學越來越不被人理解接受而十分悲痛,常常一面流著淚一面給蘇秦、張儀講解道家理論。但蘇秦、張儀始終不開竅。後來他倆學成離開鬼谷先生,先生脫下一隻鞋變成了一隻狗,這狗帶著蘇、張二人向北走,當天就到了秦國。鬼谷先生專心致志地修道,為人樸實無華從不鋒芒外露。在世間活了好幾百年,後來不知去了哪裡。秦始皇在位時,西域的大宛國有很多含冤而死的人橫臥在野外道旁。有一種鳥銜來了一種草,蓋在死人臉上,死人就復活了。官府把這事報告給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人帶著那種草去請教鬼谷先生。先生說:“大海之中有十座仙洲,它們是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光生洲、鳳麟洲、聚窟洲,這種草是祖洲的不死草。生長在瓊玉的田地裡,也叫養神芝。這種草的葉子像菰米茭白,只單獨生長,不是一叢叢地生長。一株不死草,就可以救活上千的人。”

文學刻畫

  有關鬼穀子的文學刻畫甚多,主要有文學刻畫與民間傳奇兩類。文學刻畫主要有下述作品:

  1. 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

  2. 楊景淐的《鬼谷四友志》

  3. 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鬼穀子傳說的夢幻神奇,為考證鬼穀的真真實位址帶來了更多的難點,歷史上,關於鬼穀子的隱居地鬼穀的地點,有幾種說法:
    1、在齊國境內。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說,蘇秦“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這是最早的說法,說明蘇秦跟師學縱橫術的地方,應該是在齊國境內。
2、在河南登封地區的陽城。唐朝學者裴駰作《史記集解》,引用東晉學者徐廣的說法:“穎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另一學者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說:“鬼谷在洛州陽城縣北五裡”。唐朝李吉甫的《元和君縣誌》記載,“鬼穀在告城縣北,即六國時鬼谷先生所居也。”
3、在湖北的當陽,即臨沮。郭璞的《遊仙詩》說鬼穀子是“青溪千萬仞”中的隱士,唐朝李善注解此詩時引用《荊州記》說:“臨沮縣有青溪山,山東有泉,泉側有道士精舍。”所以,臨沮的清溪山,是鬼穀子的隱居處。
    4、在山西三原縣北的雲陽,即“扶風池陽”。唐代學者司馬貞在《史記•蘇秦列傳》的“索隱”中,陝西的扶風池陽有鬼穀墟。
    5、在河南的伊陽,即今的汝陽。明代正德年間《汝州州志》記載,河南的伊陽雲夢山有鬼穀子的修道處。
    6、在陝西石泉縣境內的雲霧山。五代後蜀杜光庭杜光庭在《錄異記》中指出,“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居漢濱鬼穀山。”而雲霧山在漢江之北僅僅20公里,其主峰古稱鬼穀嶺。明代《興安府志》說:“鬼穀子嶺,在雲霧山中,相傳先生(鬼穀子)隱處,有廢址,其鐵棺尚存。”清康熙、道光,及民國時的《石泉縣誌》,均有對鬼穀子遺跡的記載。現在山上除有古碑記載“鬼穀經歷之處”外,還有清溪、鬼谷神田、藏經洞、鬼穀仙洞等有關鬼穀子的諸多遺跡。雲霧山鬼谷嶺居秦嶺中南部,戰國時期它地處楚國和秦國交界之處,距秦都咸陽只有100多公里,一二日可到;南下在漢江乘船二三日也可到楚都郢(江陵),其地理位置很符合蘇秦、張儀在此學成後去秦、楚遊說。
    7、在寧波。據《寧波縣誌》記載:“鬼穀子居青溪之鬼穀”。當今學者陳蒲清認為,鬼穀最有可能在河南淇縣的雲夢山。理由至少有兩條:第一,淇縣雲夢山是太行山的餘脈,位於黃土高原與華北大平原的交界處,據淇縣縣城朝歌鎮大約十五公里,群峰秀麗而宏偉,雲夢山五裡長的山谷叫“鬼穀”,山頂有“鬼穀洞”,這裡傳說是鬼穀子的誕生地,山頂還有傳說的“孫臏洞”、“龐涓洞”、“毛遂洞”等,此外,千平米的懸崖叫“天書崖”,上面仿佛依稀有字跡,據說是鬼穀子把華元真人傳授的天書刻在上面。第二,淇縣的雲夢山可以印證《史記》記載的蘇秦“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淇縣在西周時原是衛國的都城,後來赤狄人攻衛,衛懿公被殺,都城被毀,衛人難逃,在齊恒公的幫助下,重建都城于楚丘,即今天的河南滑縣,齊恒公趕走赤狄人之後,該地很可能併入了齊國的版圖。那麼,當時西周的蘇秦和魏人張儀,完全可能入齊,於雲夢山拜鬼穀子為師。《史記》的記載應該是真實的,“師于齊”,極有可能是在衛國都城附近的雲夢山拜師,鬼穀在淇縣的雲夢山最有可能。
    雖然關於鬼穀子的傳說神秘莫測,關於鬼穀的真實地點也眾說紛紜,但鬼穀子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應該是確有其人的。漢人的一系列著作證明鬼谷先生是真實人物。作為嚴肅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的《蘇秦列傳》和《張議列傳》中,分別記載他們兩位元師承于鬼谷先生。西漢末年的哲學家楊雄曾批評鬼穀子說:“儀、秦學乎鬼穀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乎?”“詐人也,聖人惡諸。”(參看王充《論衡》。)東漢的哲學家王充也說:“佞人自有知以詐人,及其說人主,須術以動上。……術則從橫,師則鬼穀也。”(參看王充《論衡》。)特別是西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劉向在他的《說苑•善說》中大量引用鬼穀子的話語,與旬子、子貢等人的話列在一起,用來論證自己推崇談說之術的觀點。比如,劉向在文中大段引用鬼穀子的話:“鬼穀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辨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於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參看劉向《說苑•善說》)旬子、子貢皆是現實的歷史人物,鬼穀子看來也不會是虛構的。漢人極有可能讀過《鬼穀子》,劉向的引用十分真切。
    鬼穀子其實原來不一定是神秘的,因隱居地而得名號,像晉人徐廣說的:“穎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古代的隱士很多不說自己姓名,而以其名號流傳。唐高宗時的學者李善在《文選注》中說:“《鬼穀子序》曰:‘周時有豪士隱于鬼穀者,自號鬼穀子。言其自遠也。然鬼穀之名,隱者通號也’”隱居鬼穀,自稱為鬼穀子,可能因為鬼穀子是最早最徹底的隱居者,鬼谷也成了隱居者的統稱。這本來並不神秘,但可能因為“鬼穀”兩個字實在容易讓人產生神秘的聯想,當魏晉南北朝時,鬼神之說盛行,真實歷史人物鬼穀子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加上後來鬼穀子與道教發生了關係,就更神秘了。亦仙亦道,亦神亦人,亦真亦假,亦虛亦實,關於鬼穀子的傳說就更多、更雜、更神了。其實,史書對鬼谷先生的記載是比較確定的,儘管這些記載確實很不詳:
    南朝著名史學家裴駰的《史記集解》記載,“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蓋其人所居,因為號。”東漢學者應劭的《風俗通義》記載,“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受詔總管編纂周、隋史書的魏征于《隋書•經籍志》中說:“鬼穀子,周世隱于鬼穀。”唐朝另一大政治家長孫無忌于《鬼穀子序》中說:“鬼穀子,楚人也,周世隱于鬼穀。”北宋的宰相、著名學者李昉于《太平御覽》的《禮儀部•齋戒•儺》中說:“周有豪士,居鬼穀,號為鬼谷先生。蘇秦、張儀往見之。先生曰:‘吾將為二子陳言至道,子其齋戒,擇日而學。’後,儀、秦齋戒而往。”南宋學者王應麟在其所編的《玉海》中引《中興書目》言:“周時高士,無鄉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隱,自號鬼谷先生。” 乾隆時的學者秦恩複在《鬼穀子序》中引《道藏目錄》說:鬼穀子“姓王,名詡,晉平公時人。”
    關於鬼穀子的史料雖然不詳,但有一些方面是可以肯定的:鬼穀子是因隱居于“鬼穀”而稱為鬼穀子,鬼穀子是古代最著名的隱士之一,鬼穀子是春秋末戰國初人,與墨子同時代,是蘇秦、張儀的老師。史書說鬼穀子無鄉里、無族姓、無名字,這也是隱者常有的事。可能是根據清學者秦恩複對《道藏目錄》的引用,近現代許多人稱鬼穀子為王詡。儘管我們對這位著名隱者知之甚少,我們還是和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的觀點一樣,十分讚賞他的隱者風範:“吾愛鬼穀子,青溪無垢氛,囊括經世道,遺身在白雲。”(參看陳子昂《感遇》。)




  野史逸聞

 神話傳說
  相傳,鬼穀子是村夫慶隆和東海龍女的兒子。慶隆和龍女雖被東海龍王壓死在雲夢山中,化作一道山嶺和龍泉,但陰魂不散,要借體繁衍,為後人造福。
  兩千多年前,朝歌城南王莊王員外的夫人懷孕三年之久而不分娩。初春一天之夜,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大雨如注。人們都為這不正常的天象說長道短,驀地從空中飛來一個火球,直飛到王夫人床前,正反各轉三圈,變作一條小花蛇,慢悠悠鑽入王夫人的被窩,隨之聽得嬰兒的呱呱哭泣。家人掀開被窩,王夫人生下一個滿頭紅發,容貌醜陋的丫頭。王員外十分沮喪,長歎一聲,拂袖而去。王夫人見老爺如此煩惱,也暗暗抽泣。正在這時,小女嬰突然坐起,拉著王夫人的手細聲細語地說:“媽媽,別難過,我會變美麗的。”話音見落,這女嬰就倒下嚥了氣,王夫人又捋脖子,口中又不住喊叫:“兒呀,快醒醒,娘不嫌你長的醜。快醒醒吧!”拍了一次又一次,捋了一遍又一遍,眼淚哭幹了,嗓子喊啞了,整整折騰了一個夜晚。黎明時分,只聽女嬰哇的一聲蘇醒過來。王夫人喜出望外,定睛一看,小女滿頭黑髮,唇紅齒白,十分可愛。王夫人忙讓丫環請來老爺。王員外一見大吃一驚,心中不住思忖:三年不墜,火球助催,紫氣東來,醜女變美,是大福大貴之兆,王家的好氣數。想著想著,不禁大笑不止,走到床前說:“夫人,晨曦吉辰,迎霞聚瑞,我看女兒必有大福大貴,咱就取名霞瑞,你看如何?”夫人點頭稱是。
  歲月流逝,轉眼十八個冬春過去,霞瑞姑娘身居閨房,學習針線,攻讀詩文。她越長越俊俏,白皙的杏仁臉上嵌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兩個酒窩之間夾著一個櫻桃小嘴,令人喜愛。但她性格倔強,不拘於舊禮,善於言談,又講直理,對於父母的話也不是百依百順。日漸厭惡閨中生活,常常在丫環小雲陪伴下到花園嬉戲。有時還背著父母到田間去問農桑。是年朝歌奇旱,河溪斷流,水井乾枯,大地龜裂,五穀不收。王員外家一塊三頃地的穀子,只留下一棵禾苗,但長勢卻十分喜人,穀杆如蘆葦,葉子賽高粱,穀穗像狼尾,沉甸甸,金燦燦,微風吹拂,點頭搖曳,而且還散發出噴噴香味。霞瑞姑娘聽說自家地裡長了這棵奇谷,就讓家奴收來,放到繡樓,頓時閨房之內香氣四溢,使人陶醉。姑娘對丫環說:“如此好的穀子,要好好保存起來,來年多種一些。”丫環把穀穗放在手中揉搓著變成了一顆熠熠透明的珠子,而且香味更加濃郁。姑娘接過珠子,正想聞一下,這珠子一下鑽進口中,欲吐出,又溜進喉嚨。霞瑞咽下珠子不久,頓覺腹內舒暢,筋骨蘇軟,渾身乏困,一頭倒下就睡著了。
 一個月之後,姑娘不思飯食,身體漸漸消瘦。主僕二人都不知何故。快嘴的丫環告訴了夫人,王夫人見女兒如此消瘦,心疼萬分,問明情由,忙著請名醫調理。連吃兩個月草藥,仍不見效,卻見女兒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王員外得知消息,恰似五雷轟頂,把夫人叫到客廳,怒氣衝天地說:“你養的好女兒,竟如此傷風敗俗,我乃赫赫大戶,叫我如何做人?”夫人忙陪笑臉:“老爺息怒,家醜不可外揚,你要想個兩全之策才是呀!”兩人如此這般商量半天,決定把女兒連夜趕出家門,免得事後別人說三道四。
霞瑞姑娘,蒙冤受屈,在丫環陪同下,毅然離開家門。路漫漫何處奔走,天蒼蒼哪裡安身?姑娘看看丫環,丫環望望姑娘,兩人心如火焚,悲困交加;姑娘緊咬嘴唇:“雲妹,我們走,走到天涯海角,讓天下人知道我王霞瑞是清白之人。”主僕二人離開王家莊,朝著北斗星的方向走去。
     兩個弱小女子,哪裡經過這樣的風霜。尤其是霞瑞姑娘,腹中已有三月的嬰兒,行走更是艱難,雙腳都磨出了血泡,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一天中午,她們走到黃河邊,又饑,又渴,寸步不想挪動,就坐在河邊歇息。剛一坐下,就進入夢鄉。待她們一覺醒來,面前站著一位和善可親的老太太,籃子裡盛著熱騰騰的白蒸饃,沒等她們開口,老太太就把饃送到她們手中。二人連個“謝”字都沒來得及說,就狼吞虎嚥地吃起來。老太太坐下來問道:“兩位女子如何這樣狼狽,你們要到哪裡去?”霞瑞搖搖頭,沒說話,直爽的小雲把姑娘的隱情一五一十講了出來。老太太啟唇一笑:“這就是了。你們既然對我講了真話,我也把真話告訴你們。我乃西天老母,在這裡等候多時,專門來點化你們。霞瑞姑娘,你雖是母親所生,但不是你母親的骨血,而是東海龍王女兒的化身。你和慶隆相愛,情真意切,雖未遂願,上天有眼,來世相逢。你所吞食的珠子正是慶隆的精髓。腹中嬰兒就是你和慶隆的後代。”霞瑞和小雲雙膝跪地,連連叩頭,感謝西天老母的指點。快嘴的小雲又問:“既是這樣,請問老母,我們主僕該到哪裡存身才好?”老母沒有正面回答,信口念了小詩一首讓小雲琢磨:
 “朝曦吳天似血染,歌舞昇平誰人歡?雲海滾滾來天半,夢境滋滋潤丹田。”
 小雲半天沒有品出味道,原來這是首藏頭詩。霞瑞把四句詩的頭四個字一連,即為“朝歌雲夢”。雖說知道了老母指點的去處,但又不願到雲夢隱身,於是又懇求說:“再求老母點化,那裡離我家鄉太近,鑒於父母盛怒,眼下我實在不能從命。”老母思忖片刻:“也罷。你們可先到臨漳穀子村寄身,日後再作道理。”主僕二人連聲道謝,抬頭卻不見了老母。
不一日,她們來到穀子村,卻見一村婦在村頭迎接。村婦像接閨女似地把她們接人家中。從此,她們老少三個女性組成了一個家庭,朝朝暮暮,形影不離,勤快的小雲,把村婦和姑娘照料得十分如意。轉眼六個月過去了。冬去春來,夏天又到了。一天,姑娘正在院裡給未來的孩子做衣服,頓覺腹內疼痛難忍,村婦和小雲忙把姑娘扶進屋,讓她躺在床上,一眨眼村婦變成了老母模樣,慈祥地說:“霞瑞姑娘,我們該走了,不到雲夢山,你的孩子不會出生的。”說話間,只聽一聲巨響,狂風驟起,老母忙讓小雲也上到床上,閉上眼睛。那床慢悠悠飄了起來,不知不覺來到雲夢上空,左轉三圈右轉三圈,悠然地落到地上。姑娘睜眼一看,好像來到人間仙境。峰巒疊翠,林木蔥郁,雲霧瀠瀠,氣象萬千,泉水潺潺,百鳥齊鳴,野花爭妍鬥豔,主僕看得眼花繚亂。西天老母把她們帶到水簾洞口:“姑娘請進,這就是你的安身之處。”舉目一看,青山參天,野藤漫漫,野花芬芳,蝶飛燕舞,串串晶瑩的水珠從洞口滴落,恰似一幅珠簾懸於洞口,頓覺心曠神怡,正要向西天老母說聲謝謝,卻不見了她的蹤影。她們二人漫步向洞中走去,只見洞頂琳琅滿目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景象奇特。洞的盡頭有一水潭,清澈見底,小雲舀了一瓢水,遞與姑娘,這水甘甜可口,姑娘一飲而盡,頓覺清爽。霞瑞對這個安身之地十分滿意,主僕二人拍手稱好。正值暑日,知了聲聲,真所謂“鳴蟬躁林愈靜”。正當她倆欣賞這幽靜的環境時,霞瑞又覺腹內疼痛,小雲忙攙扶姑娘回到洞內,姑娘一陣頭暈目眩,腹中的嬰兒蹴呱呱墜地了。一看是個白胖的男孩,霞瑞、小雲喜出望外,熱淚盈眶。滿月之後,霞瑞把小雲叫到跟前甜甜地問道:“雲妹,這孩子該姓什麼,叫什麼呢?”“我說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時知了叫的正歡,取名叫蟬如何?”霞瑞一聽十分高興:“小雲,你說到我心坎上了。不過,我因吞食奇穀而生子,就叫鬼穀子吧!”因此後人有叫他鬼穀子的,也有叫他王蟬的。在他成年以後也有叫他王禪的。
洞府真仙
傳說鬼穀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又號玄微子。
洞府就是洞天,是神仙住的名山聖境,又稱洞天福地。傳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藏》中有一部專寫洞天福地的書叫做《洞天福地嶽讀名山記》。浙江余杭縣境內的“洞霄宮”就是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被稱為“大滌洞天”。元代的鄧牧專有《洞霄圖志》六卷,記敘該宮勝景。
真仙又稱真人,只有得道成仙後方可稱為真人。莊子稱老君為“博大真人”;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稱文子為“通玄真人”,稱列子為“沖虛真人”,稱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宋代道士張伯瑞被稱為“紫陽真人”;元太祖封丘處機為“長春真人”。
玄微真人鬼穀子住在鬼穀洞天,是為了在凡間度幾位仙人去洞天。無奈蘇、張、孫、龐諸弟子皆塵緣未盡,凡心未了。鬼穀子只好在暗中關注弟子,不時助正抑邪。
相傳鬼穀子有隱形藏體之術,混天移地之法;會投胎換骨,超脫生死;撒豆為兵,斬草為馬;揣情摩意,縱橫捭闔。
相傳,鬼穀子的母親是天上彩霞星,托生在朝歌城南王家莊王員外家中,取名曰霞瑞。因食奇穀懷孕,被逐在雲夢山中生子,取名鬼穀子。
  鬼穀子晚年歸隱雲夢山,一則聚徒講學,二則孝敬老母。一日,王霞瑞把鬼穀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娘為你飽受人間疾苦,如今為娘兩鬢斑白,風燭殘年,娘無他求,我死後,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龍聚匯的地方。兒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從井水中可以看到為娘的身影。”話剛說完,就謝世歸天了。
鬼穀子悲痛不已,眼含熱淚在九龍聚匯之處安葬了母親。為早日再見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親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親的容顏。朝看母親十八九,暮觀老母鬢如霜。從此鬼穀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邊瞻仰母親的遺容。星轉鬥移,天長日久,鬼穀子又發現了此井的一個奧秘,根據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氣陰晴變化。井水上升,天陰有雨,井水下降,則無雨天晴,因此這口井又被稱為“井中洞天”。
此井是鬼穀子為懷念其母而鑿,故曰“鬼谷井”。


鬼谷清溪


               

鬼谷先生原是中國古代傳說人物,言其為戰國時蘇秦、張儀之師,後被道教奉為古仙。 《史記•蘇秦列傳》曰:「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①《張儀列傳》曰:「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 ②唐司馬貞《索隱》曰:「鬼穀,地名也。扶風池陽,穎川陽城並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又樂一注《鬼穀子》書雲:『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穀。』」③蓋唐前世人已疑鬼谷先生之「烏有」;信之者,亦僅推知其為某人之號,其姓名、生平,皆付闕如。

   但是道教很早就視之為仙人。東晉南北朝時託名東方朔所著的《海內十洲記》即為他編寫了一段「仙話」。雲:「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如烏狀,銜此草(指上雲「不死草」)覆死人面,當時起坐而自活也。有司奏聞,始皇遣使者,繼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雲:『此草是東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瓊田中,或名為養神芝,其葉似菰苗,叢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於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 』乃使使者徐福,發童男女五百人,率攝樓船等入海尋祖洲,遂不返。 」④故託名葛洪的《枕中書》(實出於南北朝)即將鬼谷先生納入道教神仙譜系,稱:「鬼谷先生為太玄師,治青城山。」⑤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於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下「左位」中,列入鬼谷先生。南北朝所出之《文始先生無上真人關令內傳》,又署名鬼谷先生撰。 ⑥杜光庭《錄異記》卷一所記鬼谷先生,對之作了更多的增益。稱鬼谷先生為「古之真仙也。雲姓王氏。自軒轅之代,曆于商周,隨老君西化流沙。洎週末,複還中國,居漢濱鬼穀山。受道弟子百余人,惟張儀、蘇秦不慕神仙,好縱橫之術。時王綱頹弛,諸侯相征,陵弱暴寡,干戈雲擾。二子得志,肆唇吻于戰國之中,或遇或否,或迍或泰,以辯譎相高,爭名貪祿,無複雲林之志。先生遺儀秦書」⑦以責之。據此,其生活年代,竟上推至黃帝殷周時代,且是太上老君西行化胡的隨從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將其傳授縱橫術的縱橫家身份,改變為傳授神仙道術的神仙家身份,所傳授的不是縱橫術,而是神仙術,因此才遺書譴責「不慕神仙,好縱橫之術」的蘇秦、張儀。經此改造後,鬼谷先生就成為地道的古仙了。

 《正統道藏》太玄部收有《鬼穀子》三卷,講「知性寡累」,和揣摩、捭闔等術,自是後人偽託;洞神部方法類又有《鬼穀子天髓靈文》二卷,講隱形藏體,驅神入室等術。其開篇所雲:「水簾洞主鬼穀子」,以「秘密天文大道」「傳孫子(蓋指孫臏)、龐公(蓋指龐涓)」云云,⑧更不知何所據而雲然。

 鬼谷仙師王禪老祖

 王禪老祖俗稱「鬼穀子」,是歷史上有名的兵學家。在「寧波府志」雲:鬼穀子姓王名詡,西周時人。在「晁公武談書志」記載:鬼穀子,戰國時人,隱居穎川陽縣的『鬼穀』中,因以自號,長於養性治身。

 鬼穀子被尊稱為中國的「智聖」,著有「無字天書」流傳在世上,是戰國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的老師,授以縱橫之學。

 縱橫學的基本觀念就是「陰陽對待」。因為宇宙與陰陽代表一相對的觀念—盈、虛,消、長,剛、柔,禍、福,有、無,善、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以此相反而相成,這就是易經中所謂的「剛矛相摩,八卦相蕩」,也因此而演繹出世間萬事萬物一切錯綜複雜的現象。

 鬼穀子的兵學思想是宇宙化的一切方法、技術、原則、原理、以宇宙化為法則,一切以不違反宇宙原理為原則,可以以大包小,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大無其外,細無其內。

 鬼穀子的兵法是宇宙觀的,包含甚廣,不單對軍事、政治、外交、社會、經濟、人事,實乃包含宇宙一切。廣而運用之,他的兵學理論對象有八—天、地、日、月、陰、陽、鬼、神。

 鬼穀子的軍事思想導源於中國最古老的文化之學--易經八卦,他是世界古今最偉大精緻的數理哲學、科學、兵學,為當今世界有識之士所推崇。

 鬼穀子成道後,聖號「王禪老祖」,又稱「禪師菩薩」、「禪師爺祖」天界尊號為「玄風永振天尊」,也就是禪機山仙佛寺所供奉的「王禪老祖」。

 在中國大陸的河南省鄭州淇縣有一處鬼穀洞,據說是老祖當年修行之所,洞外立有老祖法像供民眾朝拜。

 鬼谷仙師 王禪老祖 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五日

王禪老祖,姓王名詡(或利),號玄微子,終其一生隱居在今湖北遠安縣青溪旁之

鬼穀洞,神秘至極,也有鬼谷先生之稱,其出生年代,有兩種說法:

1.軒轅黃帝到商周時代的人

2.晉時楚國的人

 王禪老祖最有名的弟子有四個,蘇秦、張儀、孫臏及龐涓。

春秋戰時代,蘇秦主張連橫,張儀主張合縱,孫臏、龐涓鬥法,也轟動當代。

 王禪老祖,上知天文 下通地埋,著「陰符」及「鬼穀子」二書,另外民間也傳說「無字天書」也是其所作。

在台灣除了算命、卜卦、業奉他為祖師外,還有據說鬼穀子雙目失明,以鏡掩飾,所以眼鏡業也以他為祖師,鬼谷仙師王禪老祖的生日是農曆三月二十五日。




水簾洞



迎霞聚瑞


孫臏祖師及九大弟子九天聖帝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這句諺語隱喻人不要怨天尤人,當失意落魄時,不要怪老天爺偏心,只能恨自己命薄乞丐命,但千萬不要喪志,英雄不怕出身低,只要勤儉奮鬥,總有成功的一天。

 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個家財萬貫的公子哥,平日不務正業,父親為他討一房媳婦,名叫阿秀,雖然出身卑微,但生性善良,容貌秀麗,而這公子哥不久就把父親遺產揮霍殆盡,並把阿秀賣給一個土財主為妾,最後錢財花光就淪落做乞丐。

 有一天土財主過生日,想說積點陰德,於是多擺幾桌招待乞丐,並分送一千多個龜粿給乞丐,阿秀心想前任丈夫應該也會來,特地做了十個包了銀子的粿,上面做了記號,希望給前任丈夫做生意,果然阿秀在乞丐中發現前任丈夫,偷偷將粿塞給他。

 前任丈夫在酒足飯飽後,提著重重的粿覺得累贅,就沿路一個一分錢賣給其他乞丐,只留兩個當晚餐吃,當晚吃粿時,咬了一口銀子掉下來,這時他才領悟到阿秀是要資助他,只恨自己沒福份,但已後悔不及。

 於是羞愧自殺~死前留下了這句: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一部曾經失傳千年的兵書孫臏兵法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一部曾經失傳千年的兵書孫臏兵法:師渡徒 徒渡師102年5月11日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原址





考古學家細心清理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後,原臨沂行署在竹簡出土地原址上建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後,原臨沂行署在竹簡出土地原址上建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一、銀雀山漢墓的發掘時間


     關於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最早、最權威的官方報導是新華社1974年6月7日的通稿:“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西漢前期墓葬中,發現了著名的《孫子兵法》和已經失傳一千多年的《孫臏兵法》等竹簡四千多枚。”


:“這批竹簡是山東省博物館和臨沂文物組,經過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組織有關單位專業工作者用了一年時間進行整理,文物出版社把這批竹簡的影印材料和有關研究文章,編輯成《孫臏兵法—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等書籍,準備陸續出版”。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內容及其出土的重大意義
     在銀雀山一號漢墓中,共出土竹簡及殘片4942枚,內容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等兵書,《管子》、《晏子》、《墨子》等先秦文獻及《曹氏陰陽》、《相狗經》、《雜占》、《風角占》、《災異占》等十三種。二號墓中出土的竹簡較少,僅有三十二枚,內容為西元前134年的《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曆譜了。


左為一號漢墓  右為二號漢墓

    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之前,我國史學界對孫子、孫臏是否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是否各有其書一直存有疑問。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說,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兩人各有兵法傳世。由於孫武是春秋末期吳王的客卿,孫臏在戰國中期的齊國擔任過軍師,因此,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把孫武的兵法叫《吳孫子》,把孫臏的兵法叫《齊孫子》。《吳孫子》就是一直流傳於世的《孫子兵法》,而《齊孫子》在魏晉時已無記載。唐宋以後,有人對《孫子兵法》及作者提出了疑問,也有人認為此書源出於孫武,完成于孫臏,種種疑問頗多。銀雀山漢墓中失傳1700多年的兵書《孫臏兵法》竹簡與傳世兵書《孫子兵法》竹簡同見天日,一下子澄清了歷史上孫武、孫臏確有其人,各有其書的歷史事實,解決了困擾史學界上千年的歷史懸案。從這個意義上說,其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銀雀山一、二號漢墓的墓主人及它們的具體年代

    因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很難說清這兩座墓的墓主人是什麼人。不過從隨葬品來看,一號墓內多兵書簡,還有陰陽及風候雜占等書簡,卻無兵器,墓主人可能不是武將,大概是將軍幕府中的謀士。至於墓的具體年代,從這兩座墓葬的墓坑形制,隨葬器物的組合、風格等特點,以及從墓內發現的“半兩錢”、“三銖錢”及《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等的使用年代可以推斷出,這兩座墓的年代,最早不超過西元前134年,最遲不晚於西元前118年,應是漢武帝劉徹時代的墓葬。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後,原臨沂行署在竹簡出土地原址上建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之前,我國史學界對孫子、孫臏是否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是否各有其書一直存有疑問,也得以澄清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圍魏救趙路線


銀雀山位於臨沂故城東南部  地下有規模較大的漢代墓群  一九七二年四月  從一  二號墓中  發掘出七千五百餘枚極為珍貴的西漢竹簡  《孫子兵法》與失傳千餘年的《孫臏兵法》簡書同時出土  使自唐宋以來關於孫武其人其書真偽的爭論得以解決為之轟動


兵聖孫武























宏德宮主任委員李鐘毓  左二率團參觀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宏德宮副主任委員賴文魁


會計黃文芳







2013年宏德宮山東日照九仙山孫臏書院第一次謁祖

揭開孫臏祖師九仙山袁達 李牧 獨孤陳 九天聖帝神秘面紗


丹土古城藏遺蹟 豐厚文物處處見“周末兵營牌孤城 激戰留蹟“百將口”距五蓮縣城東南約25公里,在九仙山南麓即王世疃鄉遲家莊西北1.5公里處為戰國時期牌孤城遺址。此遺址由該村村民于1964 年冬首次發現,後經專家多次發掘考證,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75000平方米。古城堡城牆的遺蹟尚存,平均高度3 米,基寬 6.5 米,頂寬 3 米,由沙土夯築而成。

        此城址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北倚鳳凰嶺,南瀕遲家河,東鄰“百將口”,西望牌孤山城東西兩側各有一排長方形土坑,每坑長3.5米,寬2.5米。各坑間隔10米左右,沿山腳延綿遠伸,形成一條很長的防禦線。
        經發掘發現戰國時期銅璽 13 枚,諸多銅劍、戈、鏃及人骨等遺物,由此推斷,此城為戰國時所建。就城內外遺蹟、遺物考察,其湮廢時間當在秦統一之際。
        據清光緒《日照縣志》稱: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牧)營”。清乾隆《諸城縣志》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睦(牧)、袁達、獨孤陳(藤)於此。”
        九仙山東北部,有一片廣闊的的山頂平地,樹茂草深,有巨石壘砌的建築遺蹟,古名石倉,今名敖倉嶺,距牌孤城約7.8公里。清乾隆《諸城縣志》稱,相傳此處為“李睦(牧)等貯糧之所”。

        評析:我們從牌孤城遺址可得知: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吞並和征討地方王寇的戰爭已相當慘烈,據傳說在此處各參戰方曾損失過百員戰將,故稱“百將口
”。
        這個“百將口”在牌孤城的東側,東倚鐵固山,西傍鳳凰嶺,居高憑險,地勢十分險要,素稱要衝,相傳是戰國時期李睦(牧)的營壘所在,是古代溝通東方沿海南北交通的咽喉。現在縱貫該地區的通道,仍從此處經過。
        由此遺址中也可看到,戰國時期據險建城,防禦城牆牢固,銅制各種武器已相當發達,尤其13枚銅璽的發現,更證明瞭以銅制印已成為那個年代的時尚,這些銅璽象徵著威嚴的軍政權力已形成,分析璽印的文字特徵,據其部分出
土於齊都臨淄的類似文物,推斷它們應是齊國官璽,又一說為關稅銅印,即是在出關貨物上簽蓋印章。
        古代一些傳說有一定道理,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當時孫臏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這些銅璽和銅劍、戈、鏃等極有可能就是孫臏及其將領們留下的武器遺物、遺蹟,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隨著考古不斷深入,一些歷史懸念將逐步被解開。希望有關考古專家再去做進一步探索和論證,以便給予人們一個有關歷史真相的更明晰解釋。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位於五連縣城東南約25公里的街頭鎮遲家莊北。遺址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北倚鳳凰嶺,南頻遲家河,東臨百將口,西望盤古山,面積約7500平方米。據清光緒《日照縣誌》載: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營。清乾隆《諸城縣誌》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逵、袁達、獨孤陳於此。






右轉錯路滿山跑


九僊(仙)山長城門的入口


幾年前和宏德宮主持黃銣銡先來探尋,今年團體三十多人來緬懷兩千多年的遺跡。

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逵、袁達、獨孤陳於此
。其實陳、識主三進三退。非野史所說是山賊,英勇七國連年進貢,幫助老百姓



城門內寫著九仙胜(勝)境


下走乘座接駁車到孫臏書屋


風景區很大風景幽美有接駁車這回最主要到孫臏書屋,其它景點就沒去。


們兩人來因農曆三月天氣還很冷,樹葉都沒長出來,滿山跑只有我們。


團員在是淡季,長假的時候滿山滿谷都是人潮,簡直是壯觀來形容。


上回與主持就在這吃午餐,可是很多動物我們不敢吃。


農家樂飯莊


牌樓題名"孫臏書院"


往這上去相傳孫臏真人,孫臏書院讀春秋,及註孫臏兵法之地方。


孫臏書屋就在此山之中至於孫臏在馬陵道打敗龐涓,報仇雪恨,隨棄軍師之職隱居九仙山的靴穀之首抱犢峰下,建茅屋修兵書,永不出山,並根據《孫子兵法》和自己的實踐,寫出了萬古流芳的《孫臏兵法》


沿


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五十五階


孫臏書屋



珍貴的全景


孫臏書屋內全景



左主任委員李鐘毓 右副主委賴文魁 



孫臏祖師虔誠信眾



真誠禮拜



2010年放置至今把灰塵擦拭剛好有釘子掛起來


財務長黃文芳 









天泉 



天泉、位於九仙山抱犢峰東側半山腰處,又名智慧泉,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常年下斷,大旱之年亦不斷流,泉水清澈甘朗,傳說孫臏飲此泉水,越發耳清目明,故此泉水又稱智慧泉"


夕陽漸漸的下山,只能做短暫的停留




19794月被五蓮縣革命委員會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尋訪慕名已久的牌孤城遺址,去體味那盪氣迴腸的歷史情懷,重溫那蒼涼悲傷的歷史畫卷。

遺址位於五蓮縣街頭鎮遲家莊西北處,因北依九仙山支脈牌孤山,因而定名牌孤城遺址

遺址是一段凝固的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

尋訪遺址的過程,亦是一種厚重而深遠的意境。

曾數次路過這個被時間長河漸漸沖蝕得面目模糊的古城遺址,此次,是切實的拜訪了。

出日照,西行,至陳疃轉而北上,約半小時,即可達街頭鎮。

街頭鎮被喚作江北石材第一鎮,鎮子遍佈石材加工廠。看到人們開山鑿石的繁忙景象,想到尋訪的遺址為牌孤城(盤古城),我想到了盤古開天闢地,雖然這個聯想有點牽強。

沿鎮駐地東行,順一條鄉間小道前行(在古代應該算作驛道了),車子轉進了遲家莊村。透過車窗遠眺,慕名而訪的牌孤山就在眼前。行至山下,停車移步前行,牌孤城遺址保護標誌碑寂寥的矗立在一片麥田裡。初春的田野生機初綠,尚能看到碑誌存在,若在夏季,野草茂盛,我確信它會湮沒其中的。

遺址荒廢日久,牌孤城內(暫且稱之為吧)早已被不甚茂密的麥苗所覆蓋,幾乎找不到任何往昔的繁榮,只有周邊斷斷續續的城牆殘跡,還能依稀可辨這裡曾經是一座城池。

我在現場看到,遺址內種滿了莊稼,殘牆正被承包此地的農民年復一年、一壟一壟的逐步開墾利用。麥田內,散落著那個年代的陶瓷碎片,與土雜肥同色。

從不甚繁華的日照小城來到一座廢棄的古城,我所能感受到的,除了空寂,還是空寂。

而牌孤城,已經寂寥了兩千年。

如果不瞭解歷史,人們定會以為這裡與其他耕地無異。是的,金戈鐵馬的喧囂已遠去,馬踏過後的塵土亦隨風而散,歷史的車輪吱呀碾過,一切都複歸於寂靜。在很多人腦海中,歷史,就這樣輕易的被遺忘了。

但腳下這片土地,的確曾有一段悲壯的歷史。

隨同的專家給我介紹了牌孤城遺址概況。遺址面積約7500平方米。雖經兩千多年大自然的剝蝕,但古城的範圍仍然清晰可辨。東面城牆殘基平均高3米,東南角最高處5米,底寬9-12米,頂寬1-1.5米,系由沙土分層夯築而成,至今夯層十分明顯。城東西側各有一排長方形土坑,每坑長3.5米,寬2.5米,深約1.5米,各坑間隔10米左右,沿山腳綿延眼伸,形成一道防禦線。西側與南側城外有護城河,城北牌孤山前有古道相通,城東北約500米出有一百將口,古城北面牌孤山上有點將台,傳與楚軍作戰前孫臏曾在此點將。

據史料記載,牌孤城系戰國時期兵營遺址,是楚齊的邊界要塞,此城堡是楚國的守邊大將李睦在這裡建的兵營。

當時楚兵不時騷擾齊國邊寨,所以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李睦、袁達、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余名。儘管李睦、袁達、獨孤臣這三員大將驍勇無比,終抵不住孫軍師的精兵強將和神機妙算,經過幾天鏖戰,就被齊兵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兵營終於被齊軍佔領。

在這次戰役,齊軍還繳獲了九仙山中倉廒嶺上的楚兵糧倉一座,嶺上曾有石碾12盤,晝夜不停的輾米,供軍隊食用。解放後石碾被村民拉下山去做碾糧之用,現在只有一碾台還在孫臏書院下的溝底。

得勝後的孫臏為進一步鞏固邊防,隨即重整旗鼓,繼續在牌孤山頂修繕營房、寨柵,派重兵把守,並樹碑立傳,將此城劃歸齊國版圖。現在牌孤山頂的斷碑上仍記載著孫臏的軍功業績,可惜已被千年的苔蘚所淹沒,只留下一部分模模糊糊的字跡。

至於孫臏在馬陵道打敗龐涓,報仇雪恨,隨棄軍師之職隱居九仙山的靴穀之首抱犢峰下,建茅屋修兵書,永不出山,並根據《孫子兵法》和自己的實踐,寫出了萬古流芳的《孫臏兵法》,那又是後話了。

該遺址遺存豐富,陶片俯拾皆是,現存五蓮縣博物館有銅鼎、青銅劍等銅器及各類陶器。其中有一套刻有左桁正木的銅璽,為1964年冬季村民在古城發現,據考應為守邊大將的官印。



牌孤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地勢險要,風水極佳。

牌孤城北倚牌孤山,南有護城河,背風向陽,同時有貫穿東西大道,交通便利。

城堡建在牌孤山之上,牌孤山又是拔地而起的懸崖峭壁,山體的南坡,是一道相對高度近300米、坡度70多度的懸崖,象一塊巨大無比的幃幕,從山頂一直垂到山腳,面積幾乎圍住了半座山,陡險之極,禽獸難攀。

城堡左右溝壑縱橫,古樹參天,宜於伏兵。北依九仙山,下山有通道,南距營地2裡之遙是護城河,河兩岸的開闊地易於跑馬作戰,城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該遺址距齊長城遺址約25公里,據《齊魯歷史文化叢書》記載,牌孤城是長城戰略防禦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齊長城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牌孤城則是這道防線上重要的軍事據點。據考古學者對此處出土的兵器、銅器、陶器等文物的考究,結合地理地勢分析,這裡應是齊國鎮守東南海防要塞的主要屯兵地之一。

站在山下向西、北望去,是九仙山脈的延伸,山高林密,崇山峻嶺。閉目聆聽,耳邊又似有鼓角爭鳴,金戈鐵馬,有身披鐵鎧的騎兵呼喊而來,蔽日旌旗轉瞬間又化做了莽莽松濤和風聲。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秦掩其不備,突入齊境,很快佔領齊都臨淄,滅亡了齊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合城內外遺跡及遺物的考察,遺址的湮廢時間當在此時。

邊塞重地,或許就在一夜之間複歸草莽洪荒。

古來存勝跡,從此識前賢。

站在牌孤城遺址之上,不禁聊發思古之幽情。一聲劍令,烽煙四起,戰國七雄,兵戎相見,戰亂無數,百姓疾苦。而今,斷壁殘垣突兀,一灣春水東去,往昔君王終黃土,只留一聲名千古。

牌孤城內,金戈鐵馬的喧囂漸行漸遠,留給世人一個厚重的背影,和灰燼、殘石、斷瓦、城基,當年那百將對壘、戰馬長嘯的慘烈場面,我們只能憑著出土的青銅兵器和左桁正木古印,去追思冥想了。

當然,一座古跡的淹沒,不僅會引起後人的憑弔和感慨,還會留下一連串關於文化的思考,是心境的留戀,抑或是無奈的傷感,抑或是在殘土斷瓦中留連彷徨。

揮別牌孤城,野山棗樹上,隨風嗚咽。

牌孤山下的峭壁斷岩,不知蘊含著多少塵封的滄桑與傷感。

袁達、李牧墓    │辛店鎮辛店街西          │墓高13米,東西90米,南北40              │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