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十七)鶯歌宏德宮孫臏廟鶴壁雲夢山水簾洞鬼谷亭謁祖、登 臨沂蒙山翠雲觀王禪殿第一次謁祖 九仙山第一次謁祖2013年



鶯歌宏德宮孫臏廟-鶴壁雲夢山水簾洞鬼谷亭謁祖、登臨沂蒙山翠雲觀王禪殿第一次謁祖


河南鶴壁雲夢山 王禪老祖神像
命相師的祖師爺王禪老祖



河南鶴壁雲夢山 王禪老祖神像
命相師的祖師爺王禪老祖


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出發


住宿山東鶴壁迎賓館


鶴壁迎賓館乘大巴出發,大陸新建設大樓大,路又寬建設又是最新汽車更新又便宣,都是電動自行車環保做的很好,


早上霧還很大因前幾天下大雨


雲夢山風景區到停車塲十二公里

    淇縣屬鶴壁管轄,淇縣古稱朝歌,曾為殷商朝最後四代帝都,西周時為衛國國都長達384年,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雲夢山景區屬太行山脈,離縣城15公里。

一行三十二人遊覽了被稱為中華第一古軍校的雲夢仙境。



因入山路窄乘接駁車


往右雲夢山入口,大陸景區大人口多,假日人潮多,最好選擇不是長假來

雲夢山景區由戰國古軍庠和上聖古廟、雲夢五裡鬼穀大峽谷、雲夢大草原遊覽區三部分組成,面積約26平方公里。景區以景色壯美、文化內涵豐富著稱。戰國古軍庠是縱橫家鼻祖鬼穀子王詡隱居授徒之地,被稱為中華第一古軍校,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等名人志士,由此出山,叱吒風雲,演繹了一部春秋戰國史。 

 
準備出發


 雲夢山古軍校入口





鬼谷清溪大門往下走是鬼谷五里孫臏閣先到鬼谷亭謁拜


雲夢山風景區導覽圖


軍壇


軍壇


鶯歌宏德宮孫臏廟宮旗


走過長廊





曾拍電影


將壇將士牽戰馬出征形象高五米長六米象徵雲夢山中華第一古軍校曾為將帥搖籃


雲夢山景點就是大包括整座山





石砌圓拱上部有“迎霞聚瑞”四個大字,為紀念鬼穀子母親王霞瑞而修。


迎霞聚瑞

    走過門洞為之一亮,映瑞門為城堡式建築,正門為石砌圓拱形,拱上平臺,建有正背歇山重簷回廊小樓,雕飾彩繪,小巧玲瓏。





王禪騎雙角青牛,孫臏騎獨角青牛


  映瑞池

    原名三溪池,為雲夢山水簾、青龍、龍背三溪匯流處,在雲夢山狹谷東段埡口,鬼谷先生當年常攜弟子來此習武,歷代墨士騷客進水簾洞遊覽都過此,有迎霞聚瑞之涵,故易名映瑞池,池水清澈,碧波蕩漾,朝映霞輝,暮銜星月。

       鬼穀子名王禪,又名王詡,道號鬼谷,戰國衛人,長於養性持身和縱橫術。他在雲夢聚徒講學,並著《鬼穀子》十四卷兵書傳世。鬼穀子在這裡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軍校。


    為什麼叫鬼穀子呢?傳說他母親王霞瑞因吞食奇穀而懷孕,被趕出家門,西天老母把她和丫環小雲帶到雲夢山,不久生下一子,他母親問小雲“這孩子該姓什麼,叫什麼呢?“我說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時知了叫得正歡,取名叫蟬如何?”母親王霞瑞講:就叫王禪和鬼穀子吧!”因此後人有叫他鬼穀子的,也有叫他王蟬的。成年以後也有叫他王禪的。



書藉銅制品銷售處


上聖廟

    上聖廟在北山廟區,與古軍校相對。廟區建築于隋唐年代,依山勢而建的大小十多處殿宇,雄偉壯觀,是個比較完整的道教廟宇。香火很旺,不少人是專呈來拜神燒香的。


當年蘇代、尉繚、徐福來雲夢山求學所住之地。


尉繚





徐福





蘇代




戰國軍校


鬼谷祠


鬼谷祠


雲夢山


毛遂洞
毛遂
    戰國時趙人(今河南南陽人)。趙平原君門下食客,曾于雲夢山拜鬼穀子為師,是鬼穀子關門弟子,有膽略,善言辯,是我國歷史上卓越的外交家,西元前257年,秦國圍困趙國,平原君到楚國求助,缺一謀臣,毛遂自薦同往。平原君與楚王商議,半日沒有結果,毛遂按劍上前,直陳利害,最終說服楚王同意出兵救趙。

 平原君後來稱讚毛遂:“毛遂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秦百萬之師。”“毛遂自薦”即由此得來。


毛遂真人

    龐涓洞與毛遂洞隔溝相望,洞深約3米,寬2米,高1.5米,相傳,為龐涓當年居住之所。龐涓當年曾和孫臏同在鬼穀子門下學習兵法,他嫉賢妒能,加害孫臏,後被孫臏設計陣前,戰死在馬陵道。

    後人因其奸詐,惡其為人,曾有人寫詩歎曰:“求學同窗手足情,貪心一起動紛爭。縱使地府重言好,人間千古定駡名。”


龐涓洞
相傳龐涓洞與毛遂洞遙遙的相對由毛遂監視永不得出世害人
忘恩負義


龐涓洞


青牛王禪的座騎
    鬼穀祠的左側,有一個小洞,名叫青牛洞,內有臥牛一軀,為鬼穀子座騎。青牛是是傳說中的仙牛。當地有“摸摸青牛背,一輩子不受罪,摸摸青牛頭,一輩子不發愁”的說法。



青牛洞


爬上階梯就到鬼谷亭


準備向王禪老祖孫臏祖師謁拜


宏德宮每年都會舉行雲夢山謁祖
    王禪祖師兩邊對聯:

    心向鬼穀通臆測權謀解世上情故, 身居雲夢精揣摩術數曉天下事緣。


孫臏殿供奉孫臏祖師、白猿真人、觀士音菩薩

    洞內供奉孫臏坐像,嚴肅莊重。孫臏,戰國軍事家,齊國阿(今山東阿陻之間),孫武子之孫,與龐涓同在雲夢山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曾為齊威王軍師,大敗魏軍于馬陵。著有《孫臏兵法》。


孫臏祖師

二排六根方形石柱
    洞中有二排六根方形石柱。柱正面淺浮雕線刻八仙和神話傳說人物14幅。後排四柱並列,高浮雕牡丹、蓮荷,中間棱形畫面圖案《白猿盜桃》、《孫臏下山》等戲曲故事三幅。四柱正面鐫刻楹聯:“會眾英勘亂天下;掃群魔旋轉乾坤。”“周流天下萬古長,參贊化育伯王師。”中間二柱的左右面、兩邊二柱的向內面,每面淺浮雕線刻四組戲曲故事共24幅。這些雕刻構圖嚴謹,比例適度,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白猿盜桃》和《孫臏下山》優為上乘。,雲夢山被評為AAAA景區,就是靠洗塵洞的楹聯和浮雕畫,這24幅浮雕畫具有極其珍貴的文物價值,是考證中國戲曲史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白猿真人送孫臏祖師天書

白猿偷桃獻天書,傳說,當年孫臏隨鬼谷先生學藝期間,在山上開闢了一片荒地,種植了很多桃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桃園,孫臏種植的桃樹,是按鬼谷先生教他的陣方法種植的,孫臏種的桃果大、肉厚、味鮮。在雲夢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因孩子長得滿身白毛,又像猴子,人稱“小白猿”。母親常年臥病不起,偶而一次做夢夢見仙人指點,“吃了雲夢山上的仙桃,你的病就會痊癒。”白猿是個孝子,知道後,就到桃園偷桃,結果進入桃園還沒來得及摘桃,迷失了方向,被孫臏抓住了。孫臏問他為何偷桃,白猿便把原因告訴了孫臏,孫臏聽過之後,知道白猿是個孝子,就摘下了桃子送給了白猿。白猿母親吃過桃之後,果然病好了,為了感謝孫臏,就把祖傳的兵書送給了孫臏,以謝救命之恩。這就是“白猿偷桃獻天書”。另有版本雲夢蟠桃果大、肉厚、味鮮,遠近馳名。傳說西天王母聞訊後,遂派白猿猴前來偷取,以為蟠桃盛會所用。



觀士音菩薩鋒劍春秋一書中曾救過東方朔


雲夢山水簾洞王禪照片命相師的祖師爺

      洞口絕壁上刻有明代萬曆年間洛陽通判豆文的摩崖題記“鬼谷先生隱處,水簾洞”。
                                                                                                    
    洞口左側有其七絕《詣水簾洞有感》,“天開玄竅授名賢,地湧靈泉在裡邊,萬古水甘簾不卷,有誰讀易絕韋編”。



各宮廟主持主委進香謁祖


 三拜九叩


五營兵將令旗


香火鼎盛


玉虛隨帛允


無謂香起騰


準備下山去鬼谷清溪的孫臏閣謁祖


走出映瑞門


鬼谷清溪


鬼谷清溪往下階梯是五里鬼谷有個孫臏閣


五里鬼谷


由下往上照


五里鬼谷


搭乘接駁車到孫臏閣


保留以前照片驢車接駁


 以前是溪谷只能用走的往返約兩個鍾頭


孫臏閣


孫臏閣內院


孫臏祖師


 孫臏閣內院


孫臏閣


孫臏閣


孫臏閣


這是五里鬼穀門前的牌坊,就在雲夢山入口處旁,與雲夢山的主要景點入山有兩條路的。


雲夢山接駁車


孫臏閣對面


 搭接駁車準備吃午餐








結束一天的行程大家照一張團體照

 野史逸聞

 神話傳說

  相傳,鬼穀子是村夫慶隆和東海龍女的兒子。慶隆和龍女雖被東海龍王壓死在雲夢山中,化作一道山嶺和龍泉,但陰魂不散,要借體繁衍,為後人造福。

  兩千多年前,朝歌城南王莊王員外的夫人懷孕三年之久而不分娩。初春一天之夜,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大雨如注。人們都為這不正常的天象說長道短,驀地從空中飛來一個火球,直飛到王夫人床前,正反各轉三圈,變作一條小花蛇,慢悠悠鑽入王夫人的被窩,隨之聽得嬰兒的呱呱哭泣。家人掀開被窩,王夫人生下一個滿頭紅發,容貌醜陋的丫頭。王員外十分沮喪,長歎一聲,拂袖而去。王夫人見老爺如此煩惱,也暗暗抽泣。正在這時,小女嬰突然坐起,拉著王夫人的手細聲細語地說:“媽媽,別難過,我會變美麗的。”話音見落,這女嬰就倒下嚥了氣,王夫人又捋脖子,口中又不住喊叫:“兒呀,快醒醒,娘不嫌你長的醜。快醒醒吧!”拍了一次又一次,捋了一遍又一遍,眼淚哭幹了,嗓子喊啞了,整整折騰了一個夜晚。黎明時分,只聽女嬰哇的一聲蘇醒過來。王夫人喜出望外,定睛一看,小女滿頭黑髮,唇紅齒白,十分可愛。王夫人忙讓丫環請來老爺。王員外一見大吃一驚,心中不住思忖:三年不墜,火球助催,紫氣東來,醜女變美,是大福大貴之兆,王家的好氣數。想著想著,不禁大笑不止,走到床前說:“夫人,晨曦吉辰,迎霞聚瑞,我看女兒必有大福大貴,咱就取名霞瑞,你看如何?”夫人點頭稱是。

  歲月流逝,轉眼十八個冬春過去,霞瑞姑娘身居閨房,學習針線,攻讀詩文。她越長越俊俏,白皙的杏仁臉上嵌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兩個酒窩之間夾著一個櫻桃小嘴,令人喜愛。但她性格倔強,不拘於舊禮,善於言談,又講直理,對於父母的話也不是百依百順。日漸厭惡閨中生活,常常在丫環小雲陪伴下到花園嬉戲。有時還背著父母到田間去問農桑。是年朝歌奇旱,河溪斷流,水井乾枯,大地龜裂,五穀不收。王員外家一塊三頃地的穀子,只留下一棵禾苗,但長勢卻十分喜人,穀杆如蘆葦,葉子賽高粱,穀穗像狼尾,沉甸甸,金燦燦,微風吹拂,點頭搖曳,而且還散發出噴噴香味。霞瑞姑娘聽說自家地裡長了這棵奇谷,就讓家奴收來,放到繡樓,頓時閨房之內香氣四溢,使人陶醉。姑娘對丫環說:“如此好的穀子,要好好保存起來,來年多種一些。”丫環把穀穗放在手中揉搓著變成了一顆熠熠透明的珠子,而且香味更加濃郁。姑娘接過珠子,正想聞一下,這珠子一下鑽進口中,欲吐出,又溜進喉嚨。霞瑞咽下珠子不久,頓覺腹內舒暢,筋骨蘇軟,渾身乏困,一頭倒下就睡著了。

 一個月之後,姑娘不思飯食,身體漸漸消瘦。主僕二人都不知何故。快嘴的丫環告訴了夫人,王夫人見女兒如此消瘦,心疼萬分,問明情由,忙著請名醫調理。連吃兩個月草藥,仍不見效,卻見女兒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王員外得知消息,恰似五雷轟頂,把夫人叫到客廳,怒氣衝天地說:“你養的好女兒,竟如此傷風敗俗,我乃赫赫大戶,叫我如何做人?”夫人忙陪笑臉:“老爺息怒,家醜不可外揚,你要想個兩全之策才是呀!”兩人如此這般商量半天,決定把女兒連夜趕出家門,免得事後別人說三道四。

霞瑞姑娘,蒙冤受屈,在丫環陪同下,毅然離開家門。路漫漫何處奔走,天蒼蒼哪裡安身?姑娘看看丫環,丫環望望姑娘,兩人心如火焚,悲困交加;姑娘緊咬嘴唇:“雲妹,我們走,走到天涯海角,讓天下人知道我王霞瑞是清白之人。”主僕二人離開王家莊,朝著北斗星的方向走去。

     兩個弱小女子,哪裡經過這樣的風霜。尤其是霞瑞姑娘,腹中已有三月的嬰兒,行走更是艱難,雙腳都磨出了血泡,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一天中午,她們走到黃河邊,又饑,又渴,寸步不想挪動,就坐在河邊歇息。剛一坐下,就進入夢鄉。待她們一覺醒來,面前站著一位和善可親的老太太,籃子裡盛著熱騰騰的白蒸饃,沒等她們開口,老太太就把饃送到她們手中。二人連個“謝”字都沒來得及說,就狼吞虎嚥地吃起來。老太太坐下來問道:“兩位女子如何這樣狼狽,你們要到哪裡去?”霞瑞搖搖頭,沒說話,直爽的小雲把姑娘的隱情一五一十講了出來。老太太啟唇一笑:“這就是了。你們既然對我講了真話,我也把真話告訴你們。我乃西天老母,在這裡等候多時,專門來點化你們。霞瑞姑娘,你雖是母親所生,但不是你母親的骨血,而是東海龍王女兒的化身。你和慶隆相愛,情真意切,雖未遂願,上天有眼,來世相逢。你所吞食的珠子正是慶隆的精髓。腹中嬰兒就是你和慶隆的後代。”霞瑞和小雲雙膝跪地,連連叩頭,感謝西天老母的指點。快嘴的小雲又問:“既是這樣,請問老母,我們主僕該到哪裡存身才好?”老母沒有正面回答,信口念了小詩一首讓小雲琢磨:

 “朝曦吳天似血染,歌舞昇平誰人歡?雲海滾滾來天半,夢境滋滋潤丹田。”

 小雲半天沒有品出味道,原來這是首藏頭詩。霞瑞把四句詩的頭四個字一連,即為“朝歌雲夢”。雖說知道了老母指點的去處,但又不願到雲夢隱身,於是又懇求說:“再求老母點化,那裡離我家鄉太近,鑒於父母盛怒,眼下我實在不能從命。”老母思忖片刻:“也罷。你們可先到臨漳穀子村寄身,日後再作道理。”主僕二人連聲道謝,抬頭卻不見了老母。

不一日,她們來到穀子村,卻見一村婦在村頭迎接。村婦像接閨女似地把她們接人家中。從此,她們老少三個女性組成了一個家庭,朝朝暮暮,形影不離,勤快的小雲,把村婦和姑娘照料得十分如意。轉眼六個月過去了。冬去春來,夏天又到了。一天,姑娘正在院裡給未來的孩子做衣服,頓覺腹內疼痛難忍,村婦和小雲忙把姑娘扶進屋,讓她躺在床上,一眨眼村婦變成了老母模樣,慈祥地說:“霞瑞姑娘,我們該走了,不到雲夢山,你的孩子不會出生的。”說話間,只聽一聲巨響,狂風驟起,老母忙讓小雲也上到床上,閉上眼睛。那床慢悠悠飄了起來,不知不覺來到雲夢上空,左轉三圈右轉三圈,悠然地落到地上。姑娘睜眼一看,好像來到人間仙境。峰巒疊翠,林木蔥郁,雲霧瀠瀠,氣象萬千,泉水潺潺,百鳥齊鳴,野花爭妍鬥豔,主僕看得眼花繚亂。西天老母把她們帶到水簾洞口:“姑娘請進,這就是你的安身之處。”舉目一看,青山參天,野藤漫漫,野花芬芳,蝶飛燕舞,串串晶瑩的水珠從洞口滴落,恰似一幅珠簾懸於洞口,頓覺心曠神怡,正要向西天老母說聲謝謝,卻不見了她的蹤影。她們二人漫步向洞中走去,只見洞頂琳琅滿目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景象奇特。洞的盡頭有一水潭,清澈見底,小雲舀了一瓢水,遞與姑娘,這水甘甜可口,姑娘一飲而盡,頓覺清爽。霞瑞對這個安身之地十分滿意,主僕二人拍手稱好。正值暑日,知了聲聲,真所謂“鳴蟬躁林愈靜”。正當她倆欣賞這幽靜的環境時,霞瑞又覺腹內疼痛,小雲忙攙扶姑娘回到洞內,姑娘一陣頭暈目眩,腹中的嬰兒蹴呱呱墜地了。一看是個白胖的男孩,霞瑞、小雲喜出望外,熱淚盈眶。滿月之後,霞瑞把小雲叫到跟前甜甜地問道:“雲妹,這孩子該姓什麼,叫什麼呢?”“我說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時知了叫的正歡,取名叫蟬如何?”霞瑞一聽十分高興:“小雲,你說到我心坎上了。不過,我因吞食奇穀而生子,就叫鬼穀子吧!”因此後人有叫他鬼穀子的,也有叫他王蟬的。在他成年以後也有叫他王禪的。

洞府真仙

傳說鬼穀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又號玄微子。

洞府就是洞天,是神仙住的名山聖境,又稱洞天福地。傳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藏》中有一部專寫洞天福地的書叫做《洞天福地嶽讀名山記》。浙江余杭縣境內的“洞霄宮”就是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被稱為“大滌洞天”。元代的鄧牧專有《洞霄圖志》六卷,記敘該宮勝景。

真仙又稱真人,只有得道成仙後方可稱為真人。莊子稱老君為“博大真人”;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稱文子為“通玄真人”,稱列子為“沖虛真人”,稱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宋代道士張伯瑞被稱為“紫陽真人”;元太祖封丘處機為“長春真人”。

玄微真人鬼穀子住在鬼穀洞天,是為了在凡間度幾位仙人去洞天。無奈蘇、張、孫、龐諸弟子皆塵緣未盡,凡心未了。鬼穀子只好在暗中關注弟子,不時助正抑邪。

相傳鬼穀子有隱形藏體之術,混天移地之法;會投胎換骨,超脫生死;撒豆為兵,斬草為馬;揣情摩意,縱橫捭闔。

相傳,鬼穀子的母親是天上彩霞星,托生在朝歌城南王家莊王員外家中,取名曰霞瑞。因食奇穀懷孕,被逐在雲夢山中生子,取名鬼穀子。

  鬼穀子晚年歸隱雲夢山,一則聚徒講學,二則孝敬老母。一日,王霞瑞把鬼穀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娘為你飽受人間疾苦,如今為娘兩鬢斑白,風燭殘年,娘無他求,我死後,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龍聚匯的地方。兒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從井水中可以看到為娘的身影。”話剛說完,就謝世歸天了。

鬼穀子悲痛不已,眼含熱淚在九龍聚匯之處安葬了母親。為早日再見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親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親的容顏。朝看母親十八九,暮觀老母鬢如霜。從此鬼穀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邊瞻仰母親的遺容。星轉鬥移,天長日久,鬼穀子又發現了此井的一個奧秘,根據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氣陰晴變化。井水上升,天陰有雨,井水下降,則無雨天晴,因此這口井又被稱為“井中洞天”。

此井是鬼穀子為懷念其母而鑿,故曰“鬼谷井”。

 登臨沂蒙山翠雲觀王禪殿第一次謁祖


 蒙山停車塲可停好幾百輛車輛


神農時代的赤松子。他在久遠的年代便來到蒙山,保護這裡風調雨順、百姓安樂。傳說裡蒙山古代仙人羨門子和鬼穀子、鐘離子都曾在此祭神祈雨,仙氣氤氳,源遠脈長。

 傳說蒙山上有座蟠桃園,是王母娘娘領著仙女親手栽的。王母娘娘查看了許多名山大川,覺得蒙山有一種其它地方所沒有的靈氣和仙氣、雨水足,氣候適宜,就在  這裡種了七棵蟠桃樹。每年三月初二,王母娘娘都派仙女到雲蒙山摘蟠桃,然後在昆侖山西瑤池開蟠桃大會,請各路神仙都去嘗鮮。那蟠桃園,王母娘娘一直托鬼穀子王禪照管著。王禪在照管蟠桃園的時候,偶然發現大小雲蒙山峰的懸崖峭壁上長著一種苔蘚地衣似的東西,把它采來泡茶喝,味道甘美清爽無比,就把它獻給王母娘娘品嘗。王母娘娘發現它果然具有一種獨特的風味,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到這裡來品茗蒙山的雲芝茶,天壺峰就是王母娘娘泡茶用的壺。據說每年七月十五風清月高的夜晚,在棲鳳山上還能聽到天壺峰發出的嘩嘩的倒水聲呢。

穿過“翠林道”就是蒙山的古老建築“翠雲觀”,觀內觀外破舊不堪更顯得古老滄桑。翠雲觀內有三件寶:“古井、千年何首烏、江北第一杉”。古井;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井深6米水深2米,長年不枯,為道人生活用水來源。井富含礦物質,清冽甘甜,傳說那治百病,譽為“神水”。有時井中由然出雲,預示蒙山必下大雨。

翠雲觀進門右側牆角有幾棵“千年何首烏”,為廖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經葉均藥用,具滋補、活血、養神、烏髮等功效。據記載此何首烏于宋宣和年間建廟時已在,至今已達900餘年,現長於廟基內,估有臉盆經粗,傳說雌雄成雙,狀如人形,又為赤首烏,更為名貴。






  

入蒙山入口處打火機不準入山否則罰金設有保管處





杉木步道

蒙山藥園
順著石板路開始進山,兩側植被茂盛,溪水長流。首先進入“藥園”,一尊5米多高的漢白玉李時珍雕像佇立在路旁。該藥園彙集了蒙山大部分名貴藥材,如天麻、靈芝、何首烏、紫草、紫白、花丹參、黃苓等100400餘種是山東藥用植物資源決議庫。園內景觀別致,茅草、藥園子錯落有致,如果時間充盈,細細參觀一定受益匪淺。



 蒙山藥園


李時珍雕像


下山腳那長達三公里的滑道漂流。坐在橡皮滑艇上,順著滑道漂流而下,過彎道,下急流,緩急交替。下山回來打算乘座人民幣五十元


走過石階“修行”不好走還在開發中


回頭照一張 





往左邊座索道登蒙山,往右邊走石階登蒙山“修行”


 蒙山森林漂流


 蒙山森林索道


 蒙山森林索道入口處來回人民幣一百元


穿過“翠林道”就是蒙山的古老建築“翠雲觀”,觀內觀外破舊不堪更顯得古老滄桑。翠雲觀內有三件寶:“古井、千年何首烏、江北第一杉”。古井;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井深6米水深2米,長年不枯,為道人生活用水來源。井富含礦物質,清冽甘甜,傳說那治百病,譽為“神水”。有時井中由然出雲,預示蒙山必下大雨。


孫臏洞 參考就好


孫臏洞


 翠雲觀


  翠雲觀


 翠雲觀
 此次參加的朝聖團


翠雲觀
 

“翠雲觀”的道觀,入口處有一幅太極陰陽圖,左右對聯書:“虔心秉燭神如在,沐手焚香神有靈”


翠雲觀王蟬殿

翠雲觀進門右側牆角有幾棵“千年何首烏”,為廖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經葉均藥用,具滋補、活血、養神、烏髮等功效。據記載此何首烏于宋宣和年間建廟時已在,至今已達900餘年,現長於廟基內,估有臉盆經粗,傳說雌雄成雙,狀如人形,又為赤首烏,更為名貴。



翠雲觀王蟬老祖


蒙山翠雲觀王禪殿王禪老祖神像
命相師的祖師爺王禪老祖

 這是此次來最大目的趕快照相,回去博照片,王禪老祖在中國有許多道場,信仰的人也很多,能流傳兩千多年,且保留在這蒙山深山中,實在不容易。王禪殿裡供香火讓人禮拜,不收門票,香和臺灣一樣,來參拜的香火鼎盛。


 翠雲觀王禪殿內王禪老祖
當地人真心禮拜
命相師的祖師爺王禪老祖


賜福殿人潮不絕


賜福殿


觀音殿


觀音神像備有香爐及香供人參拜
三叩九拜有夠真誠


道氣氤氳王禪殿人潮


翠雲觀盛開的紫滕 


在翠雲觀的“王禪殿”大門右側有一棵“江北第一杉”枝葉茂盛,名稱:三尖杉,粗榧科、常綠喬木,亞熱帶樹種,浙、、鄂、川、雲等南方大量分佈。據考證,在北方很難成活,該樹康熙年間由道人由南方帶回植入,距今已有300餘年。其樹有藥用價值,全株入藥抗癌、潤肺、止咳、消積。種子含油30%以上。能達此樹之茂密絕無僅有,實為“江北第一杉”。


翠雲觀的下面就是“雨王廟” 廟中所祀主神——雨王,是蒙山地區專祀的司雨神靈,這位雨王即不在薑子牙《封神演義》七十二部正神當中,也不在中國民間普遍信仰的專司風雨的神祗譜系中(如龍王、關公等)。雨王神的來歷眾說紛紜,但最被認可的說法是認為雨王是神農時代的一位雨師赤松子。看來這位神仙對蒙山情有獨鍾,在很早的年代便來到蒙山,保護此地風調雨順,百姓安樂。傳說裡蒙山古代仙人羨門子以及稍後的鬼穀子、鐘離子都曾在此祭神祈雨,仙氣氤氳,源遠脈長,可見蒙山祭祀雨神的傳統之久遠。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雨王廟建于金朝明昌年間,“祈雨輒靈,香火頗盛


雨王廟


 登索道下山


覽車上觀景  

《新問鼎》中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或利),又名王禪,號玄微子,春秋末戰國初時人。祖籍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雲霧山鬼穀嶺。“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穀子的稱呼,是先秦諸子之一。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其實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他通天徹地,兼顧數家學問,人不能及。一是神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二是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軍,鬼神莫測;三是遊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四是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學究精深。

 《鬼穀子》一書是其後學者根據其言論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主要講述有關謀略的理論。

文獻記載

卻說周之陽城,有一處地面,名曰鬼穀。以其山深樹密,幽不可測,似非人之所居,故雲鬼穀。內中有一隱者,但自號曰鬼穀子,相傳姓王 名詡,晉平公時人,在雲夢山與宋人墨翟,一同采藥修道……其人通天徹地,有幾家學問,人不能及。那幾家學問: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卻病延年,服食異引,平地飛升。 ——《東周列國志》

孟軻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翱翔,墨翟執儉確之教,尹文課名實之符,野老治國於地利,騶子養政于天文,申商刀鋸以制理,鬼穀唇吻以策勳,屍佼兼總於雜術,青史曲綴以街談。

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辭雅;管晏屬篇,事核而言練;列禦寇之書,氣偉而采奇;鄒子之說,心奢而辭壯;墨翟隨巢,意顯而語質;屍佼尉繚,術通而文鈍;鶡冠綿綿,亟發深言;鬼穀眇眇,每環奧義。情辨以澤,文子擅其能;辭約而精,尹文得其要。 ——《文心雕龍•諸子》

鬼谷先生,晉平公時人,隱居鬼穀,因為其號。先生姓王名利,亦居清溪山中。蘇秦、張儀,從之學縱橫之術。二子欲馳騖諸侯之國,以智詐相傾奪,不可化以至道。夫至道玄微,非下才得造次而傳。先生痛其道廢絕,數對蘇、張涕泣,然終不能寤。蘇、張學成別去,先生與一隻履,化為犬,北引二子即日到秦矣。先生凝神守一,樸而不露。在人間數百歲,後不知所之。秦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禦草以覆死人面,遂活。有司上聞,始皇遣使賚草以問先生。先生曰:“巨海之中有十洲,曰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長洲二字原缺,據黃本補)元洲、流洲、光生洲、鳳麟洲、聚窟洲、此草是祖洲不死草也。生在瓊田中,亦名養神芝。其葉似菰,不叢生,一株可活千人耳。(出《仙傳拾遺》)

【譯文】

 鬼谷先生是戰國時代晉平公對人,因為隱居在鬼穀山中,就用鬼穀作了他的名號。鬼谷先生原名叫王利,曾住在清溪山裡。戰國時的蘇秦、張儀曾向鬼谷先生學習“合縱連橫”的策略。他倆打算去遊說各國的諸侯,用狡詐和鬥智互相傾軋爭奪,而不是用道家的主張去感化諸侯,消除征戰和紛爭。這是因為道家的理論是非常深奧玄妙的,一般的平庸淺薄之輩是不可能得到道家真傳的。鬼谷先生因為他尊崇的道學越來越不被人理解接受而十分悲痛,常常一面流著淚一面給蘇秦、張儀講解道家理論。但蘇秦、張儀始終不開竅。後來他倆學成離開鬼谷先生,先生脫下一隻鞋變成了一隻狗,這狗帶著蘇、張二人向北走,當天就到了秦國。鬼谷先生專心致志地修道,為人樸實無華從不鋒芒外露。在世間活了好幾百年,後來不知去了哪裡。秦始皇在位時,西域的大宛國有很多含冤而死的人橫臥在野外道旁。有一種鳥銜來了一種草,蓋在死人臉上,死人就復活了。官府把這事報告給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人帶著那種草去請教鬼谷先生。先生說:“大海之中有十座仙洲,它們是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光生洲、鳳麟洲、聚窟洲,這種草是祖洲的不死草。生長在瓊玉的田地裡,也叫養神芝。這種草的葉子像菰米茭白,只單獨生長,不是一叢叢地生長。一株不死草,就可以救活上千的人。”

文學刻畫

  有關鬼穀子的文學刻畫甚多,主要有文學刻畫與民間傳奇兩類。文學刻畫主要有下述作品:

  1. 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

  2. 楊景淐的《鬼谷四友志》

  3. 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鬼穀子傳說的夢幻神奇,為考證鬼穀的真真實位址帶來了更多的難點,歷史上,關於鬼穀子的隱居地鬼穀的地點,有幾種說法:
    1、在齊國境內。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說,蘇秦“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這是最早的說法,說明蘇秦跟師學縱橫術的地方,應該是在齊國境內。
2、在河南登封地區的陽城。唐朝學者裴駰作《史記集解》,引用東晉學者徐廣的說法:“穎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另一學者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說:“鬼谷在洛州陽城縣北五裡”。唐朝李吉甫的《元和君縣誌》記載,“鬼穀在告城縣北,即六國時鬼谷先生所居也。”
3、在湖北的當陽,即臨沮。郭璞的《遊仙詩》說鬼穀子是“青溪千萬仞”中的隱士,唐朝李善注解此詩時引用《荊州記》說:“臨沮縣有青溪山,山東有泉,泉側有道士精舍。”所以,臨沮的清溪山,是鬼穀子的隱居處。
    4、在山西三原縣北的雲陽,即“扶風池陽”。唐代學者司馬貞在《史記•蘇秦列傳》的“索隱”中,陝西的扶風池陽有鬼穀墟。
    5、在河南的伊陽,即今的汝陽。明代正德年間《汝州州志》記載,河南的伊陽雲夢山有鬼穀子的修道處。
    6、在陝西石泉縣境內的雲霧山。五代後蜀杜光庭杜光庭在《錄異記》中指出,“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居漢濱鬼穀山。”而雲霧山在漢江之北僅僅20公里,其主峰古稱鬼穀嶺。明代《興安府志》說:“鬼穀子嶺,在雲霧山中,相傳先生(鬼穀子)隱處,有廢址,其鐵棺尚存。”清康熙、道光,及民國時的《石泉縣誌》,均有對鬼穀子遺跡的記載。現在山上除有古碑記載“鬼穀經歷之處”外,還有清溪、鬼谷神田、藏經洞、鬼穀仙洞等有關鬼穀子的諸多遺跡。雲霧山鬼谷嶺居秦嶺中南部,戰國時期它地處楚國和秦國交界之處,距秦都咸陽只有100多公里,一二日可到;南下在漢江乘船二三日也可到楚都郢(江陵),其地理位置很符合蘇秦、張儀在此學成後去秦、楚遊說。
    7、在寧波。據《寧波縣誌》記載:“鬼穀子居青溪之鬼穀”。當今學者陳蒲清認為,鬼穀最有可能在河南淇縣的雲夢山。理由至少有兩條:第一,淇縣雲夢山是太行山的餘脈,位於黃土高原與華北大平原的交界處,據淇縣縣城朝歌鎮大約十五公里,群峰秀麗而宏偉,雲夢山五裡長的山谷叫“鬼穀”,山頂有“鬼穀洞”,這裡傳說是鬼穀子的誕生地,山頂還有傳說的“孫臏洞”、“龐涓洞”、“毛遂洞”等,此外,千平米的懸崖叫“天書崖”,上面仿佛依稀有字跡,據說是鬼穀子把華元真人傳授的天書刻在上面。第二,淇縣的雲夢山可以印證《史記》記載的蘇秦“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淇縣在西周時原是衛國的都城,後來赤狄人攻衛,衛懿公被殺,都城被毀,衛人難逃,在齊恒公的幫助下,重建都城于楚丘,即今天的河南滑縣,齊恒公趕走赤狄人之後,該地很可能併入了齊國的版圖。那麼,當時西周的蘇秦和魏人張儀,完全可能入齊,於雲夢山拜鬼穀子為師。《史記》的記載應該是真實的,“師于齊”,極有可能是在衛國都城附近的雲夢山拜師,鬼穀在淇縣的雲夢山最有可能。
    雖然關於鬼穀子的傳說神秘莫測,關於鬼穀的真實地點也眾說紛紜,但鬼穀子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應該是確有其人的。漢人的一系列著作證明鬼谷先生是真實人物。作為嚴肅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的《蘇秦列傳》和《張議列傳》中,分別記載他們兩位元師承于鬼谷先生。西漢末年的哲學家楊雄曾批評鬼穀子說:“儀、秦學乎鬼穀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乎?”“詐人也,聖人惡諸。”(參看王充《論衡》。)東漢的哲學家王充也說:“佞人自有知以詐人,及其說人主,須術以動上。……術則從橫,師則鬼穀也。”(參看王充《論衡》。)特別是西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劉向在他的《說苑•善說》中大量引用鬼穀子的話語,與旬子、子貢等人的話列在一起,用來論證自己推崇談說之術的觀點。比如,劉向在文中大段引用鬼穀子的話:“鬼穀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辨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於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參看劉向《說苑•善說》)旬子、子貢皆是現實的歷史人物,鬼穀子看來也不會是虛構的。漢人極有可能讀過《鬼穀子》,劉向的引用十分真切。
    鬼穀子其實原來不一定是神秘的,因隱居地而得名號,像晉人徐廣說的:“穎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古代的隱士很多不說自己姓名,而以其名號流傳。唐高宗時的學者李善在《文選注》中說:“《鬼穀子序》曰:‘周時有豪士隱于鬼穀者,自號鬼穀子。言其自遠也。然鬼穀之名,隱者通號也’”隱居鬼穀,自稱為鬼穀子,可能因為鬼穀子是最早最徹底的隱居者,鬼谷也成了隱居者的統稱。這本來並不神秘,但可能因為“鬼穀”兩個字實在容易讓人產生神秘的聯想,當魏晉南北朝時,鬼神之說盛行,真實歷史人物鬼穀子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加上後來鬼穀子與道教發生了關係,就更神秘了。亦仙亦道,亦神亦人,亦真亦假,亦虛亦實,關於鬼穀子的傳說就更多、更雜、更神了。其實,史書對鬼谷先生的記載是比較確定的,儘管這些記載確實很不詳:
    南朝著名史學家裴駰的《史記集解》記載,“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蓋其人所居,因為號。”東漢學者應劭的《風俗通義》記載,“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受詔總管編纂周、隋史書的魏征于《隋書•經籍志》中說:“鬼穀子,周世隱于鬼穀。”唐朝另一大政治家長孫無忌于《鬼穀子序》中說:“鬼穀子,楚人也,周世隱于鬼穀。”北宋的宰相、著名學者李昉于《太平御覽》的《禮儀部•齋戒•儺》中說:“周有豪士,居鬼穀,號為鬼谷先生。蘇秦、張儀往見之。先生曰:‘吾將為二子陳言至道,子其齋戒,擇日而學。’後,儀、秦齋戒而往。”南宋學者王應麟在其所編的《玉海》中引《中興書目》言:“周時高士,無鄉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隱,自號鬼谷先生。” 乾隆時的學者秦恩複在《鬼穀子序》中引《道藏目錄》說:鬼穀子“姓王,名詡,晉平公時人。”
    關於鬼穀子的史料雖然不詳,但有一些方面是可以肯定的:鬼穀子是因隱居于“鬼穀”而稱為鬼穀子,鬼穀子是古代最著名的隱士之一,鬼穀子是春秋末戰國初人,與墨子同時代,是蘇秦、張儀的老師。史書說鬼穀子無鄉里、無族姓、無名字,這也是隱者常有的事。可能是根據清學者秦恩複對《道藏目錄》的引用,近現代許多人稱鬼穀子為王詡。儘管我們對這位著名隱者知之甚少,我們還是和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的觀點一樣,十分讚賞他的隱者風範:“吾愛鬼穀子,青溪無垢氛,囊括經世道,遺身在白雲。”(參看陳子昂《感遇》。)




  野史逸聞

 神話傳說
  相傳,鬼穀子是村夫慶隆和東海龍女的兒子。慶隆和龍女雖被東海龍王壓死在雲夢山中,化作一道山嶺和龍泉,但陰魂不散,要借體繁衍,為後人造福。
  兩千多年前,朝歌城南王莊王員外的夫人懷孕三年之久而不分娩。初春一天之夜,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大雨如注。人們都為這不正常的天象說長道短,驀地從空中飛來一個火球,直飛到王夫人床前,正反各轉三圈,變作一條小花蛇,慢悠悠鑽入王夫人的被窩,隨之聽得嬰兒的呱呱哭泣。家人掀開被窩,王夫人生下一個滿頭紅發,容貌醜陋的丫頭。王員外十分沮喪,長歎一聲,拂袖而去。王夫人見老爺如此煩惱,也暗暗抽泣。正在這時,小女嬰突然坐起,拉著王夫人的手細聲細語地說:“媽媽,別難過,我會變美麗的。”話音見落,這女嬰就倒下嚥了氣,王夫人又捋脖子,口中又不住喊叫:“兒呀,快醒醒,娘不嫌你長的醜。快醒醒吧!”拍了一次又一次,捋了一遍又一遍,眼淚哭幹了,嗓子喊啞了,整整折騰了一個夜晚。黎明時分,只聽女嬰哇的一聲蘇醒過來。王夫人喜出望外,定睛一看,小女滿頭黑髮,唇紅齒白,十分可愛。王夫人忙讓丫環請來老爺。王員外一見大吃一驚,心中不住思忖:三年不墜,火球助催,紫氣東來,醜女變美,是大福大貴之兆,王家的好氣數。想著想著,不禁大笑不止,走到床前說:“夫人,晨曦吉辰,迎霞聚瑞,我看女兒必有大福大貴,咱就取名霞瑞,你看如何?”夫人點頭稱是。
  歲月流逝,轉眼十八個冬春過去,霞瑞姑娘身居閨房,學習針線,攻讀詩文。她越長越俊俏,白皙的杏仁臉上嵌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兩個酒窩之間夾著一個櫻桃小嘴,令人喜愛。但她性格倔強,不拘於舊禮,善於言談,又講直理,對於父母的話也不是百依百順。日漸厭惡閨中生活,常常在丫環小雲陪伴下到花園嬉戲。有時還背著父母到田間去問農桑。是年朝歌奇旱,河溪斷流,水井乾枯,大地龜裂,五穀不收。王員外家一塊三頃地的穀子,只留下一棵禾苗,但長勢卻十分喜人,穀杆如蘆葦,葉子賽高粱,穀穗像狼尾,沉甸甸,金燦燦,微風吹拂,點頭搖曳,而且還散發出噴噴香味。霞瑞姑娘聽說自家地裡長了這棵奇谷,就讓家奴收來,放到繡樓,頓時閨房之內香氣四溢,使人陶醉。姑娘對丫環說:“如此好的穀子,要好好保存起來,來年多種一些。”丫環把穀穗放在手中揉搓著變成了一顆熠熠透明的珠子,而且香味更加濃郁。姑娘接過珠子,正想聞一下,這珠子一下鑽進口中,欲吐出,又溜進喉嚨。霞瑞咽下珠子不久,頓覺腹內舒暢,筋骨蘇軟,渾身乏困,一頭倒下就睡著了。
 一個月之後,姑娘不思飯食,身體漸漸消瘦。主僕二人都不知何故。快嘴的丫環告訴了夫人,王夫人見女兒如此消瘦,心疼萬分,問明情由,忙著請名醫調理。連吃兩個月草藥,仍不見效,卻見女兒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王員外得知消息,恰似五雷轟頂,把夫人叫到客廳,怒氣衝天地說:“你養的好女兒,竟如此傷風敗俗,我乃赫赫大戶,叫我如何做人?”夫人忙陪笑臉:“老爺息怒,家醜不可外揚,你要想個兩全之策才是呀!”兩人如此這般商量半天,決定把女兒連夜趕出家門,免得事後別人說三道四。
霞瑞姑娘,蒙冤受屈,在丫環陪同下,毅然離開家門。路漫漫何處奔走,天蒼蒼哪裡安身?姑娘看看丫環,丫環望望姑娘,兩人心如火焚,悲困交加;姑娘緊咬嘴唇:“雲妹,我們走,走到天涯海角,讓天下人知道我王霞瑞是清白之人。”主僕二人離開王家莊,朝著北斗星的方向走去。
     兩個弱小女子,哪裡經過這樣的風霜。尤其是霞瑞姑娘,腹中已有三月的嬰兒,行走更是艱難,雙腳都磨出了血泡,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一天中午,她們走到黃河邊,又饑,又渴,寸步不想挪動,就坐在河邊歇息。剛一坐下,就進入夢鄉。待她們一覺醒來,面前站著一位和善可親的老太太,籃子裡盛著熱騰騰的白蒸饃,沒等她們開口,老太太就把饃送到她們手中。二人連個“謝”字都沒來得及說,就狼吞虎嚥地吃起來。老太太坐下來問道:“兩位女子如何這樣狼狽,你們要到哪裡去?”霞瑞搖搖頭,沒說話,直爽的小雲把姑娘的隱情一五一十講了出來。老太太啟唇一笑:“這就是了。你們既然對我講了真話,我也把真話告訴你們。我乃西天老母,在這裡等候多時,專門來點化你們。霞瑞姑娘,你雖是母親所生,但不是你母親的骨血,而是東海龍王女兒的化身。你和慶隆相愛,情真意切,雖未遂願,上天有眼,來世相逢。你所吞食的珠子正是慶隆的精髓。腹中嬰兒就是你和慶隆的後代。”霞瑞和小雲雙膝跪地,連連叩頭,感謝西天老母的指點。快嘴的小雲又問:“既是這樣,請問老母,我們主僕該到哪裡存身才好?”老母沒有正面回答,信口念了小詩一首讓小雲琢磨:
 “朝曦吳天似血染,歌舞昇平誰人歡?雲海滾滾來天半,夢境滋滋潤丹田。”
 小雲半天沒有品出味道,原來這是首藏頭詩。霞瑞把四句詩的頭四個字一連,即為“朝歌雲夢”。雖說知道了老母指點的去處,但又不願到雲夢隱身,於是又懇求說:“再求老母點化,那裡離我家鄉太近,鑒於父母盛怒,眼下我實在不能從命。”老母思忖片刻:“也罷。你們可先到臨漳穀子村寄身,日後再作道理。”主僕二人連聲道謝,抬頭卻不見了老母。
不一日,她們來到穀子村,卻見一村婦在村頭迎接。村婦像接閨女似地把她們接人家中。從此,她們老少三個女性組成了一個家庭,朝朝暮暮,形影不離,勤快的小雲,把村婦和姑娘照料得十分如意。轉眼六個月過去了。冬去春來,夏天又到了。一天,姑娘正在院裡給未來的孩子做衣服,頓覺腹內疼痛難忍,村婦和小雲忙把姑娘扶進屋,讓她躺在床上,一眨眼村婦變成了老母模樣,慈祥地說:“霞瑞姑娘,我們該走了,不到雲夢山,你的孩子不會出生的。”說話間,只聽一聲巨響,狂風驟起,老母忙讓小雲也上到床上,閉上眼睛。那床慢悠悠飄了起來,不知不覺來到雲夢上空,左轉三圈右轉三圈,悠然地落到地上。姑娘睜眼一看,好像來到人間仙境。峰巒疊翠,林木蔥郁,雲霧瀠瀠,氣象萬千,泉水潺潺,百鳥齊鳴,野花爭妍鬥豔,主僕看得眼花繚亂。西天老母把她們帶到水簾洞口:“姑娘請進,這就是你的安身之處。”舉目一看,青山參天,野藤漫漫,野花芬芳,蝶飛燕舞,串串晶瑩的水珠從洞口滴落,恰似一幅珠簾懸於洞口,頓覺心曠神怡,正要向西天老母說聲謝謝,卻不見了她的蹤影。她們二人漫步向洞中走去,只見洞頂琳琅滿目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景象奇特。洞的盡頭有一水潭,清澈見底,小雲舀了一瓢水,遞與姑娘,這水甘甜可口,姑娘一飲而盡,頓覺清爽。霞瑞對這個安身之地十分滿意,主僕二人拍手稱好。正值暑日,知了聲聲,真所謂“鳴蟬躁林愈靜”。正當她倆欣賞這幽靜的環境時,霞瑞又覺腹內疼痛,小雲忙攙扶姑娘回到洞內,姑娘一陣頭暈目眩,腹中的嬰兒蹴呱呱墜地了。一看是個白胖的男孩,霞瑞、小雲喜出望外,熱淚盈眶。滿月之後,霞瑞把小雲叫到跟前甜甜地問道:“雲妹,這孩子該姓什麼,叫什麼呢?”“我說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時知了叫的正歡,取名叫蟬如何?”霞瑞一聽十分高興:“小雲,你說到我心坎上了。不過,我因吞食奇穀而生子,就叫鬼穀子吧!”因此後人有叫他鬼穀子的,也有叫他王蟬的。在他成年以後也有叫他王禪的。
洞府真仙
傳說鬼穀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又號玄微子。
洞府就是洞天,是神仙住的名山聖境,又稱洞天福地。傳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藏》中有一部專寫洞天福地的書叫做《洞天福地嶽讀名山記》。浙江余杭縣境內的“洞霄宮”就是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被稱為“大滌洞天”。元代的鄧牧專有《洞霄圖志》六卷,記敘該宮勝景。
真仙又稱真人,只有得道成仙後方可稱為真人。莊子稱老君為“博大真人”;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稱文子為“通玄真人”,稱列子為“沖虛真人”,稱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宋代道士張伯瑞被稱為“紫陽真人”;元太祖封丘處機為“長春真人”。
玄微真人鬼穀子住在鬼穀洞天,是為了在凡間度幾位仙人去洞天。無奈蘇、張、孫、龐諸弟子皆塵緣未盡,凡心未了。鬼穀子只好在暗中關注弟子,不時助正抑邪。
相傳鬼穀子有隱形藏體之術,混天移地之法;會投胎換骨,超脫生死;撒豆為兵,斬草為馬;揣情摩意,縱橫捭闔。
相傳,鬼穀子的母親是天上彩霞星,托生在朝歌城南王家莊王員外家中,取名曰霞瑞。因食奇穀懷孕,被逐在雲夢山中生子,取名鬼穀子。
  鬼穀子晚年歸隱雲夢山,一則聚徒講學,二則孝敬老母。一日,王霞瑞把鬼穀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娘為你飽受人間疾苦,如今為娘兩鬢斑白,風燭殘年,娘無他求,我死後,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龍聚匯的地方。兒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從井水中可以看到為娘的身影。”話剛說完,就謝世歸天了。
鬼穀子悲痛不已,眼含熱淚在九龍聚匯之處安葬了母親。為早日再見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親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親的容顏。朝看母親十八九,暮觀老母鬢如霜。從此鬼穀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邊瞻仰母親的遺容。星轉鬥移,天長日久,鬼穀子又發現了此井的一個奧秘,根據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氣陰晴變化。井水上升,天陰有雨,井水下降,則無雨天晴,因此這口井又被稱為“井中洞天”。
此井是鬼穀子為懷念其母而鑿,故曰“鬼谷井”。


鬼谷清溪

鬼谷先生原是中國古代傳說人物,言其為戰國時蘇秦、張儀之師,後被道教奉為古仙。 《史記•蘇秦列傳》曰:「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①《張儀列傳》曰:「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 ②唐司馬貞《索隱》曰:「鬼穀,地名也。扶風池陽,穎川陽城並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又樂一注《鬼穀子》書雲:『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穀。』」③蓋唐前世人已疑鬼谷先生之「烏有」;信之者,亦僅推知其為某人之號,其姓名、生平,皆付闕如。

   但是道教很早就視之為仙人。東晉南北朝時託名東方朔所著的《海內十洲記》即為他編寫了一段「仙話」。雲:「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如烏狀,銜此草(指上雲「不死草」)覆死人面,當時起坐而自活也。有司奏聞,始皇遣使者,繼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雲:『此草是東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瓊田中,或名為養神芝,其葉似菰苗,叢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於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 』乃使使者徐福,發童男女五百人,率攝樓船等入海尋祖洲,遂不返。 」④故託名葛洪的《枕中書》(實出於南北朝)即將鬼谷先生納入道教神仙譜系,稱:「鬼谷先生為太玄師,治青城山。」⑤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於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下「左位」中,列入鬼谷先生。南北朝所出之《文始先生無上真人關令內傳》,又署名鬼谷先生撰。 ⑥杜光庭《錄異記》卷一所記鬼谷先生,對之作了更多的增益。稱鬼谷先生為「古之真仙也。雲姓王氏。自軒轅之代,曆于商周,隨老君西化流沙。洎週末,複還中國,居漢濱鬼穀山。受道弟子百余人,惟張儀、蘇秦不慕神仙,好縱橫之術。時王綱頹弛,諸侯相征,陵弱暴寡,干戈雲擾。二子得志,肆唇吻于戰國之中,或遇或否,或迍或泰,以辯譎相高,爭名貪祿,無複雲林之志。先生遺儀秦書」⑦以責之。據此,其生活年代,竟上推至黃帝殷周時代,且是太上老君西行化胡的隨從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將其傳授縱橫術的縱橫家身份,改變為傳授神仙道術的神仙家身份,所傳授的不是縱橫術,而是神仙術,因此才遺書譴責「不慕神仙,好縱橫之術」的蘇秦、張儀。經此改造後,鬼谷先生就成為地道的古仙了。

 《正統道藏》太玄部收有《鬼穀子》三卷,講「知性寡累」,和揣摩、捭闔等術,自是後人偽託;洞神部方法類又有《鬼穀子天髓靈文》二卷,講隱形藏體,驅神入室等術。其開篇所雲:「水簾洞主鬼穀子」,以「秘密天文大道」「傳孫子(蓋指孫臏)、龐公(蓋指龐涓)」云云,⑧更不知何所據而雲然。

 鬼谷仙師王禪老祖

 王禪老祖俗稱「鬼穀子」,是歷史上有名的兵學家。在「寧波府志」雲:鬼穀子姓王名詡,西周時人。在「晁公武談書志」記載:鬼穀子,戰國時人,隱居穎川陽縣的『鬼穀』中,因以自號,長於養性治身。

 鬼穀子被尊稱為中國的「智聖」,著有「無字天書」流傳在世上,是戰國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的老師,授以縱橫之學。

 縱橫學的基本觀念就是「陰陽對待」。因為宇宙與陰陽代表一相對的觀念—盈、虛,消、長,剛、柔,禍、福,有、無,善、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以此相反而相成,這就是易經中所謂的「剛矛相摩,八卦相蕩」,也因此而演繹出世間萬事萬物一切錯綜複雜的現象。

 鬼穀子的兵學思想是宇宙化的一切方法、技術、原則、原理、以宇宙化為法則,一切以不違反宇宙原理為原則,可以以大包小,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大無其外,細無其內。

 鬼穀子的兵法是宇宙觀的,包含甚廣,不單對軍事、政治、外交、社會、經濟、人事,實乃包含宇宙一切。廣而運用之,他的兵學理論對象有八—天、地、日、月、陰、陽、鬼、神。

 鬼穀子的軍事思想導源於中國最古老的文化之學--易經八卦,他是世界古今最偉大精緻的數理哲學、科學、兵學,為當今世界有識之士所推崇。

 鬼穀子成道後,聖號「王禪老祖」,又稱「禪師菩薩」、「禪師爺祖」天界尊號為「玄風永振天尊」,也就是禪機山仙佛寺所供奉的「王禪老祖」。

 在中國大陸的河南省鄭州淇縣有一處鬼穀洞,據說是老祖當年修行之所,洞外立有老祖法像供民眾朝拜。

 鬼谷仙師 王禪老祖 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五日

 
王禪老祖,姓王名詡(或利),號玄微子,終其一生隱居在今湖北遠安縣青溪旁之

鬼穀洞,神秘至極,也有鬼谷先生之稱,其出生年代,有兩種說法:

1.軒轅黃帝到商周時代的人

2.晉時楚國的人

 王禪老祖最有名的弟子有四個,蘇秦、張儀、孫臏及龐涓。

春秋戰時代,蘇秦主張連橫,張儀主張合縱,孫臏、龐涓鬥法,也轟動當代。

 王禪老祖,上知天文 下通地埋,著「陰符」及「鬼穀子」二書,另外民間也傳說「無字天書」也是其所作。

在台灣除了算命、卜卦、業奉他為祖師外,還有據說鬼穀子雙目失明,以鏡掩飾,所以眼鏡業也以他為祖師,鬼谷仙師王禪老祖的生日是農曆三月二十五日。


水簾洞


迎霞聚瑞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這句諺語隱喻人不要怨天尤人,當失意落魄時,不要怪老天爺偏心,只能恨自己命薄乞丐命,但千萬不要喪志,英雄不怕出身低,只要勤儉奮鬥,總有成功的一天。

 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個家財萬貫的公子哥,平日不務正業,父親為他討一房媳婦,名叫阿秀,雖然出身卑微,但生性善良,容貌秀麗,而這公子哥不久就把父親遺產揮霍殆盡,並把阿秀賣給一個土財主為妾,最後錢財花光就淪落做乞丐。

 有一天土財主過生日,想說積點陰德,於是多擺幾桌招待乞丐,並分送一千多個龜粿給乞丐,阿秀心想前任丈夫應該也會來,特地做了十個包了銀子的粿,上面做了記號,希望給前任丈夫做生意,果然阿秀在乞丐中發現前任丈夫,偷偷將粿塞給他。

 前任丈夫在酒足飯飽後,提著重重的粿覺得累贅,就沿路一個一分錢賣給其他乞丐,只留兩個當晚餐吃,當晚吃粿時,咬了一口銀子掉下來,這時他才領悟到阿秀是要資助他,只恨自己沒福份,但已後悔不及。

 於是羞愧自殺~死前留下了這句: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2013年宏德宮山東日照九仙山孫臏書院第一次謁祖

揭開孫臏祖師九仙山袁達 李牧 獨孤陳 九天聖帝神秘面紗

驀然回首齊戰國時代牌孤山百將口古戰場孫臏、袁達、李牧、獨孤陳研究史料

                                            丹土古城藏遺蹟 豐厚文物處處見

                                           周末兵營牌孤城 激戰留蹟“百將口”

丹土古城藏遺蹟 豐厚文物處處見“周末兵營牌孤城 激戰留蹟“百將口”距五蓮縣城東南約25公里,在九仙山南麓即王世疃鄉遲家莊西北1.5公里處為戰國時期牌孤城遺址。此遺址由該村村民于1964 年冬首次發現,後經專家多次發掘考證,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75000平方米。古城堡城牆的遺蹟尚存,平均高度米,基寬 6.5 米,頂寬 3 米,由沙土夯築而成。

        此城址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北倚鳳凰嶺,南瀕遲家河,東鄰“百將口”,西望牌孤山城東西兩側各有一排長方形土坑,每坑長3.5米,寬2.5米。各坑間隔10米左右,沿山腳延綿遠伸,形成一條很長的防禦線。
        經發掘發現戰國時期銅璽 13 枚,諸多銅劍、戈、鏃及人骨等遺物,由此推斷,此城為戰國時所建。就城內外遺蹟、遺物考察,其湮廢時間當在秦統一之際。
        據清光緒《日照縣志》稱: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牧)營”。清乾隆《諸城縣志》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睦(牧)、袁達、獨孤陳(藤)於此。”
        九仙山東北部,有一片廣闊的的山頂平地,樹茂草深,有巨石壘砌的建築遺蹟,古名石倉,今名敖倉嶺,距牌孤城約7.8公里。清乾隆《諸城縣志》稱,相傳此處為“李睦(牧)等貯糧之所”。

        評析:我們從牌孤城遺址可得知: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吞並和征討地方王寇的戰爭已相當慘烈,據傳說在此處各參戰方曾損失過百員戰將,故稱“百將口
”。
        這個“百將口”在牌孤城的東側,東倚鐵固山,西傍鳳凰嶺,居高憑險,地勢十分險要,素稱要衝,相傳是戰國時期李睦(牧)的營壘所在,是古代溝通東方沿海南北交通的咽喉。現在縱貫該地區的通道,仍從此處經過。
        由此遺址中也可看到,戰國時期據險建城,防禦城牆牢固,銅制各種武器已相當發達,尤其13枚銅璽的發現,更證明瞭以銅制印已成為那個年代的時尚,這些銅璽象徵著威嚴的軍政權力已形成,分析璽印的文字特徵,據其部分出
土於齊都臨淄的類似文物,推斷它們應是齊國官璽,又一說為關稅銅印,即是在出關貨物上簽蓋印章。
        古代一些傳說有一定道理,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當時孫臏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這些銅璽和銅劍、戈、鏃等極有可能就是孫臏及其將領們留下的武器遺物、遺蹟,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隨著考古不斷深入,一些歷史懸念將逐步被解開。希望有關考古專家再去做進一步探索和論證,以便給予人們一個有關歷史真相的更明晰解釋。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位於五連縣城東南約25公里的街頭鎮遲家莊北。遺址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北倚鳳凰嶺,南頻遲家河,東臨百將口,西望盤古山,面積約7500平方米。據清光緒《日照縣誌》載: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營。清乾隆《諸城縣誌》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逵、袁達、獨孤陳於此。




右轉錯路滿山跑,陰錯陽差,竟然從牌山,牌孤城(盤古城)百將口方向走請閱讀後面篇幅牌孤山驀然回首齊戰國時代古戰場這也是孫臏祖師九天聖帝神威顯赫之神跡實証


B東區往五蓮山風景區走334省道。飛天賓館方向,可看牌孤城、牌孤山、百將口
A北山門有齊長城。


B東區往五蓮山風景區走334省道。飛天賓館方向,可看牌孤城、牌孤山、百將口
A北山門有齊長城。


B東區往五蓮山風景區走334省道。飛天賓館方向,可看牌孤城、牌孤山、百將口


A北山門有齊長城。九僊(仙)山齊長城門的入口


幾年前和宏德宮主持黃銣銡先來探尋,今年團體三十多人來緬懷兩千多年的遺跡。

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逵、袁達、獨孤陳

陳、識主三進三退。非野史所說袁達等是山賊,而是雄霸一方之寨主,袁達英勇善戰武藝超群、力大無窮袁達有萬夫不當之勇,殺得那上邦進貢,下邦讓位。粉底朝靴足下磴,腰中寶帶玉玲瓏,環眼豹頭生殺氣,赤鬚朱臉長威風。 劍眉鎖縐聲音亮,虎步斜趨身體雄。 若問此人何姓氏,袁達(九曜山)號野龍,英風所到鬼神驚。七國不得連年進貢,濟弱扶貧幫助百姓,連年兵災民不聊生之苦。孫臏慧眼識英雄知陳義行,識主三進三退,與孫臏大鬥法,終於心服口服,於九仙山拜孫臏真人為師,之後助孫臏真人擒龐涓,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兩千餘年


至於激戰百將口,於之前孫臏服袁達前。袁七國聞風喪膽連年進貢,大國跟小邦進貢,七國莫不對陳,這心頭之恨,各國層多次派大軍圍剿,皆被陳擊敗,損失大將百餘名,故名“百將口

孫臏真人先後收了十二位弟子,於擒龐涓後淡泊名利,歸隱於天台山得道昇天,生前巨著孫臏兵法。孫臏傳道主張順其自然慈悲感化"。的宗教信仰精神療瘉人們的心靈



城門內寫著九仙胜(勝)境


下走乘座接駁車到孫臏書屋


風景區很大風景幽美有接駁車這回最主要到孫臏書屋,其它景點就沒去。


們兩人來因農曆三月天氣還很冷,樹葉都沒長出來,滿山跑只有我們。


團員在是淡季,長假的時候滿山滿谷都是人潮,簡直是壯觀來形容。


上回與主持就在這吃午餐,可是很多動物我們不敢吃。


農家樂飯莊


牌樓題名"孫臏書院"


往這上去相傳孫臏真人,孫臏書院讀春秋,及註孫臏兵法之地方。


孫臏書屋就在此山之中至於孫臏在馬陵道打敗龐涓,報仇雪恨,隨棄軍師之職隱居九仙山的靴穀之首抱犢峰下,建茅屋修兵書,永不出山,並根據《孫子兵法》和自己的實踐,寫出了萬古流芳的《孫臏兵法》


沿


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五十五階


孫臏書屋



珍貴的全景


孫臏書屋內全景



左主任委員李鐘毓 右副主委賴文魁 



孫臏祖師虔誠信眾



一言一用,多言無用



2010年放置至今把灰塵擦拭剛好有釘子掛起來


財務長黃文芳 



七國將帥,四方歸順


七國將帥,四方歸順


天泉 

天泉、位於九仙山抱犢峰東側半山腰處,又名智慧泉,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常年下斷,大旱之年亦不斷流,泉水清澈甘朗,傳說孫臏飲此泉水,越發耳清目明,故此泉水又稱智慧泉"


天泉



夕陽漸漸的下山,只能做短暫的停留!




19794月被五蓮縣革命委員會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尋訪慕名已久的牌孤城遺址,去體味那盪氣迴腸的歷史情懷,重溫那蒼涼悲傷的歷史畫卷。

遺址位於五蓮縣街頭鎮遲家莊西北處,因北依九仙山支脈牌孤山,因而定名牌孤城遺址

遺址是一段凝固的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

尋訪遺址的過程,亦是一種厚重而深遠的意境。

曾數次路過這個被時間長河漸漸沖蝕得面目模糊的古城遺址,此次,是切實的拜訪了。

出日照,西行,至陳疃轉而北上,約半小時,即可達街頭鎮。

街頭鎮被喚作江北石材第一鎮,鎮子遍佈石材加工廠。看到人們開山鑿石的繁忙景象,想到尋訪的遺址為牌孤城(盤古城),我想到了盤古開天闢地,雖然這個聯想有點牽強。

沿鎮駐地東行,順一條鄉間小道前行(在古代應該算作驛道了),車子轉進了遲家莊村。透過車窗遠眺,慕名而訪的牌孤山就在眼前。行至山下,停車移步前行,牌孤城遺址保護標誌碑寂寥的矗立在一片麥田裡。初春的田野生機初綠,尚能看到碑誌存在,若在夏季,野草茂盛,我確信它會湮沒其中的。

遺址荒廢日久,牌孤城內(暫且稱之為吧)早已被不甚茂密的麥苗所覆蓋,幾乎找不到任何往昔的繁榮,只有周邊斷斷續續的城牆殘跡,還能依稀可辨這裡曾經是一座城池。

我在現場看到,遺址內種滿了莊稼,殘牆正被承包此地的農民年復一年、一壟一壟的逐步開墾利用。麥田內,散落著那個年代的陶瓷碎片,與土雜肥同色。

從不甚繁華的日照小城來到一座廢棄的古城,我所能感受到的,除了空寂,還是空寂。

而牌孤城,已經寂寥了兩千年。

如果不瞭解歷史,人們定會以為這裡與其他耕地無異。是的,金戈鐵馬的喧囂已遠去,馬踏過後的塵土亦隨風而散,歷史的車輪吱呀碾過,一切都複歸於寂靜。在很多人腦海中,歷史,就這樣輕易的被遺忘了。

但腳下這片土地,的確曾有一段悲壯的歷史。

隨同的專家給我介紹了牌孤城遺址概況。遺址面積約7500平方米。雖經兩千多年大自然的剝蝕,但古城的範圍仍然清晰可辨。東面城牆殘基平均高3米,東南角最高處5米,底寬9-12米,頂寬1-1.5米,系由沙土分層夯築而成,至今夯層十分明顯。城東西側各有一排長方形土坑,每坑長3.5米,寬2.5米,深約1.5米,各坑間隔10米左右,沿山腳綿延眼伸,形成一道防禦線。西側與南側城外有護城河,城北牌孤山前有古道相通,城東北約500米出有一百將口,古城北面牌孤山上有點將台,傳與楚軍作戰前孫臏曾在此點將。

據史料記載,牌孤城系戰國時期兵營遺址,是楚齊的邊界要塞,此城堡是楚國的守邊大將李睦在這裡建的兵營。

當時楚兵不時騷擾齊國邊寨,所以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李睦、袁達、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余名。儘管李睦、袁達、獨孤臣這三員大將驍勇無比,終抵不住孫軍師的精兵強將和神機妙算,經過幾天鏖戰,就被齊兵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兵營終於被齊軍佔領。

在這次戰役,齊軍還繳獲了九仙山中倉廒嶺上的楚兵糧倉一座,嶺上曾有石碾12盤,晝夜不停的輾米,供軍隊食用。解放後石碾被村民拉下山去做碾糧之用,現在只有一碾台還在孫臏書院下的溝底。

得勝後的孫臏為進一步鞏固邊防,隨即重整旗鼓,繼續在牌孤山頂修繕營房、寨柵,派重兵把守,並樹碑立傳,將此城劃歸齊國版圖。現在牌孤山頂的斷碑上仍記載著孫臏的軍功業績,可惜已被千年的苔蘚所淹沒,只留下一部分模模糊糊的字跡。

至於孫臏在馬陵道打敗龐涓,報仇雪恨,隨棄軍師之職隱居九仙山的靴穀之首抱犢峰下,建茅屋修兵書,永不出山,並根據《孫子兵法》和自己的實踐,寫出了萬古流芳的《孫臏兵法》,那又是後話了。

該遺址遺存豐富,陶片俯拾皆是,現存五蓮縣博物館有銅鼎、青銅劍等銅器及各類陶器。其中有一套刻有左桁正木的銅璽,為1964年冬季村民在古城發現,據考應為守邊大將的官印。

牌孤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地勢險要,風水極佳。

牌孤城北倚牌孤山,南有護城河,背風向陽,同時有貫穿東西大道,交通便利。

城堡建在牌孤山之上,牌孤山又是拔地而起的懸崖峭壁,山體的南坡,是一道相對高度近300米、坡度70多度的懸崖,象一塊巨大無比的幃幕,從山頂一直垂到山腳,面積幾乎圍住了半座山,陡險之極,禽獸難攀。

城堡左右溝壑縱橫,古樹參天,宜於伏兵。北依九仙山,下山有通道,南距營地2裡之遙是護城河,河兩岸的開闊地易於跑馬作戰,城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該遺址距齊長城遺址約25公里,據《齊魯歷史文化叢書》記載,牌孤城是長城戰略防禦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齊長城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牌孤城則是這道防線上重要的軍事據點。據考古學者對此處出土的兵器、銅器、陶器等文物的考究,結合地理地勢分析,這裡應是齊國鎮守東南海防要塞的主要屯兵地之一。

站在山下向西、北望去,是九仙山脈的延伸,山高林密,崇山峻嶺。閉目聆聽,耳邊又似有鼓角爭鳴,金戈鐵馬,有身披鐵鎧的騎兵呼喊而來,蔽日旌旗轉瞬間又化做了莽莽松濤和風聲。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秦掩其不備,突入齊境,很快佔領齊都臨淄,滅亡了齊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合城內外遺跡及遺物的考察,遺址的湮廢時間當在此時。

邊塞重地,或許就在一夜之間複歸草莽洪荒。

古來存勝跡,從此識前賢。

站在牌孤城遺址之上,不禁聊發思古之幽情。一聲劍令,烽煙四起,戰國七雄,兵戎相見,戰亂無數,百姓疾苦。而今,斷壁殘垣突兀,一灣春水東去,往昔君王終黃土,只留一聲名千古。

牌孤城內,金戈鐵馬的喧囂漸行漸遠,留給世人一個厚重的背影,和灰燼、殘石、斷瓦、城基,當年那百將對壘、戰馬長嘯的慘烈場面,我們只能憑著出土的青銅兵器和左桁正木古印,去追思冥想了。

當然,一座古跡的淹沒,不僅會引起後人的憑弔和感慨,還會留下一連串關於文化的思考,是心境的留戀,抑或是無奈的傷感,抑或是在殘土斷瓦中留連彷徨。

揮別牌孤城,野山棗樹上,隨風嗚咽。

牌孤山下的峭壁斷岩,不知蘊含著多少塵封的滄桑與傷感。

袁達、李牧墓    │辛店鎮辛店街西          │墓高13米,東西90米,南北40              │完好


牌孤山

驀然回首齊戰國時代牌孤山百將口古戰場

孫臏、袁達、李睦、獨孤臣研究史料:

        據清光緒“日照縣志”稱: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營“。清乾隆”諸城縣志“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袁達,李睦,獨孤陳於此。“筆者也為此篇幅到了九仙山見証歷史古遺跡,與各位分享。



三進三退 九曜(遷)(仙)山野龍袁達
不出三天 九曜(遷)(仙)山野龍袁達


獨孤陳(藤)九天九聖帝


李睦(牧)九天三聖帝

        本篇幅帶領各位進入當時兩千多年的古戰場,當地縣誌記載,與老人們記億中的傳說,仿佛進入群雄並起的時光隧道,用簡潔圖文描述當時的情况。有一座山、有齊 牌孤城遺址、古遺跡銅劍、銅戈、銅鏃、8枚古印等文物、“百將口遺址”齊長城等見証著歷史袁達、李睦、獨孤臣,牌孤山到了…牌孤城遺址以北為牌孤山,是九 仙山的一個分支。

        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 將百餘名。盡管、袁達、李睦、獨孤臣這三員大將驍勇無比,終抵不住孫軍師的精兵強將和神機妙算,經過幾天鏖戰,袁達、李睦、獨孤臣識主三進三退,孫臏三擒 三縱袁達、李睦、獨孤臣,終不得不臣服孫臏智擒,在九仙山拜孫臏為師。



牌孤山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位於五連縣城東南約25公里的街頭鎮遲家莊北。遺址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北倚鳳凰嶺,南頻遲家河,東臨百將口,西望盤古山,面積約7500平方米。據清光緒《日照縣誌》載: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營。清乾隆《諸城縣誌》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逵、袁達、獨孤陳於此。


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



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



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



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



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



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



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



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



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



牌孤山在眼前了,右側就是百將口
        當 時袁達、李睦、獨孤臣不時要七國進貢,齊國軍師孫臏,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 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盡管袁達、李睦、獨孤臣這三員大將驍勇無比,終抵不住孫軍師的精兵強將和神機妙算,三擒三縱袁達、李睦、獨孤臣經過幾天 鏖戰,袁達、李睦、獨孤臣三進三退,終不得不服孫臏智擒,在九仙山拜孫臏為師。


牌孤山 、右側是百將口
        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


百將口山峰
        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


百將口山峰
        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


百將口



百將口山峰



百將口山峰





五蓮山風景區九仙山風景區應走A區入口才對
地圖中九仙山B入口處,將錯就錯,看到牌孤山、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前面的照片就是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也許是孫臏、袁達、李睦、獨孤臣的旨意?莫非是天意。


五蓮山風景區九仙山風景區



B區入口飛天賓館,應走A區九仙山風景區。


五蓮山風景區九仙山風景區


五蓮山風景區九仙山風景區


五蓮山風景區九仙山風景區


九仙山風景區應走A區入口才對



九仙山風景區應走A區入口才對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坐落于五蓮縣城東南的王世疃鄉遲家莊村,是戰國時的古城堡 因北依牌孤山,故名為“牌孤城遺址”。城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面積為7.5萬平方米。現存城牆東面較高,平均高度約3米,局部高度為4米; 城基寬6.5米,頂寬3米,均為沙土分層夯築而成。其東北部城牆之夯土特別堅硬,上面寸草不生,被風蝕之突出部分,敲擊有聲。牌孤城遺址發現于50年代 初,此後,在城內外出土許多銅劍、銅戈、銅鏃等文物。其中尤以1964年秋出土的8枚古印最為珍貴,印文均為“左桁正木”。據此推斷,“左桁”與“左關” 當同是齊國東部沿海一帶的重鎮。 距城東北約500米處,有一地名曰“百將口”,其週圍每年都有不少青銅兵器出土,同牌孤城內出土的兵器相同。據傳,在此曾損折過百名戰將,故名“百將 口”。據出土文物的分布情況及民間傳說推論,此處是一古戰場,這裡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與牌孤城有直接聯系。牌孤城遺址對研究戰國時期齊國的經濟、文 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牌孤城遺址以北為牌孤山,是九仙山的一個分支,山上有一片佔地十數畝的廢墟,據傳為戰國時期古城壘,袁達、李睦、獨孤臣曾在此佔山為王,被孫臏降服為將。此處現已成石材開發區。


九仙山中倉廒嶺上的楚兵糧倉一座,嶺上曾有石碾12盤

        遺址面積約7500平方米。雖經兩千多年大自然的剝蝕,但古城的範圍仍然清晰可辨。東面城牆殘基平均高3米,東南角最高處5米,底寬9-12米,頂寬 1-1.5米,系由沙土分層夯築而成,至今夯層十分明顯。城東西側各有一排長方形土坑,每坑長3.5米,寬2.5米,深約1.5米,各坑間隔10米左右, 沿山腳綿延眼伸,形成一道防禦線。西側與南側城外有護城河,城北牌孤山前有古道相通,城東北約500米出有一“百將口”,古城北面牌孤山上有點將台,傳與 楚軍作戰前孫臏曾在此點將。 據史料記載,牌孤城系戰國時期兵營遺址,是楚齊的邊界要塞,此城堡是守邊大將李睦在這裡建的兵營。 當 時袁達、李睦、獨孤臣不時要七國進貢,齊國軍師孫臏,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 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盡管袁達、李睦、獨孤臣這三員大將驍勇無比,終抵不住孫軍師的精兵強將和神機妙算,三擒三縱袁達、李睦、獨孤臣經過幾天 鏖戰,袁達、李睦、獨孤臣三進三退,終不得不服孫臏智擒,在九仙山拜孫臏為師。 在這次戰役,齊軍還繳獲了九仙山中倉廒嶺上的糧倉一座,嶺上曾有石碾12盤,晝夜不停的輾米,供軍隊食用。解放後石碾被村民拉下山去做碾糧之用,現在只有 一碾台還在孫臏書院下的溝底。 得勝後的孫臏為進一步鞏固邊防,隨即重整旗鼓,繼續在牌孤山頂修繕營房、寨柵,派重兵把守,並樹碑立傳,將此城劃歸齊國版圖。現在牌孤山頂的斷碑上仍記載 著孫臏的軍功業績,可惜已被千年的苔蘚所淹沒,只留下一部分模模糊糊的字蹟。


        至于孫臏在馬陵道打敗龐涓,報仇雪恨,隨棄軍師之職隱居九仙山的靴谷之首抱犢峰下 ,建茅屋修兵書,永不出山,並根據《孫子兵法》和自己的實踐,寫出了萬古流芳的《孫臏兵法》。
        該遺址遺存豐富,陶片俯拾皆是,現存五蓮縣博物館有銅鼎、青銅劍等銅器及各類陶器 。其中有一套刻有“左桁正木”的銅璽,為1964年冬季村民在古城發現,據考應為守邊大將的官印。



        據史料記載,牌孤城系戰國時期兵營遺址,是邊界要塞,此城堡是的守邊大將李睦在這裡建的兵營。




 

         齊長城遺址齊長城經莒縣東莞段稱“東莞齊長城”,經五蓮縣部分稱“齊長城五蓮段” 。齊長城經莒縣境內的保護地段位于東莞鄉的北山村以北15公里的一段,和曾家山東長嶺的一段, 高約3米,寬逾10米,系黃土粘土夯築而成。該段197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蓮縣地段,西起河湖山,長約50公里,1979年被公布為縣 級文物保護單位。


齊長城遺址


齊長城遺址東南段(今五蓮段)
        1996 年10月,由山東省華夏文化促進會組織的“齊長城”考察隊來五蓮段進行了考察,對該段長城的修築時間、經由路線、歷史背景做了進一步論證。認為,齊長城始 建于齊桓公(公元前685年)以前,成于齊威王(公元前356年),齊宣王(公元前319年)又加以修茸,加固,使其終成霸業的重要軍事設施,是中國歷史 上最古老的長城,比秦始皇的萬里長城早470餘年。齊長城今五蓮段橫跨縣境北部丘陵、山脊之間30餘個村莊、91座山頭、10餘條河入諸城境,全長60餘 公里,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利用好它,作為兩山旅遊配套工程,對于進一步提高五蓮的知名度和山區觀光旅遊業的開發有著重要意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


牌孤城遺址又稱盤古城遺址

   牌孤城和牌孤山
位 于今街頭鎮東北九仙山南麓,東西南北各300米左右,據考,是戰國時期一座古城。自50年代至今已陸續出土青銅兵器,還出土8枚古銅璽為國內罕見。在東 北,有“百將口遺址”,出土文物與牌孤城遺址大致相同,據傳為古戰場,曾損失百員大將。牌孤城遺址以北為牌孤山,是九仙山的一個分支,山上有一片佔地十數 畝的廢墟,據傳為戰國時期古城壘 ,袁達、李睦、獨孤臣曾在此佔山為王,被孫臏降服為將。此處現已成石材開發區,應加以保護利用,不勝讓人噓唏……


牌孤城遺址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位於五連縣城東南約25公里的街頭鎮遲家莊北。遺址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北倚鳳凰嶺,南頻遲家河,東臨百將口,西望盤古山,面積約7500平方米。據清光緒《日照縣誌》載: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營。清乾隆《諸城縣誌》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逵、袁達、獨孤陳於此。



夯土而成的齊長城


牌孤山

        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

牌孤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地勢險要,風水極佳。
  牌孤城北倚牌孤山,南有護城河,背風向陽,同時有貫穿東西大道,交通便利。
  城堡建在牌孤山之上,牌孤山又是拔地而起的懸崖峭壁,山體的南坡,是一道相對高度近300米、坡度70多度的懸崖,象一塊巨大無比的幃幕,從山頂一直垂到山腳,面積幾乎圍住了半座山,陡險之極,禽獸難攀。

  城堡左右溝壑縱橫,古樹參天,宜於伏兵。北依九仙山,下山有通道,南距營地2里之遙是護城河,河兩岸的開闊地易於跑馬作戰,城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該遺址距齊長城遺址約25公里,據《齊魯歷史文化叢書》記載,牌孤城是長城戰略防禦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齊長城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牌孤城則是這道防線上重要的軍事據點。據考古學者對此處出土的兵器、銅器、陶器等文物的考究,結合地理地勢分析,這裡應是齊國鎮守東南海防要塞的主要屯兵地之一。

站在山下向西、北望去,是九仙山脈的延伸,山高林密,崇山峻嶺。閉目聆聽,耳邊又似有鼓角爭鳴,金戈鐵馬,有身披鐵鎧的騎兵呼喊而來,蔽日旌旗轉瞬間又化做了莽莽松濤和風聲。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秦掩其不備,突入齊境,很快佔領齊都臨淄,滅亡了齊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合城內外遺跡及遺物的考察,遺址的湮廢時間當在此時。邊塞重地,或許就在一夜之間複歸草莽洪荒。古來存勝跡,從此識前賢。

  站在牌孤城遺址之上,不禁聊發思古之幽情。一聲劍令,烽煙四起,戰國七雄,兵戎相見,戰亂無數,百姓疾苦。而今,斷壁殘垣突兀,一灣春水東去,往昔君王終黃土,只留一聲名千古。
牌孤城內,金戈鐵馬的喧囂漸行漸遠,留給世人一個厚重的背影,和灰燼、殘石、斷瓦、城基,當年那百將對壘、戰馬長嘯的慘烈場面,我們只能憑著出土的青銅兵器和“左桁正木”古印,去追思冥想了。..."



牌孤山 護城河
牌孤城遺址。背景為牌孤山,前景為城南護城河
        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



牌孤城遺址。背景為牌孤山,前景為城南護城河
        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


百將口山峰


百將口山峰


百將囗與牌孤城遺址


百將囗與牌孤城遺址
        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袁達、李睦、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餘名


東觀牌孤城山


東觀牌孤城山


古戰場百將口


九仙山主峰卡山垛

      西側與南側城外有護城河,城北牌孤山前有古道相通,城東北約500米出有一“百將口”,古城北面牌孤山上有點將台,傳孫臏曾在此點將。



五蓮山風景區


五蓮仙境


九仙山風景區孫臏書院在A區入口處比較近


山東日照市九仙山地圖

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

團 主王金匙,五洲園掌中劇團第三代弟子,師事五洲派弟子當中以掌中演技最被老教主黃海岱稱讚的第一樓林瓊琪(阿溪師),王金匙在演技上師承名師,其五音口白 更兼具五洲派的清朗明爽特色,曾在布袋戲比賽中獲得優等獎。此次聲五洲王金匙將演出古冊戲【七國軍師】,即孫臏下山的前段,演出孫臏智擒九曜山野龍袁達,而受封為七國軍師。這齣戲野正是王金匙在戲劇比賽中獲得優勝,最稱拿手的戲齣。


藝文活動

臺北市102年掌中戲觀摩匯演《孫臏與袁達》  
所在縣市: 臺北市  
活動型態: 表演  
活動類別: 戲劇 - 偶戲 - 布袋戲、掌中戲  
活動展演者: (中華民國) 台中木偶劇團
   
活動時間: 2013/11/02 19:00 ~ 2013/11/02 21:00  
活動場地: 艋舺公園 草坪
   
場地地址: 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1段145號    
票價: 不售票  
參與單位: 主辦︰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簡介: 此次由老團長王金匙親自演出古冊戲,團長王英潔領團助演,本劇榮獲全國戲劇比賽冠軍。孫臏與袁達即孫臏下山的前段,演出孫臏離開雲夢山來到魏國受龐涓所害囚禁數年,裝瘋之後孫臏逃出魏國,初次來到齊國效力,因尚未立功不敢受祿。當時有武藝超群、力大無窮的野龍袁達率領來自各地流散的遊民在九曜山佔地稱王,各國均不敢攖其鋒,孫臏為立功遂自請討伐九曜山野龍袁達,孫臏運用智謀三擒三縱終使野龍袁達心服口服拜孫臏為師。七國均佩服孫臏才能,決議封孫臏為七國軍師,最終天下太平。   

前後七國志

第十一回 魯王兩次認靴魚 袁達二番遭陷阱


九仙(曜)山服袁達、李牧、獨孤陳
九仙(曜)山服袁達、李牧、獨孤陳

  話說魯王田忌當殿開櫃,把魚看了半晌,回奏道:“臣從不曾見此魚,不知什麼名色?”齊王道:“禦弟既不認得,且回府去。”吩咐近侍把魚收起,著楚國使臣明日候旨,當下朝散。

   魯王回府,孫臏問道:“今日宣殿下入朝為甚事?”魯王道:“一種奇事。楚國進一對魚來,要我邦認是什麼名色?認得出,情願年年納貢,歲歲來朝,認不得, 要我國納降表與他。朝中文武看過,俱不能認。朝廷為此宣我去看,我也認它不出。”孫臏道:“那魚怎樣顏色?有多少大?”魯王道:“僅長一尺,皮如墨色,巨 口細鱗。”孫臏微笑道:“那魚名靴魚,出自弱水河中,網不能取,鉤不能釣,今世罕見。要取此魚有個法術,向水涯邊把手拍三下,叫三聲,那魚就跳上涯來。殿 下明早進朝,著楚使來看。殿下在水櫃邊拍三下,叫三聲,那魚登時跳出水櫃。”魯王道:“倘然不跳出來怎麼好。”孫臏道:“殿下放心,臣在此間行走,不怕那 魚不跳出來。”魯王喜道:“既然如此,明早就入朝,只要先生施一臂之力,有功可成,自當重謝。”孫臏道:“殿下怎說個謝。還有一說,倘齊王明早賜殿下,則 一些不要他的,只要那兩尾魚拿回來,臣有個用處。”魯王滿口應承。

   次日早朝,魯王奏道:“臣昨回府,寢夜思想,曾記得此魚出自弱水河,其名為靴魚。”楚使有旁,見魯王認著了,他道:“殿下,魚名便是,可曉得還有甚妙 處?”魯王道:“我到櫃邊,將手拍三下,叫三聲,那魚就跳出水櫃來。”齊王道:“禦弟,你只認得此魚便罷,怎畫蛇添足,還要他跳出水櫃,倘跳不出來,反被 人取笑。”魯王道:“我王勿慮,臣定要他出來。”齊王著近侍取出水櫃,魯王到櫃邊,把手拍三下,叫三聲,只見那對魚憑空跳出殿口。齊王大喜,滿朝文武個個 驚訝。那時,楚國使臣目瞪口呆。齊王吩咐近侍,依舊放入水中。近侍取魚在手,一尾跳躍,這一尾早已亡之命矣夫了。齊王不快活道:“兩尾魚可惜死了一尾。”

   魯王道:“我王如今可令楚使回國,傳與楚王,年年納貢,歲歲來朝,一年不來,即發兵徵伐。”齊王依言一面打發使臣回楚,一面取黃金千兩、綾錦百端賜與魯 王。魯王道:“黃金綾錦臣不敢受,求我王把兩尾靴魚賜臣夠了。”齊王道:“這活魚寡人要養在金蓮池內,這死的你拿去吧!”魯王叩謝,就把一尾死的帶回府 來,對孫臏道:“先生果然神通奧妙,嚇得那楚國使臣目瞪口呆。如今我已打發楚臣回去,要他年年納貢,歲歲來朝。齊王大喜,把一個活的養在金蓮池內,死的賜 了我。”孫臏道:“就只一個死的?臣有用處。”

  看官,你道孫臏要這死靴魚何用”原來他被龐涓刖了雙足,沒了十個足趾,醜陋不堪。把這靴魚做個樣子,叫皮匠把軟凈獸皮配上一只,湊作一雙靴,穿在腳上,不在話下。

   一日,魯王愁眉不展,面帶憂容。孫臏問道:“殿下何事不樂?”魯王道:“先生,我齊國每歲到端陽節,朝廷命我與太師鄒忌同下教場比射。那鄒忌平例中三 矢,我發三矢,一矢也不能上垛。若論武藝,他不如我;論箭法,我不如他。他中了三矢,朝廷賜他彩緞綾羅、金花兩朵、禦酒三杯。我一矢不中的,請飲涼水三大 盅。今值端陽將近,所以不樂。”孫臏道:“殿下勿憂,有臣在此,管教殿下今歲插金花、飲禦酒。如今在後園中立起垛子,待臣教殿下連射幾日,自然百發百 中。”魯王大喜,每日同孫臏在園中習射,看看射得手熟,再無一失誤。

   早又到了端陽節,孫臏教魯王藏他在軍隊裏,同下演武場。恰好齊王排駕已到,上堂傳旨,著太師鄒忌與魯王比射。二人各帶弓矢,下演武堂來。那鄒忌曉得魯王 箭法不高,不大著意,口稱:“殿下,請開弓。”魯王直不謙遜,搭上箭,扯滿弓,一箭射去,剛剛中著垛上紅心。鄒忌見魯王頭一矢射中,吃了一驚,即施逞神 威,開弓放箭,射去本是中上垛的,被孫臏在軍隊裏用移箭法把他箭掉下垛來。鄒忌驚訝道:“古怪!我的箭百發百中,怎麼今日射不上垛?”魯王又放第二矢,又 中紅心。鄒忌見魯王連中二矢,登地又發一箭去,卻又掉在地上,氣得目光迸火。魯王見鄒忌兩矢不中,自覺意快,把第三矢射去,又中紅心。鄒忌越發不快活, 想:“他往年比射,三矢之中不能中一矢,今歲怎麼他連中三矢?我只有這枝箭在手,再若不中,可不被人笑話!”遂扯滿弓射去,又是個大空。射畢,齊王在演武 堂看了,大喜道:“今歲卻是禦弟奪標,寡人不勝之喜。”就宣魯王上堂,飲了三杯禦酒,簪了兩朵金花,領了彩緞綾羅。魯王謝恩下堂。

   鄒忌站在旁邊,怒氣交加,心中不服,上前奏道:“臣適見魯王軍隊中有一異人,在內作法,以此臣箭不得上垛,心內疑惑。”齊王道:“有這樣事?”就宣魯王 到堂上,問道:“禦弟,鄒太師說你軍隊中有個什麼異人。”魯王奏道:“臣不敢隱,果有一異人。”王問:“是誰?”魯王道:“即前日卜商進茶到魏國盜得的孫 臏。”齊王吃驚道:“就是孫臏!他一向在哪裏?”魯王道:“一向寄跡在臣府內。他因身無寸箭之功,不敢馳見我王。前者認靴魚跳出水櫃,便是孫臏之神通,遁 甲之奇妙。今日因端陽比射之期,臣帶他進演武場來觀光我國。”齊王大喜,即令宣來。

   孫臏忙到駕前,禮畢高呼。齊王道:“孫先生,寡人久仰大名,如渴思水。前番既到我國,為何不來相會?”孫臏道:“臣非不來見駕,奈無寸功,自覺慚愧。” 齊王道:“說哪裏話!高人奇士,非尋寸節之功論者以得寡人。今日欲授先生一職,奈此間非納賢禮士之所,明日進朝,寡人當有重用。”孫臏謝恩,齊王回駕。

  次早,齊王設朝,孫臏進見,正待封官,黃門啟奏道:“九曜山霹靂洞野龍袁達,差人借糧二百石,朝前候旨。”齊王道:“我國中連年荒歉,糧草自且不敷,哪有得借人!打發他往別邦去借。”黃門領旨,打發來人去訖。齊王坐寶殿上道:“袁達那廝,乃亡命之草寇,兇猛異常,七國之中,莫不聞風畏懼,大邦贈金,小邦讓位,每每得志。我今日沒糧借他,決萌歹意,必要興兵作亂,怎生得好?”鄒忌上前奏道:“臣啟我王,今日欲授孫臏的官職,又恐他未立奇功,因辭不受。何不著孫臏到九曜山剿捕了袁達回來,那時授以高官顯爵,兩下心悅。”齊王見奏,即著孫臏領兵往九曜山收剿野龍袁達


《蛇盤山收吳獬(九天七聖帝),馬升(九天八聖帝為先鋒官》






  孫臏奏道:“臣願與魯王殿下同領兵去。”齊王道:“既然如此,再著須文龍、須文虎挂先鋒印,一同前去收捕。”孫臏領旨出朝,與魯王、須文龍、須文虎齊下教場,點兵一萬,即日起程,徑往九曜山進發。


九天七聖帝馬昇


盤蛇山收徒馬(升)昇、吳(獬)勝
孫臏道:“他兩人原非草寇,是魏王駕前指揮,一名吳獬(九天七聖帝),一名馬升(九天八聖帝),因魏王聽信龐涓,被打了五十禦棍,削除官職,以此在蛇盤山落草為王


九天八聖帝吳勝
孫臏道:“他兩人原非草寇,是魏王駕前指揮,一名吳獬(九天七聖帝),一名馬升(九天八聖帝),因魏王聽信龐涓,被打了五十禦棍,削除官職,以此在蛇盤山落草為王

  行了多時,哨馬來報,說前面蛇盤山有兩個大王擋路,不能前進。孫臏令須文龍、須文虎上前剿捕。二將得令,來到山前,那兩個大王各執蛇矛,上前問道:“二將何名?”須文龍、須文虎道:“吾乃齊王禦弟魯王麾下,孫臏先生差來前部先鋒須文龍、須文虎。”大王道:“既是孫師父差來,二位不須交戰,我二人情願受降。”須文龍兄弟遂帶了兩個大王到營門首。旗牌報入中軍,魯王令見。大王入軍中,見魯王倒身十二拜,轉身見孫臏深深八拜。孫臏看了道:“我道是誰?原來就是二位。”魯王道:“先生與他有會?”孫臏道:“他兩人原非草寇,是魏王駕前指揮,一名吳獬(九天七聖帝),一名馬升(九天八聖帝),因魏王聽信龐涓,被打了五十禦棍,削除官職,以此在蛇盤山落草為王。前者,臣往此山經過,承他二人一面之識,即欲同臣投齊,改邪歸正,蓄意已久,今日既來歸順,即當收用。”魯王道:“著他做什麼好?”孫臏道:“且將須氏兄弟權作左、右監軍,暫與吳獬馬升挂先鋒印。”魯王依言,遂著須氏兄弟為左、右監軍,吳獬、馬升為先鋒,領兵往前進發。

  到了九曜山,擇平陽之地安營寨。孫臏令吳獬、馬升領著一支人馬,先往九曜山前罵陣交戰,許敗不許勝。二將得令,領兵前去。孫臏又令須家二將,執著聚神旗,在營前觀陣。但見吳獬、馬升撥馬跑回,可將聚神旗搖展三次,我好營中作法。須文龍、須文虎得令,領了聚神旗而去。
《服袁達第一回》
  且說吳獬、馬升領兵到九曜山前,擊鼓鳴鑼,當前搦戰。其日,袁達霹靂洞中,因齊王不允借糧,正欲興兵攪亂,忽見嘍來報說:“齊國興兵徵剿,有先鋒帶領人馬山前討戰。”袁達笑道:“我不曾起兵去騷擾他,他反先要來徵剿?”遂令頭領獨孤陳李牧鎮守山寨,“待我親自出陣,殺他片甲不回。”即時披挂齊整,執了巨斧,躍馬下山,奔至陣前,大喝道:“何處無名小卒,輒敢領兵到我山前吆喝,上門送命!”吳獬、馬升道:“吾乃齊國魯王麾下,孫臏軍師差來的前部先鋒吳獬、馬升。”袁達道:“你是齊王差你來送糧,還是叫你來納命?”吳獬、馬升罵道:“你這逆天強賊!朝廷的糧草就肯輕易與你?也罷,你與我交鋒二合,勝得我,借糧與你,勝不得,叫你命染黃沙。”袁達大怒,把斧砍來,二將舉槍迎戰。戰了三十余合,二將撥馬敗陣而走。袁達縱馬追趕。



九天九聖帝獨孤陳(藤)


九天三聖帝李牧
  營門前須文龍、須文虎見二將跑,就把聚神旗連展三次。孫臏在營中瞧見旗動,手捏驅神訣,口念六甲靈文,叫道:“齊來!”霎時乾坤黑暗,天地昏迷,嚇得袁達魂不附體,東望西瞧,認不得路,騎馬盡力加鞭,望前飛走,奔入林中,被絆馬索絆住馬足,連人帶馬一齊翻倒。齊兵擁前,把袁達拿住,用繩縛了,解入中軍帳來。
  孫臏問道:“袁達,你今日被擒,若肯歸降,免汝一死。”袁達道:“你用邪術擒人,不為稀罕,永世不降。你若有本事,陣上擒得我,方肯歸順。”孫臏道:“你要我真本事拿你,這有何難?”吩咐軍士解去其縛,還他鞍馬,放他出去。袁達得放出營,上馬加鞭,逃往山上去了。
《服袁達第二回》


  魯王問道:“先生,袁達既被擒拿,即當令其速死,與七國除害,何故反放他去?”孫臏道:“不妨。一人心若不服,縱拿他來亦無用處了。他心服,自然歸順。”說那袁達逃奔上山,李牧、獨孤陳出來接道:“哥哥回來了,齊兵殺敗了麼?”袁達道:“好厲害!”就把孫臏作法、被擒、放出情由,說了一遍。李牧、獨孤陳道:“這是哥哥威名聞于七國,以此不敢難為你,若是別人,此時已作無頭之鬼了。”袁達道:“想他兵驕之際,定不著意提防。今晚二更天氣,我們點起大小嘍,悄悄去劫他的營,就殺得他片甲不留。”兩人齊說:“好計!”遂點起精銳嘍二千,等到二更依計行事。

  說那孫臏在中軍帳內傳令,著三軍向中軍門首挖個土坑,五丈深,十丈闊,上面將松枝亂草遮蓋停當。黃昏,各營不許明燈亮燭、提鈴巡更,只許中哨內點著燈火。兵馬四下埋伏,提防賊人劫寨。眾軍一一遵令。到二更時分,袁達領一千嘍在前,李牧、獨孤陳領一千嘍在後,悄悄行到齊營。見中營內點著明燈亮火,袁達當先,大喊殺入,忽聽得人馬齊聲叫苦,通跌下坑去。李牧、獨孤陳後隊人馬,見前隊通跌下坑,掉轉馬頭就走。齊兵也不追趕,四下擁來,高叫活埋了袁達。袁達土坑內叫道:“不要把人性命斷送!你快快快快放我起來,還有話說。”眾軍把撓鉤放下坑去,將袁達搭起來,捆縛停當,解到中軍。

  孫臏問道:“你兩次被擒,可歸順免死。”袁達道:“有言在先,用真本事陣上拿得我,方才歸順。如今被擒,是我自來送死,不足為能。”孫臏道:“也罷。我今再放你去,也不用陣上拿你,必要半空中拿你,才顯我神通。”孫臏叫軍士再放他去。眾軍又將袁達去了捆,放出營門。袁達得放,奔回山去,又點選嘍來戰。未知袁達怎生被擒?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二回 九曜山野龍納款 丞相府太尉退婚 


《服袁達第三回》


   卻說孫臏再放了袁達,到了次日,仍令吳獬、馬升到九曜山前搦戰,許敗不許勝,仍著須家二將,執聚神旗營前觀戰。吳獬、馬升領兵到山前,恰好袁達帶領嘍剛 下山來,兩家不分皂白,勒馬就殺。戰了十數合,二將佯敗,撥馬就走,袁達縱馬急趕。須家二將營前瞧見,把聚神旗連展三次。孫臏在營中見神旗展動,忙噴一口法水,念動真言。須臾,雲霧彌漫,太陽昏蔽,認不出東西南北,只前面一座高山。

  袁達心慌,策馬上山,四下一望,只有上山的路,沒有下山的路。正在驚慌之際,忽聽得有伐木這聲,遂望著樵夫高聲大吼道:“樵哥!快來救我,指引我路數。”樵夫遠遠問道:“你是什麼人?”袁達道:“我是九曜山霹靂洞野龍袁達。”樵夫大笑道:“你是個猛虎,平日傷害人多,今日天叫陷落深阱,不來救你。”袁達惱躁,暗想:不救便罷,怎麼罵我!我且忍氣,騙他救我,我慢慢理論,又叫道:“大哥!這座山我不曾到,不知前面有無路?你對我說,救我下去,從重謝你。”樵夫道:“你在那邊山凹,我在這邊山崗,樹木叢密,不便來救你。”袁達道:“我從背後黑洞洞下去怎麼樣?”樵夫道:“待我言了。”

   遂言道:樵夫告大王,聽我從頭訴。行過五七里,方才有退路。兩手要扳牢,一心莫驚怖。若還撒了手,命歸黃泉路。上能入山巔,下有蛟龍聚。過得蛟龍洞,有 個毒蛇窩。幾條白花蛇,盤回十裏數。行過毒蛇處,有個虎狼處。遠望似城門,近觀生黑霧。左轉八十回,右轉九十步。一簇女裙釵,生得真嬌嫵。有一老妖精,擋 路多馳騖。你若被羈留,永世身耽誤。幾個通臂猴,開張雜貨鋪。可去問一聲,便有下山路。

  袁達聽了,把舌頭一吐道:“樵哥,不要哄我,怎有這許多驚恐?望樵哥救我一救。”樵夫道:“要救你不難,要你依一件事才可救。”袁達道:“你肯救我,莫說一件,十件也依你。”樵夫道:“我有個筐兒放下來救你。你把盔甲卸下了,放在筐裏,等我先扯過來,再放筐來救你。” 袁達道:“一番生活兩番做,總扯過去罷。”樵夫道:“盔甲連人筐兒重,不好扯,倘然斷了掉將下去,只好摔做肉餅。”袁達道:“說得有理。你把筐兒放下來, 扯了盔甲再處。”樵夫往山頭放下個筐兒,袁達卸了盔甲,放在筐裏,叫道:“扯去!”樵夫把筐扯去,取出盔甲,又放下來。袁達就坐在筐裏。樵夫道:“合著眼,我好扯。”袁達兩眼緊閉,耳邊聽得呼呼的風響,直扯上半空。

   樵夫道:“你身子重,我氣力用盡了。我不免放你在樹梢上,等我回家吃了飯再來扯你。”袁達道:“樵哥,你說得好自在,不管人死活。你掛我在樹梢上,回去 吃飯,倘繩子斷了怎麼處?”樵夫道:“好罷,我不去吃飯,扯你過來。只你身邊樹上有九個桃子,你開眼揀熟的摘兩個與我,我就扯你過來。”袁達道:“使 得。”開眼一看,不見高山峻嶺,也無密樹叢林,高高地掛在旗竿上。

  只見孫臏青袍皂蓋,站在平地上,問道:“袁達,你如今被我在半空中拿了,可曉我真本事麼?”袁達道:“師父,你的神通我已盡知,放我下來,情願受降。”孫臏道:“依舊合著眼。”袁達把眼牢閉,孫臏喝聲:“退!”須臾,旗竿又不見了,坐在一塊平地上。袁達喝彩道:“師父真好本事!如今我願降了。請問師父,適才高山、密樹、旗竿通哪裏去了?”孫臏道:“這道是八門遁法,頃刻之間,要到就到,要退就退。”袁達近前,倒身就拜,隨入中軍,參見魯王。

  孫臏道:“臣放袁達三次,使其心中悅服。況他是天下第一員虎將,七國之中誰不聞風畏懼。如今將他收在齊邦,何愁七國不來進貢?”魯王大喜,不在話下。

  不說袁達受降。那些嘍飛奔上山,報與李牧、獨孤陳知道,二人聞知大惱道:“他投齊國,不知真假,我們只下山討袁達回來便了。”兩人登時結束,帶了合寨嘍共三四千人一齊下山,到齊營門首,喊聲震地,來討袁達

  旗牌報入中軍,孫臏令吳獬、馬升領兵出陣,許敗不許勝。二將得令,即時出營對陣,不通姓名就殺起來。兩家戰了三四十合,吳獬、馬升撥馬跑回。李牧、獨孤陳拚命追趕。孫臏念動六甲靈文,霎時天昏地暗李牧、獨孤陳心 慌意亂。回身欲走,撲通一聲響,兩人連人連馬都掉下深潭裏。孫臏高叫道:“眾軍齊來,多搬土石,撇下潭去,活埋他兩個罷。”李牧、獨孤陳在內大叫道:“只 求孫師父饒命,我二人情願受降。”孫臏道:“既願降,閉了眼,救你出潭。”二人一齊合眼,孫臏喝聲“退”!二人開眼看,無有深潭,乃是一平地。


九天七聖帝馬升(昇)

孫臏道:“他兩人原非草寇,是魏王駕前指揮,一名吳獬(九天七聖帝),一名馬升(九天八聖帝),因魏王聽信龐涓,被打了五十禦棍,削除官職,以此在蛇盤山落草為王


九天八聖帝吳獬勝)

孫臏道:“他兩人原非草寇,是魏王駕前指揮,一名吳獬(九天七聖帝),一名馬升(九天八聖帝),因魏王聽信龐涓,被打了五十禦棍,削除官職,以此在蛇盤山落草為王

  李牧、獨孤陳拜 道:“孫師父真神人也,我等願降。”孫臏便帶他二人進營拜見魯王。魯王大喜,傳令將霹靂洞中糧草搬入齊營,吩咐三軍拔寨,奏凱回朝。旬日之間,兵馬回至臨 淄城,魯王同孫臏入朝見駕,就把收降眾將之事啟奏一遍。齊王大喜,賜孫臏黃金千鎰、羅錦百端,官封齊國司馬、調兵軍師、天下大元帥、南平郡王,蓋造南平 府,又賜寶劍一口,便宜行事。袁達封鎮國將軍,李牧封左監軍,獨孤陳封右監軍,吳獬、馬升為前部先鋒。賜魯王、須文龍、須文虎黃金、蜀錦。各各叩首謝恩。


《相傳孫臏之妻是蘇代之妹》依孫老家族譜其名為蘇瑞卿


  齊王著魯王領眾將陪孫臏城中榮遊三日。魯王領旨,同眾將出朝上馬,陪孫臏遊街。正行之間,只見前面一座高大宅院,孫臏問魯王道:“前面宅院是哪一家?”魯王道:“是右丞相蘇代家,其家老夫人周氏大有賢德,待先生遊玩三日後,我與先生同去一謁。”過了三日,魯王同孫臏入朝謝恩。事畢,遂同孫臏出朝到蘇府拜訪。

  其日,蘇代不在府中,老夫人聞魯王到,出門迎接。上堂禮畢,夫人問魯王道:“此位大人是誰?”魯王道:“是雲夢山鬼谷仙師徒弟,姓孫名臏,近來收服袁達,得勝回朝,官封大元帥、南平郡王,特來造府拜謁。”老夫人道:“原來就是孫先生。小兒時常談及,不意今日獲瞻奇表。但今日小兒在朝未回,有失遠接,獲罪不小。”孫臏欠身道:“不敢。”魯王道:“向聞老夫人有位令愛小姐尚未配人,故今特來拜謁老夫人,特為小姐作伐。”老夫人道:“殿下說哪一家?”魯王道:“就是南平王孫臏先生少一位誥命夫人,欲求令愛聯姻,萬望夫人允諾,明日吉辰,就來納聘。”夫人道:“小女粗容陋質,既蒙郡王不棄,敢不從命。”魯王與孫臏起身告別。來日,魯王備聘禮送入蘇府。老夫人與蘇代並無推辭,遂許聯姻。



後:孫臏真人。前:蘇夫人孫臏之妻

《相傳孫臏之妻是蘇代之妹》依孫老家族譜其名為蘇瑞卿


雲夢山蘇代之塑像

   且說太師鄒忌,次子鄒諫尚未婚娶,一日,來見太尉吳英,其作伐,要他到蘇老夫人處求親。吳太尉道:“我聞得人說,蘇家小姐魯王為媒,已許與南平郡王孫先 生了,不知的實。明日必須帶了聘禮去見蘇丞相,倘若訛傳,就有活變之法。”鄒太師就備聘禮、寶劍、錦緞、盤盒,令吳英送到蘇府。其日,老夫人與蘇代正在堂 上,只見吳太尉送禮人來,說道:“啟上老夫人,鄒太師第二國舅未曾婚配,聞知令愛小姐賢淑,特令某為媒,送聘禮到府,望夫人與丞相允諾。”老夫人變色道: “大人,此事不該,昨日魯王親來作伐,已納聘禮,小女許與南平郡王孫軍師為夫人了,望大人以禮送還太師。”吳英見夫人不允,轉身對蘇代道:“還求大人在老 夫人面前攛掇一二。”蘇代道:“婚姻大事,豈有變更之理。大人必欲強求,大非正理。”吳英沉吟半晌道:“既如此,聘禮且放在此,待某到南平府求孫先生一 計,好去回復太師。”蘇代道:“這個使得。”

   吳英將聘禮留下,打發鄒府從人回去,遂奔到南平府。門上通報郡王,孫臏出來迎接,恰好魯王也在裏面。太尉上堂禮畢,依次而坐。魯王問道:“太尉匆匆而 來,有什麼話說?”吳英道:“臣今日因鄒太師備下聘禮,著臣作伐,到蘇丞相府中求蘇小姐親事。不料蘇老夫人說,前日殿下為媒,收了郡王的聘禮了。事在兩 難,教我又不好去回復太師,特來求郡王一個妙計,解回聘禮。”孫臏道:“沒甚計策,任他強娶了罷。”魯王道:“鄒忌不過是太師,又非國王,縱然恃勢,也強 不得人家親事。”吳英道:“正是此說,所要要求郡王一計。”孫臏見太尉再三求計,只得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

  吳英大喜,辭別魯王、孫臏,又到蘇府見了老夫人與蘇代,將孫臏設下的計悄悄說知,老夫人與蘇代歡天喜地。吳英遂起身回復鄒太師,說蘇老夫人應允,受下聘禮,待選吉日就可完姻。鄒忌聽了大喜,設宴款待吳英,著送肥羊、酒儀銀百兩。吳英落得收去。

   過了兩月。一日,吳英來到太師府中,對鄒忌道:“太師,弟有一言奉啟。自從二國舅定下蘇小姐之後,不知二國舅無緣,不知蘇小姐沒福,到今染成一病,不思 茶飯,神思恍惚,迎醫問卜,都說難痊,看來少吉多兇。蘇老夫人多多拜上太師,說‘活是太師府中人,死是太師府中鬼’,欲送小姐到府與二國舅成了親,慢慢調 養,倘是姻緣,病好也未可知。”鄒忌道:“既然蘇小姐患病,蘇老夫人亦該早些來說,我也好請醫生看治,怎到今日病體將危,要送來與我兒成親?此事決難從 命。”鄒諫在旁說道:“有了許多的聘禮,怕娶不得個康健人,要那病鬼何用,及早退了親罷。”吳英道:“蘇老夫人性如烈火,巴不得打發小姐出門,怎好去說退 親的話?”鄒太師道:“不但小兒說要退親,我的意思實也要退親。”吳英道:“既是立意要退,我去求蘇老夫人,看她怎麼說?”鄒太師道:“煩太尉去走一遭。 只要蘇夫人肯退,還聘禮也可,不還聘禮也可。”吳英道:“老夫人若允退,她是有體面人家,決不肯勒一些聘禮。太師放心,可著幾個管家,隨我到蘇府,等我設 個計去退她。”當時,鄒太師竟著十數個家童,準備包袱短杠,隨吳太尉來到蘇府。

   老夫人問道:“大人曾到太師府中談及小女的病勢麼?”吳英道:“才去說來。太師聞小姐有恙,說是小姐沒福,帶病做親,決難從命,只求老夫人退了親罷。” 老夫人聞言大惱,把鄒太師說了幾句,轉進後堂,取出那些聘禮,摜在地下,口中罵道:“老殺才!倚官倚勢,妄自尊大。定親也由你,退親也由你,將我女兒弄得 不上不下,怎麼好!”吳英勸慰了一番,遂叫鄒府家童抬起聘禮拿回去。眾人扛的扛,捧的捧,往外就走。吳英回見鄒忌,備細回復,聘禮一些不動。鄒忌大喜,排 酒酬謝不提。

   卻說鄒府退親過有兩月,孫臏擇了吉日,娶蘇小姐成親。魯王入朝奏道:“南平王孫臏今晚娶蘇代之妹成親,係臣主婚,特來奏上。”齊王大悅,即著近侍取錦 緞、金花、禦酒,抬到南平王府中慶賀。不料鄒忌在朝,聽得此事,怒發衝冠,朝罷回府,越加惱怒。大國舅鄒綱問道:“爹爹今日為何不樂?”鄒忌道:“我作了 當朝太師,被人騙哄。”鄒綱道:“哪個敢騙哄爹爹?”鄒忌道:“孫臏詭計多端,與吳英串通一路,退了我府中親事。原來魯王主婚,今晚孫臏娶蘇代之妹成親。” 鄒綱道:“蘇小姐有病,孫臏為何娶她?”鄒忌道:“正是他說得前日吳英來說有病,我一時欠主意,把她退婚,想起來,通是做成圈套來騙我。”鄒綱道:“不 難。我兄弟二人,今晚帶百余軍士,各執短棍,埋伏在三岔路口,等小姐抬來,一齊上前,連人連轎搶了回府,可不是好!”鄒忌道:“好計!”即點起軍士預備搶 親。未知搶得來否,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