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十五)南極仙翁白鶴童子孫臏真人杏黃旗史料

 (十五)南極仙翁白鶴童子孫臏真人杏黃旗史料

南極仙翁

南極仙翁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老壽星,又稱南極真君、長生大帝,玉清真王,為元始天王九子。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
洞府:昆侖山
 
徒弟:鶴童、鹿童

徒弟:白鶴童子(法寶玉如意)、白府千歲 手持藥壺、荷馬千歲 手持葫蘆

根據封神演義的記錄,是昆侖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

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記載,秦朝統一天下時就開始在首都咸陽建造壽星祠,供奉南極老人星。
《史記封禪書》“壽星祠”《索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也

周秦以降,壽星在歷代皇朝中皆被歷代帝王祀典,直至明代,國家祀典雖廢,但其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如明代彈詞《白蛇傳》,後易名為《雷峰塔》、《義妖傳》,以及後來的《三仙寶傳》中,南極仙翁均作為一個好心腸的壽星出現。《白蛇傳》改編成戲曲後,其中《盜仙草》一段,講白蛇飲雄黃酒現形將許仙嚇死後,遂潛入昆侖山,盜取仙草,與鶴、鹿二將神格鬥不勝時,南極仙翁憐而贈以靈芝,許仙遂活。許多人均看過此劇,大多均被其場面所感動。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祿壽三星度世》中,也專門講述了南極星宿的故事。此外,元明雜劇中,講述壽星的著作中還有《南極登仙》、《群仙祝壽》、《長生會》等。

漢明帝還賦予老年人特權,宴會上頒發的王杖就是證明。王杖也稱鳩杖,因手杖的頂端為斑鳩鳥的雕像得名。1958年,漢墓出土過兩柄這樣的鳩杖,鳩杖下部木制杖身早已炭化無存,而頭部的斑鳩雕像由於有漆膜保護,歷經1800多年仍舊光亮如新。

南極仙翁




 白鶴童子法寶玉如意、白府千歲手持藥壺、荷馬千歲手持葫蘆,南極仙翁的徒兒
鋒劍春秋正文第十八回白猿藏表誆王禪壽星分貼請仙侶

 鋒劍春秋
  
話說王禪老祖,對白猿說道:“王翦乃是海潮聖人的門徒,奉玉帝敕旨下凡,助秦併吞六國。孫臏這個孽障,豈有不知。因父兄之仇,逆天行事。今死在金砂陣中,貧道只好與他念卷經罷。”白猿不住的哀求,鬼穀子只作不知,便說道:“白猿休得在此處歪纏,只怕誤了你的工夫,趁早往別的山洞府拜請真仙,還好去搭救。”白猿聽說,即不十分苦求,一咕碌爬起來,望也不望,往外就走。 王禪便吩咐招霞,踏雪送他出去。 兩個童兒,隨後跟將出去,打發白猿出了洞府。 說聲“慢走了!”一聲響把洞門緊閉。 白猿轉身用手攤一攤道:“你把門關牢了,難道我就進去不得。我從來未見過這樣狠心的人,自家徒弟,看死不相救。今我若回山,豈不是三哥之命休矣。”想了一想道:“王禪他今不肯下山,我叫他人亦做不得,也無可奈何。”自知利害,搖身一變,變作一個蟭蟟蟲,兩翅騰飛,順著門縫鑽將進去,飛到石床前。 此時王禪上三清殿唪經去了,那道表章還在石床前放著。 看了一看,見四下無人,遂現了本相,將表章拿起來,一溜煙跑到桃園,在當初藏放天書之處,將本章藏好,尋塊石兒壓著,照前變了一個蟭蟟蟲兒,就飛出洞門,現了本相,打算一肚子的話,然後才去扣門。 招霞、踏雪正從三清殿下來,聽見有人叫門,細聽一聽,是白猿的聲音。 翻身上了三清殿,對王禪祖師道:“白猿又來扣門哩。”老祖師聞言,把經卷合好,罵一聲“孽畜,既使你去了,為何又要回來。”吩咐踏雪:“開門放他進來,看他又有什麼話說。”踏雪遂開了洞門,引著白猿,又復上了三清殿。

王禪便問道:“白猿,你方才既是去了,如何復又轉來,有甚麼緣故?”白猿道:“弟子只為救三哥的心急,去得慌忙,將表章漏在洞中。”王禪吩咐童子,去取表章出來,給他回去。 踏雪走至前洞,在石床邊看了一看,並無表章。 又各處找尋,踪跡全無。 忙上三清殿說道:“祖師,哀表不知往那裡去了。”王禪道:“你再去找尋找尋,豈有不見之理。”童兒又出去了一回,仍不見哀表的踪跡。 童兒复上大殿,去問招霞。 招霞道:“方才見過的,想必是被一陣大風,把哀表刮去了。”白猿聽得,慌到鬼穀子面前,胡賴起來。 扯著王禪道:“你既不下山救人,也該把表章給還,我好往別處求救。你如何把來藏了!我同你下山,至燕營中講個明白,再寫個哀表,我才有面見人。不然昭王反說我擲了,如何使得。走走,我與你去講明白來。”王禪笑道:“孽障,你敢在我這個洞中撒賴,童兒與我扯下去,且打他一頓。”白猿用雙手扯著鬼穀子的袖道:“打我不得。”王禪道:“好胡說,貧道打你不得麼?我打你個藏物賴人。”


正吵鬧間,驚動後洞裡的王敖,走了出來說道:“兄弟與白猿扯手牽衣的,作甚麼?”王禪道:“只因始皇併吞六國,困了燕邦,孫臏的父兄侄女,俱喪在王翦之手。孫臏就一怒下山,與他父兄報仇,用火攻陣大破秦兵,黃叔陽請了萬花山的魏天民下山相助,擺了一座金砂誅仙陣,那孽障不知利害,闖進陣中,被金砂打住,只在早晚喪命。燕昭王寫哀表,差遣白猿前來求救於我,我恐墜落紅塵,犯了殺戒,所以不肯下山。誰知白猿詭計,將表文藏了,反向我撒賴。”王敖道:“此乃天數已定,我們難逃殺戒,又況孫臏與我弟兄有師生之情,我們不下山,白猿如何去得別洞請仙。若請了別仙下山破了陣,救了孫臏,我弟兄豈不被人恥笑。”白猿聞言,便鬆手向王敖跪倒叩頭道:“二祖師言之有理,祖師若不搭教於他,誰肯搭救他。”王禪聽得兄弟之言有理,便嘆了一口氣道:“也是命中所招,我們同去走走便罷。”吩咐童子,看守洞門。 兄弟二人,與白猿出了洞,跨上腳力。 白猿後面跟著,齊駕祥雲,望燕邦而來。 不半刻,早到了。 收雲撥霧,墜將下來。 白猿便當先進營,報與昭王、眾將知道,說:“孫三哥師父到了。”


昭王聞言大喜,從天降福,忙叫文武百官相迎,王家兄弟就下了坐騎。 燕昭王忙欠背躬身道:“早知二位祖師前來,小王該遠遠迎接,今乃來遲,望乞恕罪。”王家兄弟連稱不敢當,遂一同進了黃羅寶帳。 敘禮已畢,王禪就先開言道:“貧道等既入道流,不應染紅塵。只因白猿負聖主的哀表來到荒山,被風吹去,不知去向,故特同白猿到來見駕,祈聖上另寫過哀表文與白猿,好往別處請仙,不至於有誤。”昭王聞言道:“非也,表文是一節小事,小王有一言禀告。二位仙長,孫亞父乃二位仙長之徒,自古師徒如父子。今亞父有難,困在金砂誅仙陣中,袖手待死。即如白猿仙長,只有一拜之情,也下山搭救,何況二位祖師,豈忍坐視不救之理。倘亞父在陣內有三長兩短,二位祖師,不到此地便罷,既已至此,看死而不救,倘或日後說起,豈不被人恥笑。小王此言,有衝二位祖師,乞祖師明示詳察。若肯相助,則恩有山重,一則救燕兵百萬生靈,二則洩孫門之恨,三則完師徒之情。”說罷,淚流滿面,遂朝上跪下叩頭。 王禪兄弟連忙還禮道:“貧道弟兄,有何德能,敢受此重禮。有話慢慢商議,不必傷感。”王敖便對王禪道:“兄弟,我想孫臏受困陣中,命在旦夕,倘有疏慮,我兄弟之顏面無光。且賢王是千乘之尊,下此重禮,與我等哀求,就將這神仙不做,與魏天民見個雌雄如何。”王禪道:“此事非同小可,那金砂是佛門之寶,我等如何破得。”白猿道:“二位祖師不必煩難,此陣弟子粗曉一二。”王敖道:“你知陣麼?你可細細說來,我們方有主意。”白猿道:“弟子雖然明白陣中安設,卻不會破得。此陣共有四門,門上俱有一件法寶鎮守,一時難以打破。必須要請掌數下山,甩拘仙牌去請幾位仙長,自然破得。只恐怕掌教不肯下山。王敖道:“要請掌教不難,在我身上。 快些虔心另寫一道哀表,待我兄弟二人親自拜請。 ”昭王即忙修了一表立,遞與二位祖師看過。二位仙長即命白猿背了,辭別昭王,出了黃羅寶帳。說一聲:“賢王請少坐,我等去也。


兄弟跨上腳力,白猿背表隨定,一齊駕起祥雲,半時間白鶴山已在目前。 便一齊按落雲頭,也無暇觀看山景,一直飛奔洞門。 只見白鶴童子,手提一筐靈芝,引著梅花鹿,從山灣里過來。 王敖上前叫一聲:“我的賢師弟請了,袒師可在洞中麼?”白鶴童子抬頭一看,認得是王家兄弟與白猿小仙,便笑嘻嘻地問道:“三位到此何事?”王禪道:“我們來拜見祖師,煩勞通報一聲。”白鶴童子道:“好來得湊巧,祖師正要往崑崙上下棋,想必就要出洞去了。”一言末盡,只聽洞門響處,一對童子引路,後面南極老祖手執如意,也出洞來。 王家兄弟搶行兩步,雙膝跪下,口尊:“祖師老爺,弟子王禪、王敖願老祖聖壽無疆。”南極子停止了腳,見王家兄弟後面跪著白猿,背上​​背著一表道文,不知何故,便問:“​​爾等不在洞中修煉,到此何事?”王禪叩頭,把孫臏在易州遭難之事,說了一遍。 又道:“白猿背的是燕王的哀麥。”南極子微笑道:“此次不比得黃伯陽了,王翦是奉天差遣併吞六國的,殺死孫門四口,也是天數。孫臏這孽障,膽敢下山逆天行事。惟是上天造定,魏天民等應死於五雷之下,貧道也難免要惹紅塵,爾等起來。”白猿便除下表章進上。 南極老祖看了一遍,叫白鶴童子收了,供在洞中,又叫他取了幾件法寶來。 白鶴童子領命,送表進洞內,攜了那寶貝出來,雙手遞與老祖。 老祖便叫白鶴童子:“可跟我去走走。”白鶴童子聞言,把袖子一抖現了原形 老祖跨上仙鶴,吩咐童子看守洞門,遂遙展祥雲,起在空中。 王家兄弟、白猿也縱金光,不多時早到易州的大營。 燕昭王、蒯文通等,正在營中盼望,忽聽見半空中鶴聲嘹亮,蒯文通就知是掌教祖師來了,忙尊聲:“我主萬千之喜,空中仙鶴長鳴,是掌教祖師到了。我君臣們快點香燭,出去迎接。”昭王聞言,喜之不勝,傳旨快排香案,親自舉香出營迎接。 只見空中瑞氣盤旋,彩雲燦爛,祥光之中,南極老祖跨著仙鶴,王禪等在後跟隨,一聲響亮,齊落下來。 昭王一見,搶行幾步,伏地卑躬道:“早知掌教祖師仙駕前來,小王等叩頭迎接。”南極忙頂禮相還,便道:“貧道受當不起。”遂拱手,同進了黃羅寶帳。 送南極子升了寶帳,率領眾文武行了禮,然後昭王坐下,其餘侍立。 昭王傳旨擺宴。 南極子道:“賢王,多謝了。我出家人不敢多擾。”說猶未盡,當鴛官排上筵來。 只見雖無火棗與交梨,也盡人間妙品。 南極子一見說道:“賢王,貧道已心領了,可撤下去與眾文武罷。”昭王見南極子不沾人間煙火,也不敢強。 遂傳旨撤下,便起身說道:“小王的哀表,叩請祖師下山,非為別事。只因秦邦並儘六國,孫門父子陣亡。孫臏下山,要報父兄之仇。誰知秦營請了一個道者魏天民,擺下一個五行誅仙陣,將亞父困住,已經三日,存亡未知。望乞祖師大發慈悲。一來解一解倒懸之苦,二來救一救亞父之難,小王刻骨難忘,感恩不盡。”說罷,一撩袍服,就要跪下。 南極子一見,快用手豐扶道:“賢王且請安坐,我出家人不下山,今既下山,豈肯袖手旁觀。如今先要見一見他的陣勢如何,才好調遣群仙來破,必然救出孫臏。”昭王聞言,心中喜不自勝:“全仗祖師法力。”南極子便叫聲:“白猿,你如今隨出家人前去觀陣,王禪兄弟在此相陪賢王略坐,出家人不過片時回營,不必遠送。”遂與白猿步出營門,跨上仙鶴而去。 白猿也隨後駕雲,往東角上來。 此時天已黃昏,只見四門旗幡之上,盡掛燈燭,巡營的鑼聲振耳,槍刀劍戟如林,這就是誅仙陣。 老祖忙用金光,把本身遮盡,因各門上有神將把守,恐防走漏了風聲,故用金光掩住了法體,然後睜開慧服一看,只見; 四門之上長愁雲, 備掛仙家奧妙真。

本命星辰藏寶盒, 金砂坑內陷孫臏。 老祖看罷,連連點頭嗟嘆道:“孽障今埋在金砂裡頭,也是你自招自受。”便叫聲白猿:“你快暗暗進陣中,到法台上,先將裝仙盒盜來要緊。”白猿聞言,—縱金光,便進陣中。 諸神見他印堂上有王母六字真言,不敢攔阻他,竟上法台來。 看見裝仙盒上,又有三道靈符封定,又有太白金星在旁守住,白猿不敢亂動,轉身下台,縱金光出了陣中,禀明了南極子。

南極子道:“既然如此,且回營中,再作道理。”於是拔轉雲頭,回到營中。 收住雲霧,落了下來。 軍士看了,忙進內報知,昭王等領眾出來迎接,進了寶帳坐下,昭王便問:“掌教祖師,魏陣如何?”南極子道:“此陣倒也利害,皆是孫臏在前結下之仇。因在齊破了黃伯陽擺下的陰魂陣,他開齋破戒,被山人杖打八十,打落人身。今番此陣,乃黃叔陽請魏天民擺的,以報兄長之仇。這誅仙陣,雖有法寶神將把守,倒也容易。只有金砂,乃佛門至寶,倒有些難處。出家人少不得要請別山洞府,有能的真仙,同著商議,再破此陣不遲。”說罷,就叫速取過文房四寶來,親自寫了那請仙的柬帖二道,交與白猿道:“一帖你可先到鐵叉山八寶雲光洞李真人那裡,一柬帖可到玲瓏山窟窿洞請土真人。”白猿接了柬帖出營,忙縱金光去了。 又叫白鶴童子,領了拘仙牌:“到二龍山赤松洞拘黃石公速到易州商議破陣之事,不可有誤。”白鶴童子答應一聲,接了拘仙牌,出了營門,就將拘仙牌懸在空中,兩袖一抖,化為白鶴,騰空而起,一時無影無踪。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 單道白猿,領了請仙的帖,飛奔鐵叉山來。 不一時已到鐵叉山了。 這鐵叉山的山景,與別的山景大不相同,白猿也無心賞玩,飛奔洞口而來。 只見洞門緊閉,在外連忙叩門。 有守門童子,隔門問道:“是那位仙長,到此何事?”白猿道:“借仗仙童與我通報一聲,說雁愁澗白猿,奉掌教南​​極老祖的柬帖,前來奉請。”童兒聞言,把洞門開了,看見果是白猿,便笑道:“白猿仙來得不湊巧了,家祖師往玲瓏山窟窿洞土祖師處,談道去了。”白猿大喜道:“我也要往窟隆洞那裡去請土祖師,你可關門,我去也。”忙展金光,飛奔玲瓏山而來。 落下云頭,只見洞門大開,裡頭出來一個童子,手提花藍,往外正走。 白猿便叫一聲“仙童何往?” 那仙童聽見有人叫他,認得是白猿,便道:“仙兄你無事不到此呀?”白猿道:“你祖師可在洞否?”童兒道:“正與長眉老祖師,在洞中講道。”白猿道:“煩你通報一聲,說我白猿奉掌教南極的柬帖,有緊急之事面講。童兒聞言,忙進洞中,上三清殿禀道:“洞外有雁愁澗的白猿仙,說奉南極祖師柬帖前來,有要事面講。”祖師笑對長眉道:“想必這老兒,又有什麼破陣救苦的兵事,來請我們了。”長眉老祖道:“且叫白猿進來,便知分曉。”童兒聞言,把白猿引進內來。 白猿看見二位祖師俱在一處,把柬帖一齊遞了上去。 二位起身接了,白猿才跪下叩頭道:“弟子叩見祖師。”二位祖師吩咐起來,然後拆開柬帖一看,長眉老祖便道:“掌教這心也軟,孫臏既然不退凡心,有難應該他受,為何又來叫我們。”土祖師道:“道兄豈不知道孫臏的難星未滿,殺劫未完,況他父兄冤仇為何不報。始皇興兵,那是奉千佛牒文,玉帝教旨。雖是正理,我想黃叔陽、魏天民兩個妖道,擺下惡陣,困住孫臏,也不過始皇的德高福大,難道就不知掌教的利害。論理我們不該下山,一則恐礙了掌教的臉,二則孫臏有滿門之冤,三則兩個妖道藐視清規。少不得我們要下山去走走。”吩咐童兒: “快進後洞,取我的幾件寶貝出來。”看官你猜,這個土祖師是那位呢? 他乃是夾龍山飛龍洞懼留孫老祖,在先興周滅紂那時,被七煞星張奎斬死的土行孫,曾封為土府星君之職,他不受官土府,取回山來,他師父懼留孫因見只有這一位徒弟,不忍叫他在天上受職,遂奏准玉帝,帶土行孫回山。 這懼留孫的道法無邊,就用水火煉成九轉玄丹法,把個土行孫煉成人形,又在玲瓏山窟隆洞修煉,整整修了八百年,道法比前更加了不得。

閒話少表,書歸正傳。 且說童兒進後洞,取了幾件寶貝出來,遞與土真人收好了。 長眉李祖師笑道:“我出不回山取寶貝了,諒這魏天民等,有多大本領,我就同你從此去罷。”三人出了窟隆洞,土行孫吩咐童兒看守洞門。 三人來至崖前,土行孫道:“二位是往雲端裡去的,我與你們不同路,只怕我​​比你們到得還快些。”三人談論一番,拱一拱手,說聲請了,把身子一扭,早已不見了。 李長眉與白猿忙駕祥雲,飛奔燕山而來。 不知後事如何? 且看下回分解。

白鶴童子法寶玉如意、白府千歲手持藥壺、荷馬千歲手持葫蘆。在鋒劍春秋出現多回

鴻鈞座下三清(仙界第一領導人)
太上老君(老子) 即:太清太上老君
法寶:太極圖
座下大弟子:靈寶大法師
元始天尊【闡教】即:玉清元始天尊
座下:昆侖十二仙、子牙是老徒弟
通天教主【截教】即:上清靈寶道君
女媧:補天功臣,宣導從內部攻破紂王的統治。屬於仙界第一代領導人成員
法寶:聚夭帆

【闡教】第二代弟子
姜子牙(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修道40年)
法寶:打神鞭、杏黃旗、太極圖 、四不象
徒弟:武吉、
申公豹:(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開除弟子,外交專家)

昆侖十二仙 (昆侖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
南極仙翁
洞府:昆侖山
徒弟:鶴童鹿童





孫臏相傳中央戊己杏黃旗是王母娘娘賜予、太上老君賜予獨角青牛

孫臏相傳中央戊己杏黃旗是王母娘娘賜予、太上老君賜予獨角青牛
 王母娘娘又稱、瑤池金母、西王母
孫臏相傳中央戊己杏黃旗王母娘娘賜予,太上老君賜予獨角青牛,相關杏黃旗獨角青牛來源背景 資料於下


大陸河北吳橋雜技院尚保存的獨角青牛600年歷史


宏德宮獨角青牛我照相時因尚未開光

西王母又稱王母娘娘、瑤池金母,全稱為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是道教神靈,也是中國神話中的一位至高無上的女神。

先天五方旗產生於混沌不知的年月,人皇九頭氏以天道定地道,立天干地支,於是始有紀年,乃做五方旗以守四方。這五方旗分別為中央戊己杏黃旗,東方青蓮寶色旗,南方離地焰光旗,西方素色雲界旗,北方玄元控水旗。

先天五方旗產生的背景

三叉冠 豆青袍 手持杏黃旗
三叉冠 豆青袍 手持杏黃旗

中央——戊己杏黃旗

東方——青蓮寶色旗

南方——離地焰光旗

西方——素色雲界旗

北方——玄元控水旗(或稱壬癸玄水旗)

先天五方旗產生的背景

五方旗中 中央戊己杏黃旗、離地焰光旗、青蓮寶色旗、素色雲界旗均出自古代《封神演義》,由於這四面旗是按中、南方、東方、西方的方位和土(黃)、火(紅)、木(青)、金(白)的五行屬性來描述,第五面方位為北,顏色為黑,屬性為水的北方旗。

混沌不知年月,盤古辟混沌而有鴻蒙,東皇太一立天干地支,於是始有紀年,所以封神之中的一些准教主級強人,不是如孔宣一般成道于天皇,也就是東皇太一時代,就是陸壓一般生於混沌,當時天圓地方,不同後世,到了地皇時代,便分三光為日月星,定洪荒星空。

上古有三皇,天皇立天干地支,四時序焉,地皇定日月星辰,三光分焉,人皇演河圖洛書,萬物育焉。

到了人皇時代,人皇演河圖洛書,又立五方旗,都是為了使天地有序,人皇號九頭氏,九便是極多,卻是洪荒人類分為許多個小部落,當時的人類,正處於強大部落吞併聯合落小的部落,發展壯大的時代。

人皇九頭氏以天道定地道,乃做五方旗以守四方。


這五面五方旗,其中北方大旗名稱及下落皆不明(由於此旗已丟失,所以姜子牙大戰殷郊時,只好留下北路缺口讓他逃竄),瑤池金母本來就是太古神族,是素色雲界旗的傳人,後來玉帝得其之助,才得以坐穩天庭。 中央戊己杏黃旗,南方離地焰光旗後來被鴻鈞所得,在分寶岩上傳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而青蓮寶色旗被接引道人所得,成為西方教之寶。

中央——戊己杏黃旗

《封神演義》裡所談到的杏黃旗等旗是上古人皇所設之旗。(其他四旗分別為青蓮寶色旗、素色雲界旗、玄元控水旗和離地焰光旗。)

人皇九頭氏以天道定地道,乃做五方旗以守四方。

後來中央戊己杏黃旗,南方離地焰光旗後來被鴻鈞所得,在分寶岩上傳於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自此戊己杏黃旗歸於玉虛的元始天尊,後元始天尊借給姜尚,助他完成封神大業,姜子牙大戰殷郊時曾用此旗。

戊己杏黃旗為封神中防禦第一法寶,孔宣七色神光也收不走

東方——青蓮寶色旗

《封神演義》裡所談到的青蓮寶色旗是上古人皇所設之旗。(其他四旗分別為戊己杏黃旗、素色雲界旗、玄元控水旗和離地焰光旗。)

人皇九頭氏以天道定地道,乃做五方旗以守四方。

當年元始天尊派人去西天借青蓮寶色旗,以便收復有利害法寶翻天印的殷郊,當准提道人祭起青蓮寶色旗白氣懸空,金光萬道。

五方旗為上古人皇所立,是以十幹化五行合五方。“青蓮寶色旗”是其落入西方佛教以後的名字!就好像“戊己杏黃旗”本來的名字是以方位加顏色為旗名的!而不是帶有西方教色彩“青蓮寶色”為名。

東方——甲乙蒼青旗

南方——離地焰光旗

《封神演義》裡所談到的離地焰光旗是上古人皇所設之旗。

人皇九頭氏以天道定地道,乃做五方旗以守四方。

離地焰光旗,玄都八景宮至寶,人道教主太上老君之物,旗長一尺七寸,色玄紅,五方旗屬南方離地焰光旗,來歷不可考,相傳為鴻鈞道祖傳於老子,此寶有不可思議神力,以此護體,萬邪不侵,曾于封神之戰出世,翻天印不能落。

西方——素色雲界旗

《封神演義》裡所談到的素色雲界旗等旗是上古人皇所設之旗。(其他四旗分別為青蓮寶色旗、戊己杏黃旗、玄元控水旗和離地焰光旗。)

人皇九頭氏以天道定地道,乃做五方旗以守四方。

素色雲界旗,又稱聚仙旗,是瑤池西王母瑤池之寶,此旗展開氤氳遍地,一派異香籠罩。鳳凰山青鸞鬥闕龍吉公主(瑤池金母女兒),曾用其母的素色雲界旗助姜子牙破殷郊的番天印。

北方——玄元控水旗(或稱壬癸玄水旗)

《封神演義》裡曾談到的等青蓮寶色旗、戊己杏黃旗、素色雲界旗和離地焰光旗。這第五面北方旗的名“玄元控水旗”是現代網路小說作者牽強附會出的,其命名方式與上述四面旗並不一致,故此不是最佳的北方旗命名,只是使用較廣泛,相比較而言,壬癸玄水旗這一名稱較為合理。相傳皂角玄天旗為北方真武蕩魔大帝掌控。  人皇九頭氏以天道定地道,乃做五方旗以守四方。以上這四面旗均是上古人皇所設之旗。其中未提及的就是玄元控水旗。這五面五方旗,水神共工後來被火神祝融擊敗,玄元控水旗下落不明(由於此旗已丟失,所以姜子牙大戰殷郊時,只好留下北路缺口讓他逃竄)。  補充:傳說修羅界冥河老祖的修羅旗,與青蓮寶色旗和素色雲界旗、中央戊己旗、離地焰光旗這四旗齊名,並稱先天五方旗佛光譜照九洲天五眼六通三千世。故而推斷這修羅旗很有可能就是下落不明的玄元控水旗。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


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




奉老子、元始天尊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法術儀式,功德成神,常見的後天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




在這邊我主要比較關切的是道教信奉哪些神,由於道教是多神信仰,又起源時間非常早,所以分出許多派系。


道教有人說他是由鴻鈞道人所創,而後來信仰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氣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元始天尊是道家闡教教派侍奉的教宗,而靈寶天尊我就比較沒聽過這個名字,可能是由通天教主所分出來的截教。



而在封神榜(封神演義)小說當中,歷史背景是在敘說以周武王伐紂,而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的故事。


在道家的系統中,姜子牙也是道教的人物之一,為凡夫俗子而師承元始天尊,最後以姜子牙奉玉皇大帝之令來代天封諸神。其間描述了許多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


而兩大教派(闡教、截教)在各種書籍當中,大部分都是這樣敘述的:

太上老君(老子)為大師兄、元始天尊為二師兄、通天教主為三師弟,鴻鈞道人本身並無教派之分,只是其下的三位徒弟在理念上有所不同。


元始天尊(闡教)在收徒弟時,必須經過審慎的挑選;而通天教主(截教)不論妖魔鬼怪一律收。

也造就了兩派系人馬互相不認為自己道行、道術比對方差,因此兩大派系之間的鬥爭長達數千年。


一、道家三大師尊

1. 太上老君(老子),在大羅宮玄都洞八景宮,主人教。主要弟子有:玄都大法師。法寶有:風火蒲團、太極圖、乾坤圖。

2. 元始天尊,在崑崙山玉虛宮,主闡教。弟子有:姜尚、南極仙翁、申公豹。法寶有:盤古幡、打神鞭、杏黃旗(打神鞭、杏黃旗贈與姜尚)玉如意(白鶴童子所有)。

3. 通天教主,在金鰲島碧游宮,主截教。法寶有:紫雷錘、穿心鎖、『誅』、『戮』、『陷』、『絕』四仙劍、六魂幡。


在後來戰國小說的描述中(背景取自於戰國七雄末年到秦國併吞六國)孫臏當時奉玉皇大帝之令,任職巡天督尉之職手持杏黃旗
封神榜裡,元始天尊最後是將杏黃旗給了姜子牙,但後來不知道傳授給誰,最後在孫臏手上。

而當時秦國大先鋒王翦,是截教教派人物子弟,奉玉皇大帝之令和他的師兄金子陵要共同為秦國統一天下。

王翦當時手持寶物就是通天教主的誅仙劍

二、西方釋教 (也就是五百年後的佛教)

1. 接引道人,西方教教主。疑是指佛家中的接引佛阿彌陀佛。

2. 准提道人,西方教二教主。疑是准提菩薩或大勢至菩薩。


三、元始天尊為首的闡教門徒

南極仙翁
燃燈道人,靈鷲山圓覺洞。主要弟子有:李靖。法寶有:定海珠、乾坤尺、按三十三天玲瓏寶塔(贈與李靖)。後為燃燈古佛。

姜子牙

申公豹

燃燈道人,後來的燃燈古佛、燃燈佛。佛教中縱三世佛之過去佛,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極尊,而來世佛則為「彌勒佛」。


四、闡教十二門人

1. 廣成子,九仙山桃源洞。主要弟子有:殷郊。法寶有:翻天印、掃霞衣、落魂鍾、雌雄劍等

2. 赤精子,太華山雲霄洞。主要弟子有:殷洪。法寶有:八卦紫綬仙衣、陰陽鏡、水火鋒等

3. 黃龍真人,二仙山麻姑洞。

4. 懼留孫(後為懼留孫佛),夾龍山飛雲洞。主要弟子有:土行孫。法寶有:捆仙繩等

5. 太乙真人,乾元山金光洞。主要弟子有:哪吒、金霞童兒。法寶有:乾坤圈、混天綾、九龍神火罩、火尖槍、打仙金磚、風火輪等。

6. 靈寶大法師,崆峒山元陽洞。

7. 文殊廣法天尊(後為文殊菩薩),五龍山雲霄洞。主要弟子有:金吒。法寶有:綑妖繩、遁龍樁(七寶金蓮)(贈與金吒)。

8. 普賢真人(後為普賢菩薩),九宮山白鶴洞。主要弟子有:木吒。法寶有:長虹索、吳鉤寶劍(贈與木吒)。

9. 慈航道人(後為觀音菩薩),普陀山落伽洞。法寶有:三寶玉如意、清淨琉璃瓶。

10. 玉鼎真人,玉泉山金霞洞。主要弟子有:楊戩。

11. 道行天尊,金庭山玉屋洞。主要弟子有:韓毒龍、薛惡虎、韋護(即韋馱)。法寶有:降魔杵(贈與韋護)。

12. 清虛道德真君,青峰山紫陽洞。主要弟子有:楊任、黃天化。法寶有:五火七禽扇(贈與楊任)、攢心釘(贈與黃天化)。


南極仙翁在戰國小說故事裡,以接下道家的掌教地位。而其中有幾位闡教上仙,後來都與佛有緣,皈依佛門,

輔佐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可以看到上面十二門人當中,文殊廣法天尊以及普賢真人後來分別為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在許多佛家祭拜的圖片、佛像可以看到,分別在釋迦牟尼的一左一右。

而慈航道人有傳言就是後來的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從封神演義中他所持有的寶物:清淨琉璃瓶。可以得證。


而另外在西遊記的記載中,也有出現揚戩和孫悟空的大戰,那已經是封神榜故事過了千餘年後的小說記載,

而揚戩、韋護、李靖、李金吒、李木吒、李哪吒、雷震子...等在代天封神之後,由於護衛姜子牙有功,

就已經肉身成聖了。
獨角青牛的由來與歷史傳說


山東省昌邑東永安孫臏的封地每年正月十四曰廟會扎獨角大牛


燒獨角大牛


河北省易縣雲蒙山雲水洞孫臏(前)
獨角兕大王,西遊記中的妖怪,原是太上老君的座騎青牛 唐僧師徒西去取經經過的一座山叫做金兜山,山前有個金兜洞,那洞中有個獨角兕大王。 那大王神通廣大,威武高強。

獨角兕大王本是太上老君坐騎青牛 ,趁著牛童兒瞌睡之際,偷走老君的寶貝金鋼鐲,下界到金山金洞

獨角兕大王使用一根丈二長的鋼槍,又仗著太上老君的寶物金鋼琢,用計捉住唐僧 、八戒和沙僧 ,套住孫悟空的金箍棒 ,將他打敗。 悟空只好到天宮搬來了托塔天王父子,獨角兕大王著實厲害,把哪吒的六件兵器統統套住收走,又打敗前來助陣的火德星君率領的眾火神,天兵天將和如來的十八羅漢都戰勝不了。 多虧如來佛祖暗示孫悟空,請來了太上老君,使妖怪現出青牛本相,老君跨上牛背,悟空等率眾打入洞中,殺死小妖。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獨角兕大王應該是個女妖精。 “兕”與“”同音,乃“雌性犀牛”的意思。

唐僧師徒路過金兜山,遇上太上老君的坐騎板角大青牛下凡的獨角兕大王。 獨角兕大王偷了太上老君出關化胡後以莫大功德所煉製的後天至寶,又名金鋼套,可以變化,水火不侵,能套各種法寶,妙用無窮。 於是唐僧和八戒 沙僧被抓,孫悟空的金箍棒被收,孫悟空請眾神相助,不料李天王的寶塔、 哪吒的兵器,甚至水火、雷電都被套走。 此時見到的孫悟空焦急加一臉無奈蹲在石頭上。 問:“ 大聖為何在此?”“俺師傅被那妖怪捉去,那妖怪有件寶貝圈圈,老孫我的金箍棒加上眾仙的法寶都被套走了。你能幫我對付那妖怪嗎?”“好,我幫你。”“那妖怪就那圈圈能收兵器厲害。你若能把那圈圈偷走便可勝之。我這有牛妖變身符,現在就送你去那妖怪洞府。”一化光,轉眼間便到了妖洞內。 此時變成牛妖摸樣,只見妖洞裡到處是喝醉酒的牛妖和睡著的牛妖。 獨角兕大王在中間的石椅上睡著。 走到洞的最深處看見法寶都在那裡,包括金剛琢。 有幾個牛妖看守。 在驚醒獨角兕大王前解決看守牛妖拿走法寶。 然後打敗獨角兕大王和眾多牛妖,得到化成青牛的原身。 一化光出現在孫悟空面前。 “謝謝你幫了我,這是一點酬勞。此妖乃太上老君那老兒的坐騎板角大青牛下凡,你幫他收服了,他會給你幾顆仙丹也說不定”孫悟空道。 到太上老君處,交給青牛原身和金剛琢 “謝謝你幫我找回那孽畜,這個仙丹作為謝禮。”

太上老君降青牛

《西遊記》青牛怪有個怪圈圈,能套走所有人的兵器,孫悟空沒轍了,找太上老君,孫悟空借助芭蕉扇的威力,才降伏了青牛怪,平安過了金兜洞。 但是這青牛是怎麼成為太上老君的坐騎的呢? 這就有一個傳說了! 老子 (約公元前600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 ,道家創始人。 即道家神話裡的太上老君,在太上老君還沒有成仙之前,就是人們尊稱的老子,實名叫李耳。

據說,這是太上老君八、九歲時發生的事。 那時,太清宮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現一群怪物。 這怪物猛看像大象,沒有像鼻子長,啼子碗口大,兩角頭上長,兩眼似銅鈴,一叫驚虎狼。 人們稱它為神牛,這神牛兇猛得很,見物咬物,見人吃人,連獅子老虎都沒地方藏。 不長時間,山附近被它們得幾乎路斷人絕。

一天,太上老君和本村的孩子二子瞞過大人,一起南山下割草。 不一會,他倆把籃子割滿了,看看天還早,倆人就做起遊戲。 二子把鐮刀插在地上,李老君和二子站在遠處,用李老君的乾坤圈 (他給他的手鐲起的美名)套鐮把。 套中為贏,套不中為輸。 誰輸了,誰圍著鐮把爬三圈。

他倆正玩得起勁,突然哞的一聲叫,從山上沖下一頭神牛,直朝他們撲來,李老看見那牛,氣得他火冒三丈,心想:這畜牲自從出現就不干好事,擾鬧鄉鄰,傷害百姓,今天非給他點厲害看看不可。

他對二子大喊一聲:“走,捉住它。”他說著就拿起了鐮刀向那牛迎去。 二子也不是個軟包,聽老君過麼一喊,也撿起鐮刀,跟著跑去。 那頭牛平日里碰到的東西,只要是活的,都是沒命地逃。 今它見兩個小孩看見它不但不跑,反而舉著鐮刀向它跑來,就覺得事情有點不妙。 但到嘴的肥肉不能不吃,它兩眼一瞪,跑得更兇。 那牛連竄帶跳,來到近前,把頭一底。 一個猛竄,就想把他倆抵死,老君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從他倆頭上竄過去。

老君見那牛氣勢,心想:先給他點厲害,殺殺牠的威風。 隨即猛地站起身,舉起鐮刀,朝那牛屁股上狠勁砍去。 只見那牛痛得一蹦老高,它好屁股上只露了個鐮把。 那牛顧不得吃他倆了,撒開蹄子就往山上跑。 倆人一見那牛跑了,更來勁了,喊著叫著,跟著那牛追上山去。 那牛一口氣跑到半山坡,鑽進一個很大的洞裡。 李老君和二子正準備到洞裡捉個穩的,突然的一聲吼叫,震得山坡直打顫顫,隨著叫聲一頭青牛從洞裡竄出來。 乖乖,只見它比剛才那牛大一半,大頭大嘴大蹄盤,肚子裡象揣著個老虎 ,頭上那兩隻角向前伸著,只有一胳膊長。 看樣子它是這牛洞裡領頭的。 它竄出洞口中,往半山坡一站,見是兩個小孩,氣得暴跳如雷,對著他倆先亮了個下馬威。 真夠兇的! 但見它把頭一低,伸出舌頭往滿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聲,舌頭過去的地方一片精光,連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 它心說:“自從占山為王以來,哪裡吃過半點虧,今天倒被你倆小孩子佔了便宜,真有失尊嚴,看我怎樣收拾你倆。它大叫一聲,一個餓虎撲食,就朝他倆直撲上去。李老君見大青牛發瘋一般撲來,心想:不把大青牛治服,以後這帶的人就別想有好日子過,一定得把大青牛治服。

還沒等他想出個治服大青牛的法子,這牛已竄到二子身邊,朝著二子低頭就抵。 二子也不急慌,就勢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 那大青牛見腿被人抱住,急得張口咬二子。 老君見狀,猛竄上去,用手裡的乾坤圈對準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聲,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 這大青牛羞惱成怒,身子猛一橫,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頭去伸出舌頭“呼嗤”一下,就把二子裹進肚裡。 老君見二子被老牛裹進肚裡,氣得他怒從心中起,勁從骨中生。

大青牛這時正低頭躬背衝到他跟前,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蹭”地騎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夾緊,兩手握住兩隻牛角使勁向後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過去,大青牛亂蹦亂跳,想

把老君從背上甩下去。 老君摘下乾坤圈,用勁折斷,把牛鼻子牢牢穿住。 這下大青牛老實多了。

老君跳下牛背,撿起二子的鐮刀又把牛蹄子切成兩半。 大青牛徹底老實了,二了還在牛肚子裡呢。 老君狠勁一託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裡的東西全都擠了出來,二子也出來了。 因為他才被吞下,雙沒傷著筋骨,不一會就醒過來。 但大青牛可吃了苦,從些,牠吃了東西總是要再倒出來重嚼。 老君見二子醒來,便和二子騎上大青牛,高高興興地下山去了。 沒走多遠,老君發現後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 原來,這些牛見頭牛被老君治服了,他都乖乖地跟了下來。 老君下了山,把它們趕到村子東邊的一片草地裡。 從此,他就在那裡專門馴養那群牛。 他對跟來的那些牛,一頭頭都按治大青牛的辦法整治一遍,只許他們吃青草,還教它們拉犁拉車,他把馴養好的牛,都送給鄉親們使用。

獨角兕大王是孫悟空遇到的最難纏的一個妖怪 ,也是孫悟空為了救師父而四處找人幫忙最多的一次 孫悟空不但求玉帝查找此人的來歷,還先後求了李天王、哪吒, 雷公 火德星君 、黃河水伯、如來、 十八羅漢等仙佛兩界眾多高手來相助。 不過這些人最後都沒有幫上忙。 最後還是如來告訴弟子降龍伏虎,降龍伏虎兩羅漢又轉告孫悟空,孫悟空才知道獨角兕大王的來歷,於是去找獨角兕大王也就是青牛的主人太上老君。 這才解了圍,過了關。

高層次的人的坐騎或者弟子的素質一般都比較高,比如彌勒佛的弟子黃眉怪 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騎九靈元聖等等,他們都像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一樣,不喜歡殺人、吃唐僧肉。 黃眉怪主要是想給自己升職的機會,九靈元聖主要是為了給下屬報仇才與孫悟空發生了矛盾。 青牛顯然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他也沒有野蠻地直接用武力抓唐僧,而是採取有理、有利的手段:“我在山路邊點化一座仙莊,你師父潛入裡面,心愛情慾,將我三領納錦綿裝背心兒偷穿在身,只有贓證,故此我才拿他。”所以,從道義上說,青牛並沒有多大的罪過。

其實,縱觀青牛在此次比試活動中的表現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青牛並不真的想吃唐僧肉,他也不是心腸毒辣的妖怪 ,他做的一切主要是為了給自己的主人太上老君爭口氣。

青牛與孫悟空大戰三個時辰,彼此分不出勝負,可見青牛的實力,何況青牛還有製勝的法寶——金鋼琢。 青牛要想吃唐僧,早就可以下手了;但他並沒有這樣做。 收了天兵天將的兵器,他也並不去追逃跑的天兵天將,只是將兵器帶回去等待孫悟空的下一次挑戰。 他一直在等待孫悟空以及他請來的救兵,因為他要藉此證明自己的實力,為主人立威。

太上老君是道教領袖,法力無邊。 不過他一向淡薄名利,與世無爭,所以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就不免會有些輕視他。 孫悟空不費多大力氣就輕鬆抓住了擁有五樣寶貝的太上老君的兩個童子(金角、銀角),這讓太上老君很沒面子。 太上老君超越名利之外,不以為意;但他的坐騎青牛卻看不下去,決定為自己的主人爭口氣,讓別人尤其是孫悟空不敢小瞧他們。 因此,他才在金兜山金兜洞外擺下擂台,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實力。

青牛的目的的確達到了。 他在和孫悟空的比賽中絲毫不落下風,孫悟空四處找人幫忙都失敗了,最後還是不得不到太上老君這裡來。 孫悟空因此也就不敢再小瞧太上老君了。 當然,這是青牛的目的,不是太上老君的意思。 不過可以想像,太上老君決不會因此懲罰青牛,相反會對他暗暗讚賞。

前後七國志

第十一回 魯王兩次認靴魚 袁達二番遭陷阱

九仙(曜)山服袁達、李牧、獨孤陳


九仙(曜)山服袁達、李牧、獨孤陳




  話說魯王田忌當殿開櫃,把魚看了半晌,回奏道:“臣從不曾見此魚,不知什麼名色?”齊王道:“禦弟既不認得,且回府去。”吩咐近侍把魚收起,著楚國使臣明日候旨,當下朝散。

  魯王回府,孫臏問道:“今日宣殿下入朝為甚事?”魯王道:“一種奇事。楚國進一對魚來,要我邦認是什麼名色?認得出,情願年年納貢,歲歲來朝,認不得,要我國納降表與他。朝中文武看過,俱不能認。朝廷為此宣我去看,我也認它不出。”孫臏道:“那魚怎樣顏色?有多少大?”魯王道:“僅長一尺,皮如墨色,巨口細鱗。”孫臏微笑道:“那魚名靴魚,出自弱水河中,網不能取,鉤不能釣,今世罕見。要取此魚有個法術,向水涯邊把手拍三下,叫三聲,那魚就跳上涯來。殿下明早進朝,著楚使來看。殿下在水櫃邊拍三下,叫三聲,那魚登時跳出水櫃。”魯王道:“倘然不跳出來怎麼好。”孫臏道:“殿下放心,臣在此間行走,不怕那魚不跳出來。”魯王喜道:“既然如此,明早就入朝,只要先生施一臂之力,有功可成,自當重謝。”孫臏道:“殿下怎說個謝。還有一說,倘齊王明早賜殿下,則一些不要他的,只要那兩尾魚拿回來,臣有個用處。”魯王滿口應承。
  次日早朝,魯王奏道:“臣昨回府,寢夜思想,曾記得此魚出自弱水河,其名為靴魚。”楚使有旁,見魯王認著了,他道:“殿下,魚名便是,可曉得還有甚妙處?”魯王道:“我到櫃邊,將手拍三下,叫三聲,那魚就跳出水櫃來。”齊王道:“禦弟,你只認得此魚便罷,怎畫蛇添足,還要他跳出水櫃,倘跳不出來,反被人取笑。”魯王道:“我王勿慮,臣定要他出來。”齊王著近侍取出水櫃,魯王到櫃邊,把手拍三下,叫三聲,只見那對魚憑空跳出殿口。齊王大喜,滿朝文武個個驚訝。那時,楚國使臣目瞪口呆。齊王吩咐近侍,依舊放入水中。近侍取魚在手,一尾跳躍,這一尾早已亡之命矣夫了。齊王不快活道:“兩尾魚可惜死了一尾。”

  魯王道:“我王如今可令楚使回國,傳與楚王,年年納貢,歲歲來朝,一年不來,即發兵徵伐。”齊王依言一面打發使臣回楚,一面取黃金千兩、綾錦百端賜與魯王。魯王道:“黃金綾錦臣不敢受,求我王把兩尾靴魚賜臣夠了。”齊王道:“這活魚寡人要養在金蓮池內,這死的你拿去吧!”魯王叩謝,就把一尾死的帶回府來,對孫臏道:“先生果然神通奧妙,嚇得那楚國使臣目瞪口呆。如今我已打發楚臣回去,要他年年納貢,歲歲來朝。齊王大喜,把一個活的養在金蓮池內,死的賜了我。”孫臏道:“就只一個死的?臣有用處。”

  看官,你道孫臏要這死靴魚何用”原來他被龐涓刖了雙足,沒了十個足趾,醜陋不堪。把這靴魚做個樣子,叫皮匠把軟凈獸皮配上一只,湊作一雙靴,穿在腳上,不在話下。

  一日,魯王愁眉不展,面帶憂容。孫臏問道:“殿下何事不樂?”魯王道:“先生,我齊國每歲到端陽節,朝廷命我與太師鄒忌同下教場比射。那鄒忌平例中三矢,我發三矢,一矢也不能上垛。若論武藝,他不如我;論箭法,我不如他。他中了三矢,朝廷賜他彩緞綾羅、金花兩朵、禦酒三杯。我一矢不中的,請飲涼水三大盅。今值端陽將近,所以不樂。”孫臏道:“殿下勿憂,有臣在此,管教殿下今歲插金花、飲禦酒。如今在後園中立起垛子,待臣教殿下連射幾日,自然百發百中。”魯王大喜,每日同孫臏在園中習射,看看射得手熟,再無一失誤。

  早又到了端陽節,孫臏教魯王藏他在軍隊裏,同下演武場。恰好齊王排駕已到,上堂傳旨,著太師鄒忌與魯王比射。二人各帶弓矢,下演武堂來。那鄒忌曉得魯王箭法不高,不大著意,口稱:“殿下,請開弓。”魯王直不謙遜,搭上箭,扯滿弓,一箭射去,剛剛中著垛上紅心。鄒忌見魯王頭一矢射中,吃了一驚,即施逞神威,開弓放箭,射去本是中上垛的,被孫臏在軍隊裏用移箭法把他箭掉下垛來。鄒忌驚訝道:“古怪!我的箭百發百中,怎麼今日射不上垛?”魯王又放第二矢,又中紅心。鄒忌見魯王連中二矢,登地又發一箭去,卻又掉在地上,氣得目光迸火。魯王見鄒忌兩矢不中,自覺意快,把第三矢射去,又中紅心。鄒忌越發不快活,想:“他往年比射,三矢之中不能中一矢,今歲怎麼他連中三矢?我只有這枝箭在手,再若不中,可不被人笑話!”遂扯滿弓射去,又是個大空。射畢,齊王在演武堂看了,大喜道:“今歲卻是禦弟奪標,寡人不勝之喜。”就宣魯王上堂,飲了三杯禦酒,簪了兩朵金花,領了彩緞綾羅。魯王謝恩下堂。

  鄒忌站在旁邊,怒氣交加,心中不服,上前奏道:“臣適見魯王軍隊中有一異人,在內作法,以此臣箭不得上垛,心內疑惑。”齊王道:“有這樣事?”就宣魯王到堂上,問道:“禦弟,鄒太師說你軍隊中有個什麼異人。”魯王奏道:“臣不敢隱,果有一異人。”王問:“是誰?”魯王道:“即前日卜商進茶到魏國盜得的孫臏。”齊王吃驚道:“就是孫臏!他一向在哪裏?”魯王道:“一向寄跡在臣府內。他因身無寸箭之功,不敢馳見我王。前者認靴魚跳出水櫃,便是孫臏之神通,遁甲之奇妙。今日因端陽比射之期,臣帶他進演武場來觀光我國。”齊王大喜,即令宣來。

  孫臏忙到駕前,禮畢高呼。齊王道:“孫先生,寡人久仰大名,如渴思水。前番既到我國,為何不來相會?”孫臏道:“臣非不來見駕,奈無寸功,自覺慚愧。”齊王道:“說哪裏話!高人奇士,非尋寸節之功論者以得寡人。今日欲授先生一職,奈此間非納賢禮士之所,明日進朝,寡人當有重用。”孫臏謝恩,齊王回駕。

  次早,齊王設朝,孫臏進見,正待封官,黃門啟奏道:“九曜山霹靂洞野龍袁達,差人借糧二百石,朝前候旨。”齊王道:“我國中連年荒歉,糧草自且不敷,哪有得借人!打發他往別邦去借。”黃門領旨,打發來人去訖。齊王坐寶殿上道:“袁達那廝,乃亡命之草寇,兇猛異常,七國之中,莫不聞風畏懼,大邦贈金,小邦讓位,每每得志。我今日沒糧借他,決萌歹意,必要興兵作亂,怎生得好?”鄒忌上前奏道:“臣啟我王,今日欲授孫臏的官職,又恐他未立奇功,因辭不受。何不著孫臏到九曜山剿捕了袁達回來,那時授以高官顯爵,兩下心悅。”齊王見奏,即著孫臏領兵往九曜山收剿野龍袁達

《蛇盤山收吳獬(九天七聖帝),馬升(九天八聖帝) 為先鋒官》


  孫臏奏道:“臣願與魯王殿下同領兵去。”齊王道:“既然如此,再著須文龍、須文虎挂先鋒印,一同前去收捕。”孫臏領旨出朝,與魯王、須文龍、須文虎齊下教場,點兵一萬,即日起程,徑往九曜山進發。


九天七聖帝馬昇


盤蛇山收徒馬(升)昇、吳(獬)勝

九天八聖帝吳勝

  行了多時,哨馬來報,說前面蛇盤山有兩個大王擋路,不能前進。孫臏令須文龍、須文虎上前剿捕。二將得令,來到山前,那兩個大王各執蛇矛,上前問道:“二將何名?”須文龍、須文虎道:“吾乃齊王禦弟魯王麾下,孫臏先生差來前部先鋒須文龍、須文虎。”大王道:“既是孫師父差來,二位不須交戰,我二人情願受降。”須文龍兄弟遂帶了兩個大王到營門首。旗牌報入中軍,魯王令見。大王入軍中,見魯王倒身十二拜,轉身見孫臏深深八拜。孫臏看了道:“我道是誰?原來就是二位。”魯王道:“先生與他有會?”孫臏道:“他兩人原非草寇,是魏王駕前指揮,一名吳獬(九天七聖帝),一名馬升(九天八聖帝),因魏王聽信龐涓,被打了五十禦棍,削除官職,以此在蛇盤山落草為王。前者,臣往此山經過,承他二人一面之識,即欲同臣投齊,改邪歸正,蓄意已久,今日既來歸順,即當收用。”魯王道:“著他做什麼好?”孫臏道:“且將須氏兄弟權作左、右監軍,暫與吳獬馬升挂先鋒印。”魯王依言,遂著須氏兄弟為左、右監軍,吳獬、馬升為先鋒,領兵往前進發。

  到了九曜山,擇平陽之地安營寨。孫臏令吳獬、馬升領著一支人馬,先往九曜山前罵陣交戰,許敗不許勝。二將得令,領兵前去。孫臏又令須家二將,執著聚神旗,在營前觀陣。但見吳獬、馬升撥馬跑回,可將聚神旗搖展三次,我好營中作法。須文龍、須文虎得令,領了聚神旗而去。

《服袁達第一回》

  且說吳獬、馬升領兵到九曜山前,擊鼓鳴鑼,當前搦戰。其日,袁達霹靂洞中,因齊王不允借糧,正欲興兵攪亂,忽見嘍來報說:“齊國興兵徵剿,有先鋒帶領人馬山前討戰。”袁達笑道:“我不曾起兵去騷擾他,他反先要來徵剿?”遂令頭領獨孤陳李牧鎮守山寨,“待我親自出陣,殺他片甲不回。”即時披挂齊整,執了巨斧,躍馬下山,奔至陣前,大喝道:“何處無名小卒,輒敢領兵到我山前吆喝,上門送命!”吳獬、馬升道:“吾乃齊國魯王麾下,孫臏軍師差來的前部先鋒吳獬、馬升。”袁達道:“你是齊王差你來送糧,還是叫你來納命?”吳獬、馬升罵道:“你這逆天強賊!朝廷的糧草就肯輕易與你?也罷,你與我交鋒二合,勝得我,借糧與你,勝不得,叫你命染黃沙。”袁達大怒,把斧砍來,二將舉槍迎戰。戰了三十余合,二將撥馬敗陣而走。袁達縱馬追趕。

九天九聖帝獨孤陳(藤)

九天三聖帝李牧

  營門前須文龍、須文虎見二將跑,就把聚神旗連展三次。孫臏在營中瞧見旗動,手捏驅神訣,口念六甲靈文,叫道:“齊來!”霎時乾坤黑暗,天地昏迷,嚇得袁達魂不附體,東望西瞧,認不得路,騎馬盡力加鞭,望前飛走,奔入林中,被絆馬索絆住馬足,連人帶馬一齊翻倒。齊兵擁前,把袁達拿住,用繩縛了,解入中軍帳來。

  孫臏問道:“袁達,你今日被擒,若肯歸降,免汝一死。”袁達道:“你用邪術擒人,不為稀罕,永世不降。你若有本事,陣上擒得我,方肯歸順。”孫臏道:“你要我真本事拿你,這有何難?”吩咐軍士解去其縛,還他鞍馬,放他出去。袁達得放出營,上馬加鞭,逃往山上去了。

《服袁達第二回》

  魯王問道:“先生,袁達既被擒拿,即當令其速死,與七國除害,何故反放他去?”孫臏道:“不妨。一人心若不服,縱拿他來亦無用處了。他心服,自然歸順。”說那袁達逃奔上山,李牧、獨孤陳出來接道:“哥哥回來了,齊兵殺敗了麼?”袁達道:“好厲害!”就把孫臏作法、被擒、放出情由,說了一遍。李牧、獨孤陳道:“這是哥哥威名聞于七國,以此不敢難為你,若是別人,此時已作無頭之鬼了。”袁達道:“想他兵驕之際,定不著意提防。今晚二更天氣,我們點起大小嘍,悄悄去劫他的營,就殺得他片甲不留。”兩人齊說:“好計!”遂點起精銳嘍二千,等到二更依計行事。

  說那孫臏在中軍帳內傳令,著三軍向中軍門首挖個土坑,五丈深,十丈闊,上面將松枝亂草遮蓋停當。黃昏,各營不許明燈亮燭、提鈴巡更,只許中哨內點著燈火。兵馬四下埋伏,提防賊人劫寨。眾軍一一遵令。到二更時分,袁達領一千嘍在前,李牧、獨孤陳領一千嘍在後,悄悄行到齊營。見中營內點著明燈亮火,袁達當先,大喊殺入,忽聽得人馬齊聲叫苦,通跌下坑去。李牧、獨孤陳後隊人馬,見前隊通跌下坑,掉轉馬頭就走。齊兵也不追趕,四下擁來,高叫活埋了袁達。袁達土坑內叫道:“不要把人性命斷送!你快快快快放我起來,還有話說。”眾軍把撓鉤放下坑去,將袁達搭起來,捆縛停當,解到中軍。

  孫臏問道:“你兩次被擒,可歸順免死。”袁達道:“有言在先,用真本事陣上拿得我,方才歸順。如今被擒,是我自來送死,不足為能。”孫臏道:“也罷。我今再放你去,也不用陣上拿你,必要半空中拿你,才顯我神通。”孫臏叫軍士再放他去。眾軍又將袁達去了捆,放出營門。袁達得放,奔回山去,又點選嘍來戰。未知袁達怎生被擒?且聽下回分解。

第十二回 九曜山野龍納款 丞相府太尉退婚 

《服袁達第三回》

  卻說孫臏再放了袁達,到了次日,仍令吳獬、馬升到九曜山前搦戰,許敗不許勝,仍著須家二將,執聚神旗營前觀戰。吳獬、馬升領兵到山前,恰好袁達帶領嘍剛下山來,兩家不分皂白,勒馬就殺。戰了十數合,二將佯敗,撥馬就走,袁達縱馬急趕。須家二將營前瞧見,把聚神旗連展三次。孫臏在營中見神旗展動,忙噴一口法水,念動真言。須臾,雲霧彌漫,太陽昏蔽,認不出東西南北,只前面一座高山。

  袁達心慌,策馬上山,四下一望,只有上山的路,沒有下山的路。正在驚慌之際,忽聽得有伐木這聲,遂望著樵夫高聲大吼道:“樵哥!快來救我,指引我路數。”樵夫遠遠問道:“你是什麼人?”袁達道:“我是九曜山霹靂洞野龍袁達。”樵夫大笑道:“你是個猛虎,平日傷害人多,今日天叫陷落深阱,不來救你。”袁達惱躁,暗想:不救便罷,怎麼罵我!我且忍氣,騙他救我,我慢慢理論,又叫道:“大哥!這座山我不曾到,不知前面有無路?你對我說,救我下去,從重謝你。”樵夫道:“你在那邊山凹,我在這邊山崗,樹木叢密,不便來救你。”袁達道:“我從背後黑洞洞下去怎麼樣?”樵夫道:“待我言了。”

  遂言道:樵夫告大王,聽我從頭訴。行過五七里,方才有退路。兩手要扳牢,一心莫驚怖。若還撒了手,命歸黃泉路。上能入山巔,下有蛟龍聚。過得蛟龍洞,有個毒蛇窩。幾條白花蛇,盤回十裏數。行過毒蛇處,有個虎狼處。遠望似城門,近觀生黑霧。左轉八十回,右轉九十步。一簇女裙釵,生得真嬌嫵。有一老妖精,擋路多馳騖。你若被羈留,永世身耽誤。幾個通臂猴,開張雜貨鋪。可去問一聲,便有下山路。

  袁達聽了,把舌頭一吐道:“樵哥,不要哄我,怎有這許多驚恐?望樵哥救我一救。”樵夫道:“要救你不難,要你依一件事才可救。”袁達道:“你肯救我,莫說一件,十件也依你。”樵夫道:“我有個筐兒放下來救你。你把盔甲卸下了,放在筐裏,等我先扯過來,再放筐來救你。”袁達道:“一番生活兩番做,總扯過去罷。”樵夫道:“盔甲連人筐兒重,不好扯,倘然斷了掉將下去,只好摔做肉餅。”袁達道:“說得有理。你把筐兒放下來,扯了盔甲再處。”樵夫往山頭放下個筐兒,袁達卸了盔甲,放在筐裏,叫道:“扯去!”樵夫把筐扯去,取出盔甲,又放下來。袁達就坐在筐裏。樵夫道:“合著眼,我好扯。”袁達兩眼緊閉,耳邊聽得呼呼的風響,直扯上半空。

  樵夫道:“你身子重,我氣力用盡了。我不免放你在樹梢上,等我回家吃了飯再來扯你。”袁達道:“樵哥,你說得好自在,不管人死活。你掛我在樹梢上,回去吃飯,倘繩子斷了怎麼處?”樵夫道:“好罷,我不去吃飯,扯你過來。只你身邊樹上有九個桃子,你開眼揀熟的摘兩個與我,我就扯你過來。”袁達道:“使得。”開眼一看,不見高山峻嶺,也無密樹叢林,高高地掛在旗竿上。

  只見孫臏青袍皂蓋,站在平地上,問道:“袁達,你如今被我在半空中拿了,可曉我真本事麼?”袁達道:“師父,你的神通我已盡知,放我下來,情願受降。”孫臏道:“依舊合著眼。”袁達把眼牢閉,孫臏喝聲:“退!”須臾,旗竿又不見了,坐在一塊平地上。袁達喝彩道:“師父真好本事!如今我願降了。請問師父,適才高山、密樹、旗竿通哪裏去了?”孫臏道:“這道是八門遁法,頃刻之間,要到就到,要退就退。”袁達近前,倒身就拜,隨入中軍,參見魯王。


  孫臏道:“臣放袁達三次,使其心中悅服。況他是天下第一員虎將,七國之中誰不聞風畏懼。如今將他收在齊邦,何愁七國不來進貢?”魯王大喜,不在話下。

  不說袁達受降。那些嘍飛奔上山,報與李牧、獨孤陳知道,二人聞知大惱道:“他投齊國,不知真假,我們只下山討袁達回來便了。”兩人登時結束,帶了合寨嘍共三四千人一齊下山,到齊營門首,喊聲震地,來討袁達

  旗牌報入中軍,孫臏令吳獬、馬升領兵出陣,許敗不許勝。二將得令,即時出營對陣,不通姓名就殺起來。兩家戰了三四十合,吳獬、馬升撥馬跑回。李牧、獨孤陳拚命追趕。孫臏念動六甲靈文,霎時天昏地暗李牧、獨孤陳心慌意亂。回身欲走,撲通一聲響,兩人連人連馬都掉下深潭裏。孫臏高叫道:“眾軍齊來,多搬土石,撇下潭去,活埋他兩個罷。”李牧、獨孤陳在內大叫道:“只求孫師父饒命,我二人情願受降。”孫臏道:“既願降,閉了眼,救你出潭。”二人一齊合眼,孫臏喝聲“退”!二人開眼看,無有深潭,乃是一平地。


  李牧、獨孤陳拜道:“孫師父真神人也,我等願降。”孫臏便帶他二人進營拜見魯王。魯王大喜,傳令將霹靂洞中糧草搬入齊營,吩咐三軍拔寨,奏凱回朝。旬日之間,兵馬回至臨淄城,魯王同孫臏入朝見駕,就把收降眾將之事啟奏一遍。齊王大喜,賜孫臏黃金千鎰、羅錦百端,官封齊國司馬、調兵軍師、天下大元帥、南平郡王,蓋造南平府,又賜寶劍一口,便宜行事。袁達封鎮國將軍,李牧封左監軍,獨孤陳封右監軍,吳獬、馬升為前部先鋒。賜魯王、須文龍、須文虎黃金、蜀錦。各各叩首謝恩。

《相傳孫臏之妻是蘇代之妹》依孫老家族譜其名為蘇瑞卿

  齊王著魯王領眾將陪孫臏城中榮遊三日。魯王領旨,同眾將出朝上馬,陪孫臏遊街。正行之間,只見前面一座高大宅院,孫臏問魯王道:“前面宅院是哪一家?”魯王道:“是右丞相蘇代家,其家老夫人周氏大有賢德,待先生遊玩三日後,我與先生同去一謁。”過了三日,魯王同孫臏入朝謝恩。事畢,遂同孫臏出朝到蘇府拜訪。

  其日,蘇代不在府中,老夫人聞魯王到,出門迎接。上堂禮畢,夫人問魯王道:“此位大人是誰?”魯王道:“是雲夢山鬼谷仙師徒弟,姓孫名臏,近來收服袁達,得勝回朝,官封大元帥、南平郡王,特來造府拜謁。”老夫人道:“原來就是孫先生。小兒時常談及,不意今日獲瞻奇表。但今日小兒在朝未回,有失遠接,獲罪不小。”孫臏欠身道:“不敢。”魯王道:“向聞老夫人有位令愛小姐尚未配人,故今特來拜謁老夫人,特為小姐作伐。”老夫人道:“殿下說哪一家?”魯王道:“就是南平王孫臏先生少一位誥命夫人,欲求令愛聯姻,萬望夫人允諾,明日吉辰,就來納聘。”夫人道:“小女粗容陋質,既蒙郡王不棄,敢不從命。”魯王與孫臏起身告別。來日,魯王備聘禮送入蘇府。老夫人與蘇代並無推辭,遂許聯姻。

  且說太師鄒忌,次子鄒諫尚未婚娶,一日,來見太尉吳英,其作伐,要他到蘇老夫人處求親。吳太尉道:“我聞得人說,蘇家小姐魯王為媒,已許與南平郡王孫先生了,不知的實。明日必須帶了聘禮去見蘇丞相,倘若訛傳,就有活變之法。”鄒太師就備聘禮、寶劍、錦緞、盤盒,令吳英送到蘇府。其日,老夫人與蘇代正在堂上,只見吳太尉送禮人來,說道:“啟上老夫人,鄒太師第二國舅未曾婚配,聞知令愛小姐賢淑,特令某為媒,送聘禮到府,望夫人與丞相允諾。”老夫人變色道:“大人,此事不該,昨日魯王親來作伐,已納聘禮,小女許與南平郡王孫軍師為夫人了,望大人以禮送還太師。”吳英見夫人不允,轉身對蘇代道:“還求大人在老夫人面前攛掇一二。”蘇代道:“婚姻大事,豈有變更之理。大人必欲強求,大非正理。”吳英沉吟半晌道:“既如此,聘禮且放在此,待某到南平府求孫先生一計,好去回復太師。”蘇代道:“這個使得。”

  吳英將聘禮留下,打發鄒府從人回去,遂奔到南平府。門上通報郡王,孫臏出來迎接,恰好魯王也在裏面。太尉上堂禮畢,依次而坐。魯王問道:“太尉匆匆而來,有什麼話說?”吳英道:“臣今日因鄒太師備下聘禮,著臣作伐,到蘇丞相府中求蘇小姐親事。不料蘇老夫人說,前日殿下為媒,收了郡王的聘禮了。事在兩難,教我又不好去回復太師,特來求郡王一個妙計,解回聘禮。”孫臏道:“沒甚計策,任他強娶了罷。”魯王道:“鄒忌不過是太師,又非國王,縱然恃勢,也強不得人家親事。”吳英道:“正是此說,所要要求郡王一計。”孫臏見太尉再三求計,只得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

  吳英大喜,辭別魯王、孫臏,又到蘇府見了老夫人與蘇代,將孫臏設下的計悄悄說知,老夫人與蘇代歡天喜地。吳英遂起身回復鄒太師,說蘇老夫人應允,受下聘禮,待選吉日就可完姻。鄒忌聽了大喜,設宴款待吳英,著送肥羊、酒儀銀百兩。吳英落得收去。

  過了兩月。一日,吳英來到太師府中,對鄒忌道:“太師,弟有一言奉啟。自從二國舅定下蘇小姐之後,不知二國舅無緣,不知蘇小姐沒福,到今染成一病,不思茶飯,神思恍惚,迎醫問卜,都說難痊,看來少吉多兇。蘇老夫人多多拜上太師,說‘活是太師府中人,死是太師府中鬼’,欲送小姐到府與二國舅成了親,慢慢調養,倘是姻緣,病好也未可知。”鄒忌道:“既然蘇小姐患病,蘇老夫人亦該早些來說,我也好請醫生看治,怎到今日病體將危,要送來與我兒成親?此事決難從命。”鄒諫在旁說道:“有了許多的聘禮,怕娶不得個康健人,要那病鬼何用,及早退了親罷。”吳英道:“蘇老夫人性如烈火,巴不得打發小姐出門,怎好去說退親的話?”鄒太師道:“不但小兒說要退親,我的意思實也要退親。”吳英道:“既是立意要退,我去求蘇老夫人,看她怎麼說?”鄒太師道:“煩太尉去走一遭。只要蘇夫人肯退,還聘禮也可,不還聘禮也可。”吳英道:“老夫人若允退,她是有體面人家,決不肯勒一些聘禮。太師放心,可著幾個管家,隨我到蘇府,等我設個計去退她。”當時,鄒太師竟著十數個家童,準備包袱短杠,隨吳太尉來到蘇府。

  老夫人問道:“大人曾到太師府中談及小女的病勢麼?”吳英道:“才去說來。太師聞小姐有恙,說是小姐沒福,帶病做親,決難從命,只求老夫人退了親罷。”老夫人聞言大惱,把鄒太師說了幾句,轉進後堂,取出那些聘禮,摜在地下,口中罵道:“老殺才!倚官倚勢,妄自尊大。定親也由你,退親也由你,將我女兒弄得不上不下,怎麼好!”吳英勸慰了一番,遂叫鄒府家童抬起聘禮拿回去。眾人扛的扛,捧的捧,往外就走。吳英回見鄒忌,備細回復,聘禮一些不動。鄒忌大喜,排酒酬謝不提。

  卻說鄒府退親過有兩月,孫臏擇了吉日,娶蘇小姐成親。魯王入朝奏道:“南平王孫臏今晚娶蘇代之妹成親,係臣主婚,特來奏上。”齊王大悅,即著近侍取錦緞、金花、禦酒,抬到南平王府中慶賀。不料鄒忌在朝,聽得此事,怒發衝冠,朝罷回府,越加惱怒。大國舅鄒綱問道:“爹爹今日為何不樂?”鄒忌道:“我作了當朝太師,被人騙哄。”鄒綱道:“哪個敢騙哄爹爹?”鄒忌道:“孫臏詭計多端,與吳英串通一路,退了我府中親事。原來魯王主婚,今晚孫臏娶蘇代之妹成親。”鄒綱道:“蘇小姐有病,孫臏為何娶她?”鄒忌道:“正是他說得前日吳英來說有病,我一時欠主意,把她退婚,想起來,通是做成圈套來騙我。”鄒綱道:“不難。我兄弟二人,今晚帶百余軍士,各執短棍,埋伏在三岔路口,等小姐抬來,一齊上前,連人連轎搶了回府,可不是好!”鄒忌道:“好計!”即點起軍士預備搶親。未知搶得來否,且聽下回分解。

甲子山有個孫臏洞流傳千年孫臏真人 袁達 李牧 獨角青牛

癸巳年庚申月未己日探尋 2014年08日22日甲子山
  註:2010年農曆3月2日九仙山

吃水果,要拜樹頭

「感 恩」不是口號,更不是口頭禪,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親善的行動。台灣過去有一句諺語:「吃水果,要拜樹頭。」意思就是要我們不僅要有感恩的心,也要有感恩的 行動。一個有感恩之心的人,才懂得飲水思源、才懂得謙恭自持、才懂得彼此尊重、才懂得相互關懷、才懂得付出助人、才懂得與人為善。如果人人能時時心懷感 恩,時時善解包容,社會當然就會繁盛祥和,家家當然就會安和樂利。


飲水思源

            庾信是南北朝人時南朝人。樑元帝派他出使北朝的西魏。在他出使期間,樑朝被西魏滅亡,庾信也被扣留在長安(西魏都城),這一年庾信42歲。
雖然北朝封他做大將軍,但是庾信卻很想回去,南朝也幾次向北朝討要庾信,但都沒有成功。在北朝的28年中,庾信常常思念故國和家鄉,他在《徵調曲》中寫道:“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吃果子的時候要想一想結果的果樹,喝水的時候要想一想流水的源頭)。”

“飲水思源”比喻不忘本。


路遇貴人

日照火車站我們住宿錦江之星,因暑假日照海邊遊泳人潮之多,飯店住宿費與平常漲一倍。
早睡早起五點清晨,車站人們準備一天的行程,到書報攤買份莒南地圖,順口與老闆請教地圖中甲子山如何走,(公交車不可能到達,方便的方法是打車)老闆問我那兒來,我細訴原由,老闆便說我是莒南人,到甲子山應沒問題。說好九點半出發。


08 22;  0930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甲子山沿路種植綠茶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門前拴上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


柿樹園村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辯,“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地圖中的柿樹園村


柿樹園村


地圖中的趙家村


臨沂市莒南縣


過了宋家彩村


大山水庫


滿相逢好比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大山水庫


水暖水寒魚自知,花開花謝春不管。


知恩報恩天下少,反面無情世間多。


天上眾星皆拱北,世間無水不朝東。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


越奸越狡越貧窮,奸狡原來天不容。


。美人賣笑千金易,壯士窮途一飯難。


之氣,免百日之憂


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


枯木逢春猶再歲,人無兩度再少年。


多情自古空遺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莫把真心空計較,唯有大德享萬年。


神仙難斷陰騭命,皇天不昧苦心人。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書中有真就有假,世人認假不認真。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也真。


真真假假難分解,假者自假真自真。回憶世情般般假,借假修真破迷津。


08;22  10.27

山東省  莒南縣  東北36公里處朱蘆鎮  石汪村 據文獻記載,該洞於唐朝、明朝、清朝都曾整修過。

銀雀山漢墓發掘者之一劉心健,在算不上很有名的《莒州志•古蹟》中,查到了一條“莒縣東南百里甲子山前麓有孫臏洞”的記載。


孫臏洞的東面不遠處有一座高山,號稱蒙山,據當地傳說是鬼谷子當年在此設壇授徒的地方。

  蒙山: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

依文博圖:



依文博圖:
孫臏洞的東面不遠處有一座高山,號稱蒙山,據當地傳說是鬼谷子當年在此設壇授徒的地方。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山


依文博圖: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山王襌殿供奉鬼谷子王襌老祖


依文博圖: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山王襌殿供奉鬼谷子王襌老祖


依文博圖: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蒙山王襌殿供奉鬼谷子王襌老祖


依文博圖:鄄城孫老家兵法堂

就在菏澤地區課題組在鄄城孫老家一帶探尋並為取得的成果而沾沾自喜之時,亦有其他的學者在不同的地方也為此展開了廣泛的調查與考證,並根據考察結果得出了諸如孫臏故里在今陽谷縣、鄆城縣、廣饒縣等等結論。當然還有更奇特的甲子山之說。



依文博圖: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宏德宮

銀雀山漢墓發掘者之一劉心健, 在算不上很有名的《莒州志•古蹟》中,查到了一條“莒縣東南百里甲子山前麓有孫臏洞”的記載。此後他曾幾次按這個記載到甲子山一帶調查,不但真的找到了孫 臏洞,並于1989年底出版的《孫臏兵法新編注譯》中首次公布研究成果,雖沒認定甲子山是孫氏的故里,但認為“孫臏晚年在此隱居是很可能的”。



山中自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茫茫深山羊腸小徑 蒼蒼千里甲子山中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甲子山的孫臏洞今已屬山東省莒南縣朱蘆鎮的石汪村管轄範圍



甲子山的孫臏洞今已屬山東省莒南縣朱蘆鎮的石汪村管轄範圍,確切位置在石汪村北三里拉子山西“樓頂”山的後山坡,即甲子山主峰玉皇頂以東半山腰上。此處群峰起伏,層巒迭嶂,是個隱居的好地方。


神泉左邊門內有煉丹爐和煉丹童子塑像

據載孫臏洞“洞旁有泉,下有飲牛汪。山水環繞,境極幽僻”。實際觀察便可發現,此洞洞口朝東南,洞深4米多,高3米多,寬10米許。洞內巨石參差,台坎天然。


左 九天三聖帝 李牧 中 孫臏真人孫臏祖師 右 九天大聖帝 袁達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左 九天三聖帝 李牧 中 孫臏真人孫臏祖師 右 九天大聖帝 袁達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九曜山 野龍 袁達 九天大聖帝 袁達〝不出三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孫臏洞內泉水


洞口有長形磚牆,牆內有孫臏師徒三人及其坐騎的泥塑像一尊。孫臏像高4尺,居右的塑像叫“小谷達”,是孫臏的放牛娃,“小谷達”。


孫臏的坐騎獨角青牛與牧童小谷達仿佛在嗚咽道不盡世上憂愁哀怨,獨守甲子山孫臏洞。


獨角青牛,主財之神獸
青牛神獸

道 教認為老子即是「太上老君」在人間的化身;「青牛」為老君下凡時的座騎。此尊下凡的太上老君,手持拂塵法器,騎獨角青牛(老君騎青牛有雙角與獨角者,上前 篇-」牛角吹」的由來,十五姨已經告訴大家,老君慈悲為渡化「徐甲真人」特別拔下青牛之角。)。道教又流傳當臨 水 夫人-陳靖姑下凡除妖時,老君特將「牛角吹」賜之,囑咐危難之時,可吹牛角聲感應天神相助,道法延用至今呢。

獨角青牛

道 傳「青牛」牠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是服侍老君的五行童子之一木童。話說:太上老君為三千年一熟的蟠桃盛會,準備為王母娘娘祝賀萬壽,故以晶奧八卦玄爐提 煉法寶,是日老君奉召面見玉皇大帝,特命木仙童在側添柴加火,孰料見爐中」毫光閃爍,耀眼非凡」 一時魔考臨身難敵慾望;木仙童竟偷取老君『金剛琢』寶貝據為私有,下凡四處招搖作怪,這『金剛琢』真是相當神奇寶貝,弄得凡間神仰將翻,連請來天兵天將均 莫可奈何,最後靠如來佛的暗示,才請出老君出面降服,傳說老君就是騙木仙童將寶貝戴在鼻頭上,唸動」化形咒」咒語將木仙童變成一隻青牛由『金剛琢』鎖住要 害,輕易就被收服。從此成為老 君下凡時必定跟隨的神獸「青牛」座騎。

相傳獨角青牛是太上老君的腳力,獨角青牛屢犯天庭規矩,於是太上老君送給孫臏真人管教,也常下凡轉世於人世間。


煉丹童子,斷壁殘垣映斜陽,枯草啊遍荒野,風嘶鳴去向遠方


煉丹房珍貴的壁畫不知在記憶述說著什麼不知何人能知曉?


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真藥醫假病,心病無藥醫。





岩洞另設有單獨的鍊丹房,內有鍊丹爐和鍊丹童子塑像。 現依然可見。孫臏洞的東面不遠處有一座高山,號稱蒙山,據當地傳說是鬼谷子當年在此設壇授徒的地方。

蒙山中有鬼谷洞,傳說當年孫臏、龐涓就曾在此讀書受教,也就是說當年鬼谷子搞的那個訓練基地就在此處。甲子山上的孫臏洞選在他曾讀書就學的地方不遠處,當是思鄉和落葉歸根的意思。




孫 臏洞前有平地一塊,由東、南、西三面的殘存石垣圍成一個院落,院中央有一飲水池泉,水由洞內石壁縫中流出匯此。暗流至澗,匯成小溪,再下流三里,抵村東北 角斜坡,則嘩然成瀑。瀑下就是個石汪,傳說這就是孫臏當年在此從事耕作休息和飲牛的地方,山村即以此石汪而得名。在村的東北角流淌的一條河邊,現仍可看到 在一塊大青石板上有一串串茶碗大的小洞,據說這是孫臏的牛來飲水時踏踩而出的印痕。

按當地風俗,地名以人名命之,並立祠塑像紀念,一定與其人在此活動過有關。莒地既非孫臏的家鄉生地,也不是其採邑封地,而竟然能以孫臏之名命洞,且祠以師徒塑像,一定是有些來頭。




煉丹爐和煉丹童子塑像

按 照銀雀山漢墓發掘參與者劉心健的考察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此洞很可能與孫臏當年離開齊國官場和戰場後,曾在此隱居過有關。此地遠離齊國都城臨淄,可避開政敵 的注意,又不出齊境,還可慰其愛國之心。再加上“山水環繞,境極幽僻”,正是一難得的隱居“聖地”。洞內塑有其二徒,亦與史料記載相符。《孫臏兵法•威王 問》篇即有“孫子出而弟子問”的話,但沒書其弟子姓名。根據孫臏洞現有的塑像印證,其弟子中較親近的可能就是在民間傳說中的李牧和袁達,後隨師傅隱居於 此。

洞中孫臏的塑像有坐騎,更合情理。孫臏刑餘,不能行走,需要坐騎。官場失意隱居,乘不起車馬,牛即可代步,又可 從事耕作,恰合隱士之需。據當地人說,1955年以前,這裡有傳統的“牛旺香”山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群眾會於此地,燒香祈禱牛旺禾收,雖然這一做法帶 上了迷信色彩,但從當地農業世代相傳並把孫臏和他的牛神化的情況來看,也似乎說明孫臏在此隱居很久,影響很深。

按劉心健的說法,孫臏的故里應是司馬遷所說的阿、鄄這間,也就是今菏澤地區內,而離開齊國官場之後,可能來到了甲子山一帶,在此隱居並從事著書立說的事情,只是著名的《孫臏兵法》是否就產生於甲子山這個洞中尚難作出定論。







臺灣新北市鶯歌宏德宮九天聖帝

九天大聖帝袁達  九天二聖帝孫燕  九天三聖帝李牧  九天四聖帝田嬰  九天五聖帝李欉  九天六聖帝田忌  九天七聖帝馬昇  九天八聖帝吳勝  九天九聖帝獨孤陳

袁達、李牧墓    │臨淄城辛店鎮辛店街西          │墓高13米,東西90米,南北40米              │完好



鳥瞰大山水庫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甲子山孫臏洞很難發現,由下往上望只見森林,石壘參砌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圍牆上油漆寫著保護塑像,可見兩千多年的文化遺產有人注意到了


圍牆上油漆寫著保護塑像


白璧易埋千古恨,黃金難買一身閑。人生究竟歸何處,看破放下隨萬緣。


傳彬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守口不談新舊事,知心難得兩三人。欲知世情須嘗膽,會盡人情暗點頭。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人生七十古來稀,問君還有幾春秋。




答父母恩。感謝祖師此次三地探尋之行,每到之地必逢貴人相助,及祖師之兵將隨行暗中保護,每到尋路困境之時,〝轉個彎就到〞。也使我唔了人在逆境之中如何沉的住氣,探源之行順利圓滿達成,也是一種修行。

甲子山孫臏洞

九天大聖帝袁達〝不出三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被遺忘千年的孫臏洞,甲子山當地人們重塑孫臏祖師及徒兒,重拾記憶千年歷史



11:54離開甲子山孫臏洞〝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且感謝書報攤諸老闆,用其新轎車跑山路。



九天大聖帝袁達總是呢喃著〝不出三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臺灣新北市鶯歌宏德宮、淡水宏龍宮孫臏真人、九天聖帝。

 登臨沂蒙山翠雲觀王禪殿第一次謁祖





 蒙山停車塲可停好幾百輛車輛



神農時代的赤松子。他在久遠的年代便來到蒙山,保護這裡風調雨順、百姓安樂。傳說裡蒙山古代仙人羨門子和鬼穀子、鐘離子都曾在此祭神祈雨,仙氣氤氳,源遠脈長。


 傳說蒙山上有座蟠桃園,是王母娘娘領著仙女親手栽的。王母娘娘查看了許多名山大川,覺得蒙山有一種其它地方所沒有的靈氣和仙氣、雨水足,氣候適宜,就在  這 裡種了七棵蟠桃樹。每年三月初二,王母娘娘都派仙女到雲蒙山摘蟠桃,然後在昆侖山西瑤池開蟠桃大會,請各路神仙都去嘗鮮。那蟠桃園,王母娘娘一直托鬼穀子 王禪照管著。王禪在照管蟠桃園的時候,偶然發現大小雲蒙山峰的懸崖峭壁上長著一種苔蘚地衣似的東西,把它采來泡茶喝,味道甘美清爽無比,就把它獻給王母娘 娘品嘗。王母娘娘發現它果然具有一種獨特的風味,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到這裡來品茗蒙山的雲芝茶,天壺峰就是王母娘娘泡茶用的壺。據說每年七月十五風清月高 的夜晚,在棲鳳山上還能聽到天壺峰發出的嘩嘩的倒水聲呢。


穿過“翠林道”就是蒙山的古老建築“翠雲觀”,觀內觀外破舊不堪更顯得古老滄桑。翠雲觀內有三件寶:“古井、千年何首烏、江北第一杉”。古井;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井深6米水深2米,長年不枯,為道人生活用水來源。井富含礦物質,清冽甘甜,傳說那治百病,譽為“神水”。有時井中由然出雲,預示蒙山必下大雨。


翠雲觀進門右側牆角有幾棵“千年何首烏”,為廖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經葉均藥用,具滋補、活血、養神、烏髮等功效。據記載此何首烏于宋宣和年間建廟時已在,至今已達900餘年,現長於廟基內,估有臉盆經粗,傳說雌雄成雙,狀如人形,又為赤首烏,更為名貴。








  

入蒙山入口處打火機不準入山否則罰金設有保管處





杉木步道

蒙山藥園
順著石板路開始進山,兩側植被茂盛,溪水長流。首先進入“藥園”,一尊5米多高的漢白玉李時珍雕像佇立在路旁。該藥園彙集了蒙山大部分名貴藥材,如天麻、靈芝、何首烏、紫草、紫白、花丹參、黃苓等100400餘種是山東藥用植物資源決議庫。園內景觀別致,茅草、藥園子錯落有致,如果時間充盈,細細參觀一定受益匪淺。



 蒙山藥園


李時珍雕像


下山腳那長達三公里的滑道漂流。坐在橡皮滑艇上,順著滑道漂流而下,過彎道,下急流,緩急交替。下山回來打算乘座人民幣五十元


走過石階“修行”不好走還在開發中


回頭照一張 





往左邊座索道登蒙山,往右邊走石階登蒙山“修行”


 蒙山森林漂流


 蒙山森林索道


 蒙山森林索道入口處來回人民幣一百元



穿過“翠林道”就是蒙山的古老建築“翠雲觀”,觀內觀外破舊不堪更顯得古老滄桑。翠雲觀內有三件寶:“古井、千年何首烏、江北第一杉”。古井;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井深6米水深2米,長年不枯,為道人生活用水來源。井富含礦物質,清冽甘甜,傳說那治百病,譽為“神水”。有時井中由然出雲,預示蒙山必下大雨。



孫臏洞 參考就好


 翠雲觀


  翠雲觀


 翠雲觀
 此次參加的朝聖團


翠雲觀

 

“翠雲觀”的道觀,入口處有一幅太極陰陽圖,左右對聯書:“虔心秉燭神如在,沐手焚香神有靈”


翠雲觀王蟬殿

翠雲觀進門右側牆角有幾棵“千年何首烏”,為廖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經葉均藥用,具滋補、活血、養神、烏髮等功效。據記載此何首烏于宋宣和年間建廟時已在,至今已達900餘年,現長於廟基內,估有臉盆經粗,傳說雌雄成雙,狀如人形,又為赤首烏,更為名貴。



蒙山翠雲觀王禪殿王禪老祖神像
命相師的祖師爺王禪老祖



蒙山翠雲觀王禪殿王禪老祖神像
命相師的祖師爺王禪老祖

 這是此次來最大目的趕快照相,回去博照片,王禪老祖在中國有許多道場,信仰的人也很多,能流傳兩千多年,且保留在這蒙山深山中,實在不容易。王禪殿裡供香火讓人禮拜,不收門票,香和臺灣一樣,來參拜的香火鼎盛。


 翠雲觀王禪殿內王禪老祖
當地人真心禮拜
命相師的祖師爺王禪老祖


賜福殿人潮不絕


賜福殿


觀音殿


觀音神像備有香爐及香供人參拜
三叩九拜有夠真誠


道氣氤氳王禪殿人潮


翠雲觀盛開的紫滕 


在翠雲觀的“王禪殿”大門右側有一棵“江北第一杉”枝葉茂盛,名稱:三尖杉,粗榧科、常綠喬木,亞熱帶樹種,浙、、鄂、川、雲等南方大量分佈。據考證,在北方很難成活,該樹康熙年間由道人由南方帶回植入,距今已有300餘年。其樹有藥用價值,全株入藥抗癌、潤肺、止咳、消積。種子含油30%以上。能達此樹之茂密絕無僅有,實為“江北第一杉”。



翠雲觀的下面就是“雨王廟” 廟 中所祀主神——雨王,是蒙山地區專祀的司雨神靈,這位雨王即不在薑子牙《封神演義》七十二部正神當中,也不在中國民間普遍信仰的專司風雨的神祗譜系中(如 龍王、關公等)。雨王神的來歷眾說紛紜,但最被認可的說法是認為雨王是神農時代的一位雨師赤松子。看來這位神仙對蒙山情有獨鍾,在很早的年代便來到蒙山, 保護此地風調雨順,百姓安樂。傳說裡蒙山古代仙人羨門子以及稍後的鬼穀子、鐘離子都曾在此祭神祈雨,仙氣氤氳,源遠脈長,可見蒙山祭祀雨神的傳統之久遠。 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雨王廟建于金朝明昌年間,“祈雨輒靈,香火頗盛



雨王廟


 登索道下山


覽車上觀景  

《新問鼎》中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或利),又名王禪,號 玄微子,春秋末戰國初時人。祖籍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雲霧山鬼穀嶺。“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穀子的稱呼,是先秦諸子之一。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其實也是兵 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他通天徹地,兼顧數家學問,人不能及。一是神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二是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軍,鬼神莫測;三是遊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四是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學究精深。

 《鬼穀子》一書是其後學者根據其言論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主要講述有關謀略的理論。

文獻記載

卻說周之陽城,有一處地面,名曰鬼穀。以其山深樹密,幽不可測,似非人之所居,故雲鬼穀。內中有一隱者,但自號曰鬼穀子,相傳姓王 名 詡,晉平公時人,在雲夢山與宋人墨翟,一同采藥修道……其人通天徹地,有幾家學問,人不能及。那幾家學問: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 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卻病延年,服食異 引,平地飛升。 ——《東周列國志》

孟軻膺儒以磬折,莊周述道以翱翔,墨翟執儉確之教,尹文課名實之符,野老治國於地利,騶子養政于天文,申商刀鋸以制理,鬼穀唇吻以策勳,屍佼兼總於雜術,青史曲綴以街談。

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辭雅;管晏屬篇,事核而言練;列禦寇之書,氣偉而采奇;鄒子之說,心奢而辭壯;墨翟隨巢,意顯而語質;屍佼尉繚,術通而文鈍;鶡冠綿綿,亟發深言;鬼穀眇眇,每環奧義。情辨以澤,文子擅其能;辭約而精,尹文得其要。 ——《文心雕龍•諸子》

鬼 谷先生,晉平公時人,隱居鬼穀,因為其號。先生姓王名利,亦居清溪山中。蘇秦、張儀,從之學縱橫之術。二子欲馳騖諸侯之國,以智詐相傾奪,不可化以至道。 夫至道玄微,非下才得造次而傳。先生痛其道廢絕,數對蘇、張涕泣,然終不能寤。蘇、張學成別去,先生與一隻履,化為犬,北引二子即日到秦矣。先生凝神守 一,樸而不露。在人間數百歲,後不知所之。秦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禦草以覆死人面,遂活。有司上聞,始皇遣使賚草以問先生。先生曰:“巨海之中 有十洲,曰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長洲二字原缺,據黃本補)元洲、流洲、光生洲、鳳麟洲、聚窟洲、此草是祖洲不死草也。生在瓊田中,亦名養神芝。 其葉似菰,不叢生,一株可活千人耳。(出《仙傳拾遺》)

【譯文】

  鬼谷先生是戰國時代晉平公對人,因為隱居在鬼穀山中,就用鬼穀作了他的名號。鬼谷先生原名叫王利,曾住在清溪山裡。戰國時的蘇秦、張儀曾向鬼谷先生學習 “合縱連橫”的策略。他倆打算去遊說各國的諸侯,用狡詐和鬥智互相傾軋爭奪,而不是用道家的主張去感化諸侯,消除征戰和紛爭。這是因為道家的理論是非常深 奧玄妙的,一般的平庸淺薄之輩是不可能得到道家真傳的。鬼谷先生因為他尊崇的道學越來越不被人理解接受而十分悲痛,常常一面流著淚一面給蘇秦、張儀講解道 家理論。但蘇秦、張儀始終不開竅。後來他倆學成離開鬼谷先生,先生脫下一隻鞋變成了一隻狗,這狗帶著蘇、張二人向北走,當天就到了秦國。鬼谷先生專心致志 地修道,為人樸實無華從不鋒芒外露。在世間活了好幾百年,後來不知去了哪裡。秦始皇在位時,西域的大宛國有很多含冤而死的人橫臥在野外道旁。有一種鳥銜來 了一種草,蓋在死人臉上,死人就復活了。官府把這事報告給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人帶著那種草去請教鬼谷先生。先生說:“大海之中有十座仙洲,它們是祖洲、瀛 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光生洲、鳳麟洲、聚窟洲,這種草是祖洲的不死草。生長在瓊玉的田地裡,也叫養神芝。這種草的葉子像菰米茭白,只單獨生 長,不是一叢叢地生長。一株不死草,就可以救活上千的人。”

文學刻畫

  有關鬼穀子的文學刻畫甚多,主要有文學刻畫與民間傳奇兩類。文學刻畫主要有下述作品:

  1. 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

  2. 楊景淐的《鬼谷四友志》

  3. 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鬼穀子傳說的夢幻神奇,為考證鬼穀的真真實位址帶來了更多的難點,歷史上,關於鬼穀子的隱居地鬼穀的地點,有幾種說法:
    1、在齊國境內。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說,蘇秦“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這是最早的說法,說明蘇秦跟師學縱橫術的地方,應該是在齊國境內。
2、 在河南登封地區的陽城。唐朝學者裴駰作《史記集解》,引用東晉學者徐廣的說法:“穎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另一學者張守節在《史記正義》 中說:“鬼谷在洛州陽城縣北五裡”。唐朝李吉甫的《元和君縣誌》記載,“鬼穀在告城縣北,即六國時鬼谷先生所居也。”
3、在湖北的當陽,即臨沮。郭璞的《遊仙詩》說鬼穀子是“青溪千萬仞”中的隱士,唐朝李善注解此詩時引用《荊州記》說:“臨沮縣有青溪山,山東有泉,泉側有道士精舍。”所以,臨沮的清溪山,是鬼穀子的隱居處。
    4、在山西三原縣北的雲陽,即“扶風池陽”。唐代學者司馬貞在《史記•蘇秦列傳》的“索隱”中,陝西的扶風池陽有鬼穀墟。
    5、在河南的伊陽,即今的汝陽。明代正德年間《汝州州志》記載,河南的伊陽雲夢山有鬼穀子的修道處。
    6、在陝西石泉縣境內的雲霧山。五代後蜀杜光庭杜光庭在《錄異記》中指出,“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居漢濱鬼穀山。”而雲霧山在漢江之北僅僅20公 里,其主峰古稱鬼穀嶺。明代《興安府志》說:“鬼穀子嶺,在雲霧山中,相傳先生(鬼穀子)隱處,有廢址,其鐵棺尚存。”清康熙、道光,及民國時的《石泉縣 誌》,均有對鬼穀子遺跡的記載。現在山上除有古碑記載“鬼穀經歷之處”外,還有清溪、鬼谷神田、藏經洞、鬼穀仙洞等有關鬼穀子的諸多遺跡。雲霧山鬼谷嶺居 秦嶺中南部,戰國時期它地處楚國和秦國交界之處,距秦都咸陽只有100多公里,一二日可到;南下在漢江乘船二三日也可到楚都郢(江陵),其地理位置很符合 蘇秦、張儀在此學成後去秦、楚遊說。
    7、在寧波。據《寧波縣誌》記載:“鬼穀子居青溪之鬼穀”。當今學者陳蒲清認為,鬼穀最有可能在河南淇縣的雲夢山。理由至少有兩條:第一,淇縣雲夢山是太 行山的餘脈,位於黃土高原與華北大平原的交界處,據淇縣縣城朝歌鎮大約十五公里,群峰秀麗而宏偉,雲夢山五裡長的山谷叫“鬼穀”,山頂有“鬼穀洞”,這裡 傳說是鬼穀子的誕生地,山頂還有傳說的“孫臏洞”、“龐涓洞”、“毛遂洞”等,此外,千平米的懸崖叫“天書崖”,上面仿佛依稀有字跡,據說是鬼穀子把華元 真人傳授的天書刻在上面。第二,淇縣的雲夢山可以印證《史記》記載的蘇秦“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淇縣在西周時原是衛國的都城,後來赤狄人攻衛,衛 懿公被殺,都城被毀,衛人難逃,在齊恒公的幫助下,重建都城于楚丘,即今天的河南滑縣,齊恒公趕走赤狄人之後,該地很可能併入了齊國的版圖。那麼,當時西 周的蘇秦和魏人張儀,完全可能入齊,於雲夢山拜鬼穀子為師。《史記》的記載應該是真實的,“師于齊”,極有可能是在衛國都城附近的雲夢山拜師,鬼穀在淇縣 的雲夢山最有可能。
    雖然關於鬼穀子的傳說神秘莫測,關於鬼穀的真實地點也眾說紛紜,但鬼穀子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應該是確有其人的。漢人的一系列著作證明鬼谷先生是真實人物。 作為嚴肅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的《蘇秦列傳》和《張議列傳》中,分別記載他們兩位元師承于鬼谷先生。西漢末年的哲學家楊雄曾批評鬼穀子說:“儀、 秦學乎鬼穀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乎?”“詐人也,聖人惡諸。”(參看王充《論衡》。)東漢的哲學家王充也說:“佞人自有知以詐人,及其 說人主,須術以動上。……術則從橫,師則鬼穀也。”(參看王充《論衡》。)特別是西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劉向在他的《說苑•善說》中大量引用鬼穀子的話語,與 旬子、子貢等人的話列在一起,用來論證自己推崇談說之術的觀點。比如,劉向在文中大段引用鬼穀子的話:“鬼穀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 言之不從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辨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 能入於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參看劉向《說苑•善說》)旬子、子貢皆是現實的歷史人物,鬼穀子看來也不會是虛構的。漢人 極有可能讀過《鬼穀子》,劉向的引用十分真切。
    鬼穀子其實原來不一定是神秘的,因隱居地而得名號,像晉人徐廣說的:“穎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古代的隱士很多不說自己姓名,而以其名號 流傳。唐高宗時的學者李善在《文選注》中說:“《鬼穀子序》曰:‘周時有豪士隱于鬼穀者,自號鬼穀子。言其自遠也。然鬼穀之名,隱者通號也’”隱居鬼穀, 自稱為鬼穀子,可能因為鬼穀子是最早最徹底的隱居者,鬼谷也成了隱居者的統稱。這本來並不神秘,但可能因為“鬼穀”兩個字實在容易讓人產生神秘的聯想,當 魏晉南北朝時,鬼神之說盛行,真實歷史人物鬼穀子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加上後來鬼穀子與道教發生了關係,就更神秘了。亦仙亦道,亦神亦人,亦真亦假,亦虛 亦實,關於鬼穀子的傳說就更多、更雜、更神了。其實,史書對鬼谷先生的記載是比較確定的,儘管這些記載確實很不詳:
    南朝著名史學家裴駰的《史記集解》記載,“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蓋其人所居,因為號。”東漢學者應劭的《風俗通義》記載,“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 家。”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受詔總管編纂周、隋史書的魏征于《隋書•經籍志》中說:“鬼穀子,周世隱于鬼穀。”唐朝另一大政治家長孫無忌于《鬼穀子 序》中說:“鬼穀子,楚人也,周世隱于鬼穀。”北宋的宰相、著名學者李昉于《太平御覽》的《禮儀部•齋戒•儺》中說:“周有豪士,居鬼穀,號為鬼谷先生。 蘇秦、張儀往見之。先生曰:‘吾將為二子陳言至道,子其齋戒,擇日而學。’後,儀、秦齋戒而往。”南宋學者王應麟在其所編的《玉海》中引《中興書目》言: “周時高士,無鄉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隱,自號鬼谷先生。” 乾隆時的學者秦恩複在《鬼穀子序》中引《道藏目錄》說:鬼穀子“姓王,名詡,晉平公時人。”
    關於鬼穀子的史料雖然不詳,但有一些方面是可以肯定的:鬼穀子是因隱居于“鬼穀”而稱為鬼穀子,鬼穀子是古代最著名的隱士之一,鬼穀子是春秋末戰國初人, 與墨子同時代,是蘇秦、張儀的老師。史書說鬼穀子無鄉里、無族姓、無名字,這也是隱者常有的事。可能是根據清學者秦恩複對《道藏目錄》的引用,近現代許多 人稱鬼穀子為王詡。儘管我們對這位著名隱者知之甚少,我們還是和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的觀點一樣,十分讚賞他的隱者風範:“吾愛鬼穀子,青溪無垢氛,囊括經世 道,遺身在白雲。”(參看陳子昂《感遇》。)




  野史逸聞

 神話傳說
  相傳,鬼穀子是村夫慶隆和東海龍女的兒子。慶隆和龍女雖被東海龍王壓死在雲夢山中,化作一道山嶺和龍泉,但陰魂不散,要借體繁衍,為後人造福。
   兩千多年前,朝歌城南王莊王員外的夫人懷孕三年之久而不分娩。初春一天之夜,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大雨如注。人們都為這不正常的天象說長道短,驀地 從空中飛來一個火球,直飛到王夫人床前,正反各轉三圈,變作一條小花蛇,慢悠悠鑽入王夫人的被窩,隨之聽得嬰兒的呱呱哭泣。家人掀開被窩,王夫人生下一個 滿頭紅發,容貌醜陋的丫頭。王員外十分沮喪,長歎一聲,拂袖而去。王夫人見老爺如此煩惱,也暗暗抽泣。正在這時,小女嬰突然坐起,拉著王夫人的手細聲細語 地說:“媽媽,別難過,我會變美麗的。”話音見落,這女嬰就倒下嚥了氣,王夫人又捋脖子,口中又不住喊叫:“兒呀,快醒醒,娘不嫌你長的醜。快醒醒吧!” 拍了一次又一次,捋了一遍又一遍,眼淚哭幹了,嗓子喊啞了,整整折騰了一個夜晚。黎明時分,只聽女嬰哇的一聲蘇醒過來。王夫人喜出望外,定睛一看,小女滿 頭黑髮,唇紅齒白,十分可愛。王夫人忙讓丫環請來老爺。王員外一見大吃一驚,心中不住思忖:三年不墜,火球助催,紫氣東來,醜女變美,是大福大貴之兆,王 家的好氣數。想著想著,不禁大笑不止,走到床前說:“夫人,晨曦吉辰,迎霞聚瑞,我看女兒必有大福大貴,咱就取名霞瑞,你看如何?”夫人點頭稱是。
   歲月流逝,轉眼十八個冬春過去,霞瑞姑娘身居閨房,學習針線,攻讀詩文。她越長越俊俏,白皙的杏仁臉上嵌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兩個酒窩之間夾著一個櫻桃 小嘴,令人喜愛。但她性格倔強,不拘於舊禮,善於言談,又講直理,對於父母的話也不是百依百順。日漸厭惡閨中生活,常常在丫環小雲陪伴下到花園嬉戲。有時 還背著父母到田間去問農桑。是年朝歌奇旱,河溪斷流,水井乾枯,大地龜裂,五穀不收。王員外家一塊三頃地的穀子,只留下一棵禾苗,但長勢卻十分喜人,穀杆 如蘆葦,葉子賽高粱,穀穗像狼尾,沉甸甸,金燦燦,微風吹拂,點頭搖曳,而且還散發出噴噴香味。霞瑞姑娘聽說自家地裡長了這棵奇谷,就讓家奴收來,放到繡 樓,頓時閨房之內香氣四溢,使人陶醉。姑娘對丫環說:“如此好的穀子,要好好保存起來,來年多種一些。”丫環把穀穗放在手中揉搓著變成了一顆熠熠透明的珠 子,而且香味更加濃郁。姑娘接過珠子,正想聞一下,這珠子一下鑽進口中,欲吐出,又溜進喉嚨。霞瑞咽下珠子不久,頓覺腹內舒暢,筋骨蘇軟,渾身乏困,一頭 倒下就睡著了。
 一個月之後,姑娘不思飯食,身體漸漸消瘦。主僕二人都不知何故。快嘴的丫環告訴了夫人,王夫人見女兒如此消瘦,心疼萬分,問明情 由,忙著請名醫調理。連吃兩個月草藥,仍不見效,卻見女兒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王員外得知消息,恰似五雷轟頂,把夫人叫到客廳,怒氣衝天地說:“你養的好 女兒,竟如此傷風敗俗,我乃赫赫大戶,叫我如何做人?”夫人忙陪笑臉:“老爺息怒,家醜不可外揚,你要想個兩全之策才是呀!”兩人如此這般商量半天,決定 把女兒連夜趕出家門,免得事後別人說三道四。
霞瑞姑娘,蒙冤受屈,在丫環陪同下,毅然離開家門。路漫漫何處奔走,天蒼蒼哪裡安身?姑娘看看丫環,丫環望望姑娘,兩人心如火焚,悲困交加;姑娘緊咬嘴唇:“雲妹,我們走,走到天涯海角,讓天下人知道我王霞瑞是清白之人。”主僕二人離開王家莊,朝著北斗星的方向走去。
     兩個弱小女子,哪裡經過這樣的風霜。尤其是霞瑞姑娘,腹中已有三月的嬰兒,行走更是艱難,雙腳都磨出了血泡,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一天中午,她們走到黃 河邊,又饑,又渴,寸步不想挪動,就坐在河邊歇息。剛一坐下,就進入夢鄉。待她們一覺醒來,面前站著一位和善可親的老太太,籃子裡盛著熱騰騰的白蒸饃,沒 等她們開口,老太太就把饃送到她們手中。二人連個“謝”字都沒來得及說,就狼吞虎嚥地吃起來。老太太坐下來問道:“兩位女子如何這樣狼狽,你們要到哪裡 去?”霞瑞搖搖頭,沒說話,直爽的小雲把姑娘的隱情一五一十講了出來。老太太啟唇一笑:“這就是了。你們既然對我講了真話,我也把真話告訴你們。我乃西天 老母,在這裡等候多時,專門來點化你們。霞瑞姑娘,你雖是母親所生,但不是你母親的骨血,而是東海龍王女兒的化身。你和慶隆相愛,情真意切,雖未遂願,上 天有眼,來世相逢。你所吞食的珠子正是慶隆的精髓。腹中嬰兒就是你和慶隆的後代。”霞瑞和小雲雙膝跪地,連連叩頭,感謝西天老母的指點。快嘴的小雲又問: “既是這樣,請問老母,我們主僕該到哪裡存身才好?”老母沒有正面回答,信口念了小詩一首讓小雲琢磨:
 “朝曦吳天似血染,歌舞昇平誰人歡?雲海滾滾來天半,夢境滋滋潤丹田。”
  小雲半天沒有品出味道,原來這是首藏頭詩。霞瑞把四句詩的頭四個字一連,即為“朝歌雲夢”。雖說知道了老母指點的去處,但又不願到雲夢隱身,於是又懇求 說:“再求老母點化,那裡離我家鄉太近,鑒於父母盛怒,眼下我實在不能從命。”老母思忖片刻:“也罷。你們可先到臨漳穀子村寄身,日後再作道理。”主僕二 人連聲道謝,抬頭卻不見了老母。
不一日,她們來到穀子村,卻見一村婦在村頭迎接。村婦像接閨女似地把她們接人家中。從此,她們老少三個女性組成了 一個家庭,朝朝暮暮,形影不離,勤快的小雲,把村婦和姑娘照料得十分如意。轉眼六個月過去了。冬去春來,夏天又到了。一天,姑娘正在院裡給未來的孩子做衣 服,頓覺腹內疼痛難忍,村婦和小雲忙把姑娘扶進屋,讓她躺在床上,一眨眼村婦變成了老母模樣,慈祥地說:“霞瑞姑娘,我們該走了,不到雲夢山,你的孩子不 會出生的。”說話間,只聽一聲巨響,狂風驟起,老母忙讓小雲也上到床上,閉上眼睛。那床慢悠悠飄了起來,不知不覺來到雲夢上空,左轉三圈右轉三圈,悠然地 落到地上。姑娘睜眼一看,好像來到人間仙境。峰巒疊翠,林木蔥郁,雲霧瀠瀠,氣象萬千,泉水潺潺,百鳥齊鳴,野花爭妍鬥豔,主僕看得眼花繚亂。西天老母把 她們帶到水簾洞口:“姑娘請進,這就是你的安身之處。”舉目一看,青山參天,野藤漫漫,野花芬芳,蝶飛燕舞,串串晶瑩的水珠從洞口滴落,恰似一幅珠簾懸於 洞口,頓覺心曠神怡,正要向西天老母說聲謝謝,卻不見了她的蹤影。她們二人漫步向洞中走去,只見洞頂琳琅滿目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景象奇特。洞的盡頭有一水 潭,清澈見底,小雲舀了一瓢水,遞與姑娘,這水甘甜可口,姑娘一飲而盡,頓覺清爽。霞瑞對這個安身之地十分滿意,主僕二人拍手稱好。正值暑日,知了聲聲, 真所謂“鳴蟬躁林愈靜”。正當她倆欣賞這幽靜的環境時,霞瑞又覺腹內疼痛,小雲忙攙扶姑娘回到洞內,姑娘一陣頭暈目眩,腹中的嬰兒蹴呱呱墜地了。一看是個 白胖的男孩,霞瑞、小雲喜出望外,熱淚盈眶。滿月之後,霞瑞把小雲叫到跟前甜甜地問道:“雲妹,這孩子該姓什麼,叫什麼呢?”“我說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 時知了叫的正歡,取名叫蟬如何?”霞瑞一聽十分高興:“小雲,你說到我心坎上了。不過,我因吞食奇穀而生子,就叫鬼穀子吧!”因此後人有叫他鬼穀子的,也 有叫他王蟬的。在他成年以後也有叫他王禪的。
洞府真仙
傳說鬼穀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又號玄微子。
洞 府就是洞天,是神仙住的名山聖境,又稱洞天福地。傳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藏》中有一部專寫洞天福地的書叫做《洞天福 地嶽讀名山記》。浙江余杭縣境內的“洞霄宮”就是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被稱為“大滌洞天”。元代的鄧牧專有《洞霄圖志》六卷,記敘該宮勝景。
真仙又稱真人,只有得道成仙後方可稱為真人。莊子稱老君為“博大真人”;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稱文子為“通玄真人”,稱列子為“沖虛真人”,稱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宋代道士張伯瑞被稱為“紫陽真人”;元太祖封丘處機為“長春真人”。
玄微真人鬼穀子住在鬼穀洞天,是為了在凡間度幾位仙人去洞天。無奈蘇、張、孫、龐諸弟子皆塵緣未盡,凡心未了。鬼穀子只好在暗中關注弟子,不時助正抑邪。
相傳鬼穀子有隱形藏體之術,混天移地之法;會投胎換骨,超脫生死;撒豆為兵,斬草為馬;揣情摩意,縱橫捭闔。
相傳,鬼穀子的母親是天上彩霞星,托生在朝歌城南王家莊王員外家中,取名曰霞瑞。因食奇穀懷孕,被逐在雲夢山中生子,取名鬼穀子。
   鬼穀子晚年歸隱雲夢山,一則聚徒講學,二則孝敬老母。一日,王霞瑞把鬼穀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娘為你飽受人間疾苦,如今為娘兩鬢斑白,風燭殘 年,娘無他求,我死後,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龍聚匯的地方。兒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從井水中可以看到為娘的身影。”話剛說完,就謝世歸天了。
鬼 穀子悲痛不已,眼含熱淚在九龍聚匯之處安葬了母親。為早日再見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親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鑿成。果然井水中 映出了他母親的容顏。朝看母親十八九,暮觀老母鬢如霜。從此鬼穀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邊瞻仰母親的遺容。星轉鬥移,天長日久,鬼穀子又發現了此井的一個奧 秘,根據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氣陰晴變化。井水上升,天陰有雨,井水下降,則無雨天晴,因此這口井又被稱為“井中洞天”。
此井是鬼穀子為懷念其母而鑿,故曰“鬼谷井”。


鬼谷清溪


               

鬼 谷先生原是中國古代傳說人物,言其為戰國時蘇秦、張儀之師,後被道教奉為古仙。 《史記•蘇秦列傳》曰:「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①《張儀列傳》曰:「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 術……」 ②唐司馬貞《索隱》曰:「鬼穀,地名也。扶風池陽,穎川陽城並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又樂一注《鬼穀子》書雲:『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 穀。』」③蓋唐前世人已疑鬼谷先生之「烏有」;信之者,亦僅推知其為某人之號,其姓名、生平,皆付闕如。

    但是道教很早就視之為仙人。東晉南北朝時託名東方朔所著的《海內十洲記》即為他編寫了一段「仙話」。雲:「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橫道,有鳥如烏狀,銜 此草(指上雲「不死草」)覆死人面,當時起坐而自活也。有司奏聞,始皇遣使者,繼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雲:『此草是東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瓊田 中,或名為養神芝,其葉似菰苗,叢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於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 』乃使使者徐福,發童男女五百人,率攝樓船等入海尋祖洲,遂不返。 」④故託名葛洪的《枕中書》(實出於南北朝)即將鬼谷先生納入道教神仙譜系,稱:「鬼谷先生為太玄師,治青城山。」⑤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於第四 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下「左位」中,列入鬼谷先生。南北朝所出之《文始先生無上真人關令內傳》,又署名鬼谷先生撰。 ⑥杜光庭《錄異記》卷一所記鬼谷先生,對之作了更多的增益。稱鬼谷先生為「古之真仙也。雲姓王氏。自軒轅之代,曆于商周,隨老君西化流沙。洎週末,複還中 國,居漢濱鬼穀山。受道弟子百余人,惟張儀、蘇秦不慕神仙,好縱橫之術。時王綱頹弛,諸侯相征,陵弱暴寡,干戈雲擾。二子得志,肆唇吻于戰國之中,或遇或 否,或迍或泰,以辯譎相高,爭名貪祿,無複雲林之志。先生遺儀秦書」⑦以責之。據此,其生活年代,竟上推至黃帝殷周時代,且是太上老君西行化胡的隨從者之 一。更重要的是將其傳授縱橫術的縱橫家身份,改變為傳授神仙道術的神仙家身份,所傳授的不是縱橫術,而是神仙術,因此才遺書譴責「不慕神仙,好縱橫之術」 的蘇秦、張儀。經此改造後,鬼谷先生就成為地道的古仙了。

 《正 統道藏》太玄部收有《鬼穀子》三卷,講「知性寡累」,和揣摩、捭闔等術,自是後人偽託;洞神部方法類又有《鬼穀子天髓靈文》二卷,講隱形藏體,驅神入室等 術。其開篇所雲:「水簾洞主鬼穀子」,以「秘密天文大道」「傳孫子(蓋指孫臏)、龐公(蓋指龐涓)」云云,⑧更不知何所據而雲然。

 鬼谷仙師王禪老祖

 王禪老祖俗稱「鬼穀子」,是歷史上有名的兵學家。在「寧波府志」雲:鬼穀子姓王名詡,西周時人。在「晁公武談書志」記載:鬼穀子,戰國時人,隱居穎川陽縣的『鬼穀』中,因以自號,長於養性治身。

 鬼穀子被尊稱為中國的「智聖」,著有「無字天書」流傳在世上,是戰國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的老師,授以縱橫之學。

 縱橫學的基本觀念就是「陰陽對待」。因為宇宙與陰陽代表一相對的觀念—盈、虛,消、長,剛、柔,禍、福,有、無,善、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以此相反而相成,這就是易經中所謂的「剛矛相摩,八卦相蕩」,也因此而演繹出世間萬事萬物一切錯綜複雜的現象。

 鬼穀子的兵學思想是宇宙化的一切方法、技術、原則、原理、以宇宙化為法則,一切以不違反宇宙原理為原則,可以以大包小,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大無其外,細無其內。

 鬼穀子的兵法是宇宙觀的,包含甚廣,不單對軍事、政治、外交、社會、經濟、人事,實乃包含宇宙一切。廣而運用之,他的兵學理論對象有八—天、地、日、月、陰、陽、鬼、神。

 鬼穀子的軍事思想導源於中國最古老的文化之學--易經八卦,他是世界古今最偉大精緻的數理哲學、科學、兵學,為當今世界有識之士所推崇。

 鬼穀子成道後,聖號「王禪老祖」,又稱「禪師菩薩」、「禪師爺祖」天界尊號為「玄風永振天尊」,也就是禪機山仙佛寺所供奉的「王禪老祖」。

 在中國大陸的河南省鄭州淇縣有一處鬼穀洞,據說是老祖當年修行之所,洞外立有老祖法像供民眾朝拜。

 鬼谷仙師 王禪老祖 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五日

王禪老祖,姓王名詡(或利),號玄微子,終其一生隱居在今湖北遠安縣青溪旁之

鬼穀洞,神秘至極,也有鬼谷先生之稱,其出生年代,有兩種說法:

1.軒轅黃帝到商周時代的人

2.晉時楚國的人

 王禪老祖最有名的弟子有四個,蘇秦、張儀、孫臏及龐涓。

春秋戰時代,蘇秦主張連橫,張儀主張合縱,孫臏、龐涓鬥法,也轟動當代。

 王禪老祖,上知天文 下通地埋,著「陰符」及「鬼穀子」二書,另外民間也傳說「無字天書」也是其所作。

在台灣除了算命、卜卦、業奉他為祖師外,還有據說鬼穀子雙目失明,以鏡掩飾,所以眼鏡業也以他為祖師,鬼谷仙師王禪老祖的生日是農曆三月二十五日。




水簾洞



迎霞聚瑞


孫臏祖師及九大弟子九天聖帝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這句諺語隱喻人不要怨天尤人,當失意落魄時,不要怪老天爺偏心,只能恨自己命薄乞丐命,但千萬不要喪志,英雄不怕出身低,只要勤儉奮鬥,總有成功的一天。

 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個家財萬貫的公子哥,平日不務正業,父親為他討一房媳婦,名叫阿秀,雖然出身卑微,但生性善良,容貌秀麗,而這公子哥不久就把父親遺產揮霍殆盡,並把阿秀賣給一個土財主為妾,最後錢財花光就淪落做乞丐。

 有一天土財主過生日,想說積點陰德,於是多擺幾桌招待乞丐,並分送一千多個龜粿給乞丐,阿秀心想前任丈夫應該也會來,特地做了十個包了銀子的粿,上面做了記號,希望給前任丈夫做生意,果然阿秀在乞丐中發現前任丈夫,偷偷將粿塞給他。

 前任丈夫在酒足飯飽後,提著重重的粿覺得累贅,就沿路一個一分錢賣給其他乞丐,只留兩個當晚餐吃,當晚吃粿時,咬了一口銀子掉下來,這時他才領悟到阿秀是要資助他,只恨自己沒福份,但已後悔不及。

 於是羞愧自殺~死前留下了這句: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一部曾經失傳千年的兵書孫臏兵法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一部曾經失傳千年的兵書孫臏兵法:師渡徒 徒渡師102年5月11日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原址





考古學家細心清理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後,原臨沂行署在竹簡出土地原址上建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後,原臨沂行署在竹簡出土地原址上建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一、銀雀山漢墓的發掘時間


     關於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最早、最權威的官方報導是新華社1974年6月7日的通稿:“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西漢前期墓葬中,發現了著名的《孫子兵法》和已經失傳一千多年的《孫臏兵法》等竹簡四千多枚。”


:“這批竹簡是山東省博物館和臨沂文物組,經過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組織有關單位專業工作者用了一年時間進行整理,文物出版社把這批竹簡的影印材料和有關研究文章,編輯成《孫臏兵法—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等書籍,準備陸續出版”。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內容及其出土的重大意義
     在銀雀山一號漢墓中,共出土竹簡及殘片4942枚,內容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等兵書,《管子》、《晏子》、《墨子》等先 秦文獻及《曹氏陰陽》、《相狗經》、《雜占》、《風角占》、《災異占》等十三種。二號墓中出土的竹簡較少,僅有三十二枚,內容為西元前134年的《漢武帝 元光元年曆譜》,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曆譜了。


左為一號漢墓  右為二號漢墓

    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之前,我國史學界對孫子、孫臏是否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是否各有其書一直存有疑問。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 傳》中說,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兩人各有兵法傳世。由於孫武是春秋末期吳王的客卿,孫臏在戰國中期的齊國擔任過軍師,因此,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把 孫武的兵法叫《吳孫子》,把孫臏的兵法叫《齊孫子》。《吳孫子》就是一直流傳於世的《孫子兵法》,而《齊孫子》在魏晉時已無記載。唐宋以後,有人對《孫子 兵法》及作者提出了疑問,也有人認為此書源出於孫武,完成于孫臏,種種疑問頗多。銀雀山漢墓中失傳1700多年的兵書《孫臏兵法》竹簡與傳世兵書《孫子兵 法》竹簡同見天日,一下子澄清了歷史上孫武、孫臏確有其人,各有其書的歷史事實,解決了困擾史學界上千年的歷史懸案。從這個意義上說,其貢獻是非常巨大 的。        


銀雀山一、二號漢墓的墓主人及它們的具體年代

    因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很難說清這兩座墓的墓主人是什麼人。不過從隨葬品來看,一號墓內多兵書簡,還有陰陽及風候雜占等書簡,卻無兵器,墓主人可能不是武 將,大概是將軍幕府中的謀士。至於墓的具體年代,從這兩座墓葬的墓坑形制,隨葬器物的組合、風格等特點,以及從墓內發現的“半兩錢”、“三銖錢”及《漢武 帝元光元年曆譜》等的使用年代可以推斷出,這兩座墓的年代,最早不超過西元前134年,最遲不晚於西元前118年,應是漢武帝劉徹時代的墓葬。


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後,原臨沂行署在竹簡出土地原址上建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在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之前,我國史學界對孫子、孫臏是否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是否各有其書一直存有疑問,也得以澄清


兵法的祖師爺孫臏祖師


圍魏救趙路線


銀雀山位於臨沂故城東南部  地下有規模較大的漢代墓群  一九七二年四月  從一  二號墓中  發掘出七千五百餘枚極為珍貴的西漢竹簡  《孫子兵法》與失傳千餘年的《孫臏兵法》簡書同時出土  使自唐宋以來關於孫武其人其書真偽的爭論得以解決為之轟動


兵聖孫武























宏德宮主任委員李鐘毓  左二率團參觀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宏德宮副主任委員賴文魁


會計黃文芳







2013年宏德宮山東日照九仙山孫臏書院第一次謁祖

揭開孫臏祖師九仙山袁達 李牧 獨孤陳 九天聖帝神秘面紗


丹土古城藏遺蹟 豐厚文物處處見“周末兵營牌孤城 激戰留蹟“百將口”距五蓮縣城東南約25公里,在九仙山南麓即王世疃鄉遲家莊西北1.5公里處為戰國時期牌孤城遺址。此遺址由該村村民于1964 年冬首次發現,後經專家多次發掘考證,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75000平方米。古城堡城牆的遺蹟尚存,平均高度3 米,基寬 6.5 米,頂寬 3 米,由沙土夯築而成。

        此城址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北倚鳳凰嶺,南瀕遲家河,東鄰“百將口”,西望牌孤山城東西兩側各有一排長方形土坑,每坑長3.5米,寬2.5米。各坑間隔10米左右,沿山腳延綿遠伸,形成一條很長的防禦線。
        經發掘發現戰國時期銅璽 13 枚,諸多銅劍、戈、鏃及人骨等遺物,由此推斷,此城為戰國時所建。就城內外遺蹟、遺物考察,其湮廢時間當在秦統一之際。
        據清光緒《日照縣志》稱: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牧)營”。清乾隆《諸城縣志》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睦(牧)、袁達、獨孤陳(藤)於此。”
        九仙山東北部,有一片廣闊的的山頂平地,樹茂草深,有巨石壘砌的建築遺蹟,古名石倉,今名敖倉嶺,距牌孤城約7.8公里。清乾隆《諸城縣志》稱,相傳此處為“李睦(牧)等貯糧之所”。

        評析:我們從牌孤城遺址可得知: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吞並和征討地方王寇的戰爭已相當慘烈,據傳說在此處各參戰方曾損失過百員戰將,故稱“百將口
”。
        這個“百將口”在牌孤城的東側,東倚鐵固山,西傍鳳凰嶺,居高憑險,地勢十分險要,素稱要衝,相傳是戰國時期李睦(牧)的營壘所在,是古代溝通東方沿海南北交通的咽喉。現在縱貫該地區的通道,仍從此處經過。
        由此遺址中也可看到,戰國時期據險建城,防禦城牆牢固,銅制各種武器已相當發達,尤其13枚銅璽的發現,更證明瞭以銅制印已成為那個年代的時尚,這些銅璽象徵著威嚴的軍政權力已形成,分析璽印的文字特徵,據其部分出
土於齊都臨淄的類似文物,推斷它們應是齊國官璽,又一說為關稅銅印,即是在出關貨物上簽蓋印章。
        古代一些傳說有一定道理,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當時孫臏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這些銅璽和銅劍、戈、鏃等極有可能就是孫臏及其將領們留下的武器遺物、遺蹟,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隨著考古不斷深入,一些歷史懸念將逐步被解開。希望有關考古專家再去做進一步探索和論證,以便給予人們一個有關歷史真相的更明晰解釋。

牌孤城,又名盤古城”“排古城,位於五連縣城東南約25公里的街頭鎮遲家莊北。遺址位於群山環抱之中,北倚鳳凰嶺,南頻遲家河,東臨百將口,西望盤古山,面積約7500平方米。據清光緒《日照縣誌》載: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營。清乾隆《諸城縣誌》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逵、袁達、獨孤陳於此。






右轉錯路滿山跑


九僊(仙)山長城門的入口


幾年前和宏德宮主持黃銣銡先來探尋,今年團體三十多人來緬懷兩千多年的遺跡。

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逵、袁達、獨孤陳於此
。其實陳、識主三進三退。非野史所說是山賊,英勇七國連年進貢,幫助老百姓



城門內寫著九仙胜(勝)境


下走乘座接駁車到孫臏書屋


風景區很大風景幽美有接駁車這回最主要到孫臏書屋,其它景點就沒去。


們兩人來因農曆三月天氣還很冷,樹葉都沒長出來,滿山跑只有我們。


團員在是淡季,長假的時候滿山滿谷都是人潮,簡直是壯觀來形容。


上回與主持就在這吃午餐,可是很多動物我們不敢吃。


農家樂飯莊


牌樓題名"孫臏書院"


往這上去相傳孫臏真人,孫臏書院讀春秋,及註孫臏兵法之地方。


孫臏書屋就在此山之中至於孫臏在馬陵道打敗龐涓,報仇雪恨,隨棄軍師之職隱居九仙山的靴穀之首抱犢峰下,建茅屋修兵書,永不出山,並根據《孫子兵法》和自己的實踐,寫出了萬古流芳的《孫臏兵法》


沿


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五十五階


孫臏書屋



珍貴的全景


孫臏書屋內全景



左主任委員李鐘毓 右副主委賴文魁 



孫臏祖師虔誠信眾



真誠禮拜



2010年放置至今把灰塵擦拭剛好有釘子掛起來


財務長黃文芳 









天泉 



天泉、位於九仙山抱犢峰東側半山腰處,又名智慧泉,泉水從石縫中流出,常年下斷,大旱之年亦不斷流,泉水清澈甘朗,傳說孫臏飲此泉水,越發耳清目明,故此泉水又稱智慧泉"


夕陽漸漸的下山,只能做短暫的停留




19794月被五蓮縣革命委員會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尋訪慕名已久的牌孤城遺址,去體味那盪氣迴腸的歷史情懷,重溫那蒼涼悲傷的歷史畫卷。

遺址位於五蓮縣街頭鎮遲家莊西北處,因北依九仙山支脈牌孤山,因而定名牌孤城遺址

遺址是一段凝固的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

尋訪遺址的過程,亦是一種厚重而深遠的意境。

曾數次路過這個被時間長河漸漸沖蝕得面目模糊的古城遺址,此次,是切實的拜訪了。

出日照,西行,至陳疃轉而北上,約半小時,即可達街頭鎮。

街頭鎮被喚作江北石材第一鎮,鎮子遍佈石材加工廠。看到人們開山鑿石的繁忙景象,想到尋訪的遺址為牌孤城(盤古城),我想到了盤古開天闢地,雖然這個聯想有點牽強。

沿鎮駐地東行,順一條鄉間小道前行(在古代應該算作驛道了),車子轉進了遲家莊村。透過車窗遠眺,慕名而訪的牌孤山就在眼前。行至山下,停車移步前行,牌孤城遺址保護標誌碑寂寥的矗立在一片麥田裡。初春的田野生機初綠,尚能看到碑誌存在,若在夏季,野草茂盛,我確信它會湮沒其中的。

遺址荒廢日久,牌孤城內(暫且稱之為吧)早已被不甚茂密的麥苗所覆蓋,幾乎找不到任何往昔的繁榮,只有周邊斷斷續續的城牆殘跡,還能依稀可辨這裡曾經是一座城池。

我在現場看到,遺址內種滿了莊稼,殘牆正被承包此地的農民年復一年、一壟一壟的逐步開墾利用。麥田內,散落著那個年代的陶瓷碎片,與土雜肥同色。

從不甚繁華的日照小城來到一座廢棄的古城,我所能感受到的,除了空寂,還是空寂。

而牌孤城,已經寂寥了兩千年。

如果不瞭解歷史,人們定會以為這裡與其他耕地無異。是的,金戈鐵馬的喧囂已遠去,馬踏過後的塵土亦隨風而散,歷史的車輪吱呀碾過,一切都複歸於寂靜。在很多人腦海中,歷史,就這樣輕易的被遺忘了。

但腳下這片土地,的確曾有一段悲壯的歷史。

隨同的專家給我介紹了牌孤城遺址概況。遺址面積約7500平方米。雖經兩千多年大自然的剝蝕,但古城的範圍仍然清晰可辨。東面城牆殘基平均高3米,東南角最高處5米,底寬9-12米,頂寬1-1.5米,系由沙土分層夯築而成,至今夯層十分明顯。城東西側各有一排長方形土坑,每坑長3.5米,寬2.5米,深約1.5米,各坑間隔10米左右,沿山腳綿延眼伸,形成一道防禦線。西側與南側城外有護城河,城北牌孤山前有古道相通,城東北約500米出有一百將口,古城北面牌孤山上有點將台,傳與楚軍作戰前孫臏曾在此點將。

據史料記載,牌孤城系戰國時期兵營遺址,是楚齊的邊界要塞,此城堡是楚國的守邊大將李睦在這裡建的兵營。

當時楚兵不時騷擾齊國邊寨,所以齊國軍師孫臏為保邊陲安寧,率兵遣將,奪取要塞,曾在牌孤山下與李睦、袁達、獨孤臣等幾千人馬發生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激烈爭奪戰,僅在百將口就損失大將百余名。儘管李睦、袁達、獨孤臣這三員大將驍勇無比,終抵不住孫軍師的精兵強將和神機妙算,經過幾天鏖戰,就被齊兵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兵營終於被齊軍佔領。

在這次戰役,齊軍還繳獲了九仙山中倉廒嶺上的楚兵糧倉一座,嶺上曾有石碾12盤,晝夜不停的輾米,供軍隊食用。解放後石碾被村民拉下山去做碾糧之用,現在只有一碾台還在孫臏書院下的溝底。

得勝後的孫臏為進一步鞏固邊防,隨即重整旗鼓,繼續在牌孤山頂修繕營房、寨柵,派重兵把守,並樹碑立傳,將此城劃歸齊國版圖。現在牌孤山頂的斷碑上仍記載著孫臏的軍功業績,可惜已被千年的苔蘚所淹沒,只留下一部分模模糊糊的字跡。

至於孫臏在馬陵道打敗龐涓,報仇雪恨,隨棄軍師之職隱居九仙山的靴穀之首抱犢峰下,建茅屋修兵書,永不出山,並根據《孫子兵法》和自己的實踐,寫出了萬古流芳的《孫臏兵法》,那又是後話了。

該遺址遺存豐富,陶片俯拾皆是,現存五蓮縣博物館有銅鼎、青銅劍等銅器及各類陶器。其中有一套刻有左桁正木的銅璽,為1964年冬季村民在古城發現,據考應為守邊大將的官印。



牌孤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地勢險要,風水極佳。

牌孤城北倚牌孤山,南有護城河,背風向陽,同時有貫穿東西大道,交通便利。

城堡建在牌孤山之上,牌孤山又是拔地而起的懸崖峭壁,山體的南坡,是一道相對高度近300米、坡度70多度的懸崖,象一塊巨大無比的幃幕,從山頂一直垂到山腳,面積幾乎圍住了半座山,陡險之極,禽獸難攀。

城堡左右溝壑縱橫,古樹參天,宜於伏兵。北依九仙山,下山有通道,南距營地2裡之遙是護城河,河兩岸的開闊地易於跑馬作戰,城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該遺址距齊長城遺址約25公里,據《齊魯歷史文化叢書》記載,牌孤城是長城戰略防禦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齊長城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牌孤城則是這道防線上重要的軍事據點。據考古學者對此處出土的兵器、銅器、陶器等文物的考究,結合地理地勢分析,這裡應是齊國鎮守東南海防要塞的主要屯兵地之一。

站在山下向西、北望去,是九仙山脈的延伸,山高林密,崇山峻嶺。閉目聆聽,耳邊又似有鼓角爭鳴,金戈鐵馬,有身披鐵鎧的騎兵呼喊而來,蔽日旌旗轉瞬間又化做了莽莽松濤和風聲。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秦掩其不備,突入齊境,很快佔領齊都臨淄,滅亡了齊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合城內外遺跡及遺物的考察,遺址的湮廢時間當在此時。

邊塞重地,或許就在一夜之間複歸草莽洪荒。

古來存勝跡,從此識前賢。

站在牌孤城遺址之上,不禁聊發思古之幽情。一聲劍令,烽煙四起,戰國七雄,兵戎相見,戰亂無數,百姓疾苦。而今,斷壁殘垣突兀,一灣春水東去,往昔君王終黃土,只留一聲名千古。

牌孤城內,金戈鐵馬的喧囂漸行漸遠,留給世人一個厚重的背影,和灰燼、殘石、斷瓦、城基,當年那百將對壘、戰馬長嘯的慘烈場面,我們只能憑著出土的青銅兵器和左桁正木古印,去追思冥想了。

當然,一座古跡的淹沒,不僅會引起後人的憑弔和感慨,還會留下一連串關於文化的思考,是心境的留戀,抑或是無奈的傷感,抑或是在殘土斷瓦中留連彷徨。

揮別牌孤城,野山棗樹上,隨風嗚咽。

牌孤山下的峭壁斷岩,不知蘊含著多少塵封的滄桑與傷感。

袁達、李牧墓    │辛店鎮辛店街西          │墓高13米,東西90米,南北40              │完好